APP下载

诗意长江,见江西

2024-01-20赵琼

党员文摘 2024年1期
关键词:九江庐山李白

赵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的庐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笔下的上饶;“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是白居易笔下的九江;“雨过天青翠欲流,不须大邑向人求”,是吴铭道笔下的景德镇……被网友称为“语文课本收割机”的江西,在诗词里是何模样?

北临长江,南依庐山,环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据三江之中,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云集”,三大茶市、四大米市;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云集,留下的故事与诗篇犹如繁星,各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辉映。这就是江西九江,集山江湖城于一身的“诗歌之城”。

李白的一生浪迹过大半个中国,他的诗句也停留在九江的版图上。在他走遍千山万水之后,对庐山的评价是“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年轻的李白沿长江顺流而下,初游庐山,25岁的他终于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是游览庐山,其中便有了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了著名的《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李白再访庐山,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年近50,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已经做过翰林学士,虽然仅有两年,但仍然感受到了朝廷的腐败和仕途的艰险。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京都危在旦夕。当唐玄宗逃亡蜀中的消息传到李白耳中后,他带着失望继续向南奔逃,带着宗氏夫人又一次来到适合休憩疗养、能抚慰心灵的庐山隐居。这是李白第三次到庐山,这次他在庐山居住了半年,并修建了读书草堂,其间写下《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李白此诗对自己前半生作了一个总结,并表达了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自己却无从用力的悲愤失望情绪。此时的李白虽在庐山避难,但仍有一颗爱国之心,无奈中还心怀抱负。

李白在59岁时再登庐山,这一次更像是告别。在《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中,李白写道:“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而这句“香炉灭彩虹”也呼应了25岁的李白初见庐山写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只不过那时的彩虹,现在已经消散、熄灭了。李白离开庐山的第二年冬天,逝世于安徽。

在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江西也成为文人墨客的旅游打卡地。

无论是外地人来江西还是本地人活动路线,都呈现一个“十字形”:一条纵线是鄱阳湖进入赣江,沿着这条线往岭南方向活动;另外一条线路是从浙江进入信江再经鄱阳湖入南昌,经锦河、袁河往高安、宜春、萍乡方向活动。在古代,如果把来江西的诗人活动轨迹梳理出来,既有江西主干河流,沿途还有比较重要的山峰、山脉,山水风光也成为诗人们创作的重要题材。

江西因其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地理优势,吸引了众多社会地位高、文化和经济基础好的文人驻足。白居易、杨万里、苏轼、文天祥等都曾游历江西,邂逅了江西的青山绿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任知县,百姓的困苦和官吏的尸位素餐,使其有志难展,产生孤独寂寞之感。为了排遣孤独,公事之余,他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上览胜,创作了著名七律《登快阁》。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文人杨万里,创作了《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在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任职。任职期间,他致力于兴办教育,提拔当地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担任讲师,让宜春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培养出了当时江西的第一个状元卢肇。

韩愈时代的诗坛,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主张“不平则鸣”,他主导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随着宋代诗词的繁荣,江西本地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并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

有人感慨:“忽然觉得语文课本里没有一篇课文是滥竽充数的,只是当时忙着赶路,忘了窥探古人风骨。”“江西是妥妥的语文课本收割机”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有李白的恣意洒脱,有白居易的伤感遗憾,有王勃的壮志豪情,有文天祥的风骨气节……当我们重温他们的诗句,我们对江西便有了更深的了解。

(摘自《江西日报》)

猜你喜欢

九江庐山李白
悠悠的九江
长干曲四首(其二)
做一次庐山客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倒下的那一刻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