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的障碍与解决路径
2024-01-19林异珑
林异珑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211)
1+X证书制度最早由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其中,“1”代表学历证书,目标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旨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1]。此后发布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教材、教师与教法改革,推动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依托。近年来,伴随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材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与传统教材相比,数字教材在互动性、生动性、开放性等方面优势明显[2]。《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新形态教材,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要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形成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在这一态势下,立足于1+X证书制度背景,剖析当前职业院校数字教材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对于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1 革新知识体系框架,强化书证融合深度
1+X证书制度推出前,职业院校教材内容与社会脱轨现象严重。有学者研究指出,70%以上企业认为学生在校掌握的知识不具备实用性,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3]。对此,1+X证书制度强调工作过程教材化,通过优化教材结构,强化学生实践性知识掌握程度。而数字教材本质是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多形态教育产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延伸扩展,实现了对原有知识体系框架的迭代革新,有力地提升了书证融合深度。就内容丰富度而言,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使得教材呈现形式由传统纸面文字、图片扩展至音频、视频等领域,实现教材立体化发展。这一过程中,职业证书考核所涉及的实践性知识能够系统化、立体化地融入职业院校原有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传统教材实践性不足的弊端。就内容适应性而言,数字教材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完成对既有理论知识的数字化外,还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时对接行业最新生产动态。如此,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切实接触、了解实际生产情况,从而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打下基础,获得岗位适应所需的职业能力。
1.2 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深化教学模式变革
教材与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具有引导教学方向、规范教学实施、推动教学改革等多重效应。1+X证书制度实施的战略性指导意见《试点方案》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材的适应性变革。从目前已经初具雏形的部分数字教材“样板”来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具备学习支持、学习分析双重功能,进而倒逼职业院校变革教学模式,实现教材与教法的高度匹配。就学习支持角度而言,数字教材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并具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功能。如此,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大幅增加,教师教学所受时空限制则有效缩减[4]。对于1+X证书制度实施而言,数字教材应用无疑有助于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就学习分析角度而言,数字教材可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集成,包括学习者浏览、讨论、笔记、自测等多维度数据。教师借由数字化平台可快速观测学生笔记情况、学习进度等关键性信息,进而制定个性化、针对化教学方案。并且,数字教材还可从教学行为角度进行剖析,提取学习者整体进度、难点、成效等数据,形成学习者特征画像,并生成分析报告,助力教学方案不断优化。
1.3 促进数字技术嵌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数字化发展环境下,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及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破除改革发展障碍,聚焦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从最终旨向来看,1+X证书制度推出的本质目标亦是优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在这一态势下,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VR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化数字教材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时空边界,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能够提升人才适应性。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嵌入,专业、行业、产业、就业等跨界信息得以有效关联,并通过数字教材传送至教师与学生,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之间的适应性[5]。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可通过数字教育,改进传统规模化、标准化教育供给模式,探索具备个性化特征的教育体系,让不同基础、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按照自身兴趣参与学习。另一方面,数字教材的搭建可以加快国家、省、校三级资源共建共享,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贫困地区,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共享,解决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进而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2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的障碍审视
2.1 编写标准规范难
区别于纸质教材质量监管,数字教材的虚拟性使得其质量监管难度大幅上升。如果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数字教材标准规范,势必会影响数字教材深层次发展[6]。现阶段,影响职业院校数字教材的首要因素便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体系。一方面,数字教材质量标准缺失。诸如教学内容审订、编辑加工等环节均缺乏适用于数字教材的标准,极大程度上加大了数字教材管理难度。例如,纸质教材排版中,绝大多数素材为文字、图片,教材发行尺寸已然固定。有关字体、行距、图片大小等细节已经具备明确的规范要求。而数字教材融入了大量视频、语音等全新元素,且使用端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等多种设备。这一情形下,如何快速规范新元素,使之符合学生学习科学规律,成为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必须突破的难点。另一方面,监管红线落地实施难度大。教育管理部门此前已经出台《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并提出“数字教材可参照本办法管理”。但鉴于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存在的天然差异,实际工作中与传统纸质教材差异显著。表1为根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所总结的教材停用适用情形,结合数字教材本身特性不难发现,适用于纸质教材的监管红线在面对数字教材时复杂度明显增加。以第6条盗版盗印为例,现阶段数字教材多采用网络出版物形式出版,然而绝大多数传播平台尚不具备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如果对其实行严格审核,势必会导致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表1 职业院校教材停用情形
2.2 教材开发团队组建难
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面临的第一问题是“由谁来建”。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团队组建极具挑战性。一方面,多元开发主体难协调。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规定,职业院校教材实行单位编写制,并指出承担国家规划教材编制任务的单位原则上应以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或重点职业院校、行业领先企业、教科研机构、出版机构为主。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指出,培训评价组织应在X证书教材编写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不仅需要优秀的职业院校、出版机构,还需要培训评价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并且,数字教材还涉及技术架构搭建,这就需要教材开发团队中除了要有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人员、教育专家外,还需要具有数字技术工程师。数字教材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开发主体必须具备多元能力。在这一态势下,如何优化教材开发队伍配比、协调不同开发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关键开发主体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依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培训评价组织应当成为X证书教材开发的关键主体。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培训评价组织专门针对X证书的教材开发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截至2021年3月,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制定的X证书有关教材数量不足80部[7]。从呈现形式来看,基本属于立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与工作手册式教材三类纸质教材,并未涉及数字教材。
2.3 教材内容编纂难
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内容编纂存在诸多难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思政引领性内容难接入。《“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统筹建设意识形态属性强的课程教材。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过程必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思想引领效能。然而,如何在新形态教学模式中纳入思政教育内容并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借鉴,而X证书相关教材中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更为困难,绝大多数制作单位更侧重于技能传授,并不会有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第二,版权问题难规范。相对于传统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内容引入不仅面临海量数字授权困境,还存在侵权范围难衡量、责任认定难评估等问题[8]。为降低数字教材研发成本,部分教材出版方并不会主动向著作权人提供使用费用或申请授权,进而产生侵权问题。第三,教材元素配比难协调。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内容涉及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多种类型,如何有效组合上述元素,实现最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地尝试。例如,在文字与视频资源融合过程中,如果只是将现有真人微课资源进行简单剪辑,并配以相关文字说明,很容易发生知识点与技能点配合不协调问题。
2.4 教材开发及应用资源整合难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同时涉及多主体、多部门。依据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院校和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等主体应联合开发新形态教材,保证教材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并将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9]。多元主体参与特征与新形态教材高要求决定了数字教材开发需要调动、整合大量资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却面临严峻的资源整合难题。一方面,不同参与主体数字教材开发资源难整合。数字教材开发过程中除了涉及教师、专家、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还需要既有数字化教学材料、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非人力资源予以支撑。这些资源形式多元,包括文本、影像、图片、软件等多种类型。由于缺乏统一开发标准,各单位使用的技术架构与软硬件配置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数字教材常态化应用。因此,如何统筹整合不同开发主体既有的教材资源是数字教材开发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数字教材应用对接资源难整合。就教学活动实际开展角度而言,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要想正式投入使用,必须与其他类学习资源、学习空间及软硬件工具相互融合,真正形成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教学体系[10]。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过程中并未形成具备足够拓展功能的标准化接口,导致数字教材应用能力受限,部分功能也无法延伸到教学系统之中,进而阻滞数字教材建设进程。
2.5 数字教材评价难
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不断反馈、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合理准确的教材评估对于加速教材建设进程意义重大。事实上,职业院校数字教材的内容适用性与技术适用性评价是研判教材能否泛化使用的关键所在。然而现阶段,由于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尚在起步阶段,相关评价工作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无法形成教材研发—反馈—修正的良性闭环。就评价主体而言,职业院校数字教材相关参与主体评价意识较为薄弱,评价方主要为学校教研团队的现状难以根治,对于企业技术人员、出版方以及学生团体的关注度有所不足[11]。并且,数字教材架构搭建需要专业数字技术研发人员,而此类人群在后续的评价工作中参与度明显不足。就评价维度而言,潜在风险关注度不足。数字教材在扩宽知识传播边界的同时亦带来一定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难以集中精力,过载的碎片化学习资源推送甚至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负向效应,使之难以进入深层次思考[12]。因此,数字教材的开放度如何把控应是未来评价工作的重要考量维度。并且,数字教材使用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信息采集工作,潜在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问题同样也是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突破领域。
3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的解决路径
3.1 导向:加速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教材标准建设
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背景下,数字教材相关标准正处于快速推进过程中。例如,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首批中小学数字教材国家标准,包括《数字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出版基本流程》《数字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数字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并于2022年11月正式实施。对于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而言,必须加快推进相关标准规范落地,为教材研发应用提供标准化、科学化指引。
一方面,制定数字教材质量标准体系。依据有效性、完整性、规范性、便捷性、准确性五项要求,针对性制定适配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数字教材质量标准。就有效性角度而言,必须保证教材内容符合课堂教学与X证书技能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就完整性角度而言,教材内容必须前后连贯,不得缺失应有部分,培养学生系统性、结构化思维。就规范性角度而言,教材内图片、视频等元素应当来源合规,不存在版权问题。各元素反映的内容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职业院校数字教材的思政引领性。就便捷性角度而言,数字教材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师生使用习惯与使用场景,确保不同板块应用便捷。就准确性角度而言,则应考察数字教材内容表述是否准确无误。对于X证书相关数字教材,则应围绕其与行业实际生产的贴合度进行标准制定。
另一方面,完善数字教材审核监督标准体系。一是建立数字教材责任人制度。依据实际参与内容,对数字教材出版采取项目负责制,设置涵盖内容责任编辑与技术责任人的双责任制度,全面覆盖数字教材出版各环节,确保数字教材出现明显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寻找到相关责任方进行追责。二是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制度。参考纸质出版物三审三校一读机制,对应用数字技术呈现出的内容进行分层级、有重点的校对审核,严格把控差错率。在初始标准控制指标确定方面,可借鉴已出台的《数字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规范,如文字差错率≤0.0025%,图片、音频与视频等差错率≤0.005%。三是建立应急纠错机制。提前研判数字教材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制定对应质量跟踪机制,依据错误类型进行差异化对待。如出现版权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应迅速停用;若仅是文字内容差错,则可责令出版方及时修正。
3.2 支撑:搭建高质量综合性数字教材开发团队
遵循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院校新型教材开发不仅需要优秀职业院校与科教研机构等传统主体参与,还需要重点引入培训评价组织。而数字教材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开发过程必须要将相关数字技术工程师纳入其中。因此,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应从专业与X证书双向发力,形成适合于自身特色的教材开发团队架构,保证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能够同时满足多维需求。
就专业数字教材开发而言,应以示范性职业院校、行业领先企业与科教研机构为教材内容编写的主要实施方。其中,院校教师熟悉学情,且拥有深厚文字功底与教学经验;科教研机构在匹配教材出版规范方面优势明显;行业领先企业则能够对接最新生产实际,其一线技术人员熟知各类新工艺、新标准与新规划。在研发过程中,三方均应提供必要人才支持,构建高水平专业数字教材内容研发团队。在技术支持层面,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团队则需引入外部成熟数字技术小组,确保教学内容准确、科学、顺畅呈现,以此保障教学内容适应性。
就X证书相关数字教材开发而言,需充分按照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以培训评价组织为重要实施主体,其他主体则主要承担教材规范性、文理性、技术可实施性等方面相关工作。作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者与职业技能等级主要评价者,培训评价组织对于行业最新动态更为了解,能够提供更具行业适用性的X证书教材内容。示范性职业院校与科教研机构则需对编写内容进行合理指导、筛选与补充,保证内容全面性与针对性,提高教材教育价值,避免过度功利化问题出现。数字技术应用小组则同样负责落实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呈现与运行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开发主体外,职业院校X证书相关数字教材还可推动学生参与教材开发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实际采访等形式阐述其对X证书制度认知与发展需求,为教材编写提供有益参考。
3.3 重点:厘清数字教材内容研发关键要素
应对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中存在的内容性难题,需从思政内容融入、限制版权、协调元素配比进行针对性疏解,厘清数字教材内容研发关键要素,找准未来研发方向。
就思政内容嵌入而言,扎实推进思政资源数字化转化。教材编写者应树立数据思维,及时更新教材思政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数字化转型,确保数字教材思政引领性。在表现形式上,积极探索思政内容的多元化处理与全景式呈现方式,丰富思政内容嵌入数字教材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良性感知。编写主体在严格遵循中央精神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材特色,不断扩展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外延,为实现铸魂育人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就版权问题规避而言,加大数字教材内容版权审核力度。教材主管部门应强化监督审核机制,重视版权保护。教育部需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尝试建立由职业院校、教育出版社、音像电子出版社、在线教育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充分维护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文字、影像、图片等资源提供方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优化数字版权权利数据库。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版权集成中心”模式,整合现有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内容相关版权登记信息,包括权利主体、权利转让、权利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并提供版权权利信息展示服务,为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版权权利信息检索平台,降低版权信息搜寻成本及难度。
就元素配比协调而言,建立设计+协调机制。教材开发主体应以教学目标达成为逻辑主线,制定适配于数字教材特点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依据知识点或技能点,积极讨论教材表现形式,确定其讲解是否需要案例引入,文字性讲解如何匹配等问题,为数字教材元素搭配提供支撑。策划人员应充分了解教学理论知识与数字教材特点,在教师不擅长的交互设计环节与脚本编写环节进行指导,并为其讲解实现流程与应用场景。在初始教材样式产生后,组织编写、校对、美工设计、交互设计、技术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促使数字教材内容元素布局科学合理。
3.4 工具:打造数字教材开发及应用资源共享平台
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院校打造具备书证融通特质的新型教材。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既有教材开发资源基础,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培训评价机构等新型参与主体,打造教材开发资源共享平台,为数字教材建设提供更加开放、多元、充分的资源支持。
一方面,搭建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资源共享平台。就现实情况而言,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存在开发资源极度分散、正版数字教材内容难入校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持续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对数字教材开发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具体而言,一是畅通出版社与资源厂商接入渠道,鼓励其有偿共享图片、视频等数字教材开发资源,使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所用资源更加丰富,出版流程更加合规。二是引入教育软件开发公司模块,要求其在平台上展示可实现功能与预设应用场景,促使职业院校、培训评价机构等内容开发主体能够及时了解技术可行性,结合自身需求快速对接具备成熟开发经验的技术支持团队。
另一方面,建立数字教材应用配套资源共享平台。立足于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应用角度,无论是专业课程教材,还是X证书相关教材,均需要与之相适配的辅助性扩展资源。只有如此,方可最大化发挥1+X证书制度下数字教材的智慧化、个性化特征。就软件资源而言,鼓励不同省域共享共用数字教材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积极研发数字教材应用软件产品,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应用场景,开发数字教材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授课备课、组卷阅卷、教学管理等系统,充分释放数字教材教学模式的升级效能。就硬件资源而言,加速构建智联教学环境,通过升级硬件设备、网络条件、智能工具等方式,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设备协同、数据共享、知识互联,为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应用营造线下线上融合的智能学习空间。
3.5 补充:优化数字教材评价体系
数字教材载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评价活动与纸质教材有天然差异。遵循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除了要做到可听、可视外,还需要可练、可互动。由此,有必要结合职业院校数字教材特色,建立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为教材迭代更新提供支持。
一方面,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职业院校作为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关键主体,是实施数字教材评价的最主要参与方。校方应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设计“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数字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框架。与此同时,为保证数字教材实际使用效果的准确反馈,职业院校还应发挥组织协调功能,积极对接引入包括教育部、出版社、学生等多个主体参与数字教材评价。针对不同主体实际参与环节与自身专长,设计对应评价指标。就出版社层面而言,其评价应当注重教材呈现界面的流畅性与美观性,出版流程的合规性;就教师层面而言,需要重点评价教材内容的教学适用性、教育规律性;就企业层面而言,应重点评价教材内容的生产贴合性、职业素养体现性;就学生层面而言,则应注重采集其应用数字教材的便捷性、交互性。
另一方面,设立风险性评价指标领域。传统职业院校教材评价相对而言较为成熟,考察重点为教材的教学成果。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不仅是数字技术融入教材的产物,更是书证融通的重要尝试。这种创新性在赋予教材智慧化特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应用风险。因此,在职业院校数字教材评价过程中,应专设一组评估教材使用风险的指标。具体而言,其重点可从两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数字教材使用安全性。科学评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隐私泄露、数据滥用情况,最大化削弱潜在数据安全风险。第二,教学“破坏性”。立足于数字教材实际使用情况,评估新型教材使用后是否会对学生搜索、使用、理解知识产生负向影响,以教学成果为最终导向评估新型教材的科学性,防止教材开发陷入“数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