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洱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

2024-01-19唐筱蒙睿

关键词:景迈山环境容量容量

唐筱 蒙睿

(1.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景迈山古茶林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的唯一申报项目正式申报2022年世界遗产。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迈山的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提升,一大批旅游者接踵而至,景迈山的古茶林、传统村落和自然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景迈山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景迈山的旅游容量,对于协调好景迈山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实现景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最早由比利时生物学家Forest于1838年提出,指的是生物种群由于可食用食物的限制导致其种群数目增加有限,而数目的上限就是环境容量[1]。环境容量早期运用于生物学领域,后来在资源、环境、土地、人口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9世纪60年代,旅游业加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与此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旅游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在诸多研究中环境容量被引入旅游领域。1963年,Lapage首次提出旅游环境容量(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这个概念。1964年Wager在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中的定义得到较广泛的认可,他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旅游地能长期维持资源品质的游客数量[2]。随后,众多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国内,赵红红较早研究了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认为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正常活动的人数,空间环境不同,环境容量也不相同[3];杨锐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地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能承受旅游活动极限值的最小值[4];保继刚等对旅游容量的概念测量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包含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域社会容量的概念体系[5]。与此同时,关于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研究也不断开展。吴承照根据生活环境容量、游览环境容量和风景环境容量三方面测度黄山风景区的环境容量[6];崔凤军等从经济承载量、当地居民心理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以及时空分异特征综合计算出泰山的旅游环境承载力[7];田开春等从交通环境容量、游客浏览心理容量等方面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调查与测算[8]。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概念和实际运用也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旅游环境容量尚无公认的定义。总的讲,环境容量问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可变性,难以把握并进行准确测量。

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普洱景迈山世界遗产地性质,将景迈山的旅游环境容量定义为在景迈山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游客最大数量。景迈山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景迈山的古茶林文化景观得以良好保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过分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得到保证。这涉及到对景迈山生态容量、居民心理容量、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的测量和控制,深入研究景迈山的旅游环境容量,才能确保景迈山在做好遗产保护的前提下获得真正的发展。

2 普洱景迈山概况

景迈山地处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拥有古茶林面积1 180 hm2、分隔防护林617 hm2、古茶林内茶树数量超过 120 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遗产地总面积190.95 km2,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 km2,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内有10个村寨(其中有9个传统村寨)1 231户5 088人;缓冲区面积119.27 km2,涉及惠民镇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和糯福乡勐宋村,内有5个村寨265户1 126人。居民主要由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组成。

景迈山古茶林区域中心坐标为北纬22°11′14″、东经100°00′39″。 古茶林分布在海拔1 400—1 600 m的山区,澜沧江水系的南朗河与支流南门河将遗产区三面环绕,平均流量4 m3/s,在南部于遗产地西侧汇入打洛江,最后注入湄公河。南朗河为景迈山的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使景迈山成为高山上的“孤岛”而得以较好地保留了古茶林景观,使之成为中国古茶林与传统村落相互依存关系保存最完整、古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茶文化景观遗产地。

2013年以来,景迈山旅游业逐步发展,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逐年递增,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2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景迈山全年共接待游客50万人。统计数据显示,景迈山已有46处民宿、32处餐厅、7个停车场,相应拥有759处床位、537处餐位、500个公共及私人停车位[9]。

3 普洱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量测

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并参考《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21)中对旅游容量的测算指南[10],确定景迈山的旅游环境容量由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社会心理容量四部分组成。本文运用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与方法,参考国内众多同类型自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如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四川九寨沟、湖南武陵源、贵州荔波等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并结合景迈山景区实际情况确定旅游环境容量。

3.1 旅游空间容量

3.1.1 测量方法

旅游空间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人均游客占用旅游区面积得出的旅游空间最大游客容纳量。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日空间容量是最常见的测算。日空间容量的计算公式为:

C=∑Ci=∑Xi×Zi/Yi

式中:C为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人次/日),Ci为i景点的日空间容量(人次/日),Xi为i景点可游览空间面积(m2),Yi为游客在i景点游览平均占用面积(m2),Zi为i景点日周转率。

3.1.2 景迈山旅游空间容量

游客在景迈山主要游览区域包括景迈村、芒景村2个行政村下的14个村落和大平掌、哎冷山2个古茶林片区,主要游览方式是通过游步道,因而采用线路法计算其旅游空间容量。两个行政村可游览总游道面积约为162 333 m2,村落游客人均占用游览面积参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文化遗址类景区遗址核心区取值10 m2/人,各村落的游客周转率取4。古茶林片区可游览总面积约为10 930 m2,相比村落具有更为明显的自然生态属性,与森林公园相近,人均占有游览面积应远远高于村落,参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按森林公园类型取600 m2/人,游客周转率取2。根据公式,景迈山的旅游空间容量为64 969人次/日,详见表1。

C=∑Ci=∑Xi×Zi/Yi

=(162 333×4)/10+(10 930×2)/600

=64 969(人次/日)

表1 普洱景迈山日空间容量

3.2 旅游设施容量

3.2.1 测量方法

旅游设施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食、住、行等旅游服务设施能接待的游客数量。日设施容量的计算公式为:

C=∑Ci=∑Xi×Yi

式中:C为旅游区日设施总容量(人次/日),Ci为i类设施的日空间容量(人次/日),Xi为i类设施的日接待游客数量(人次/日),Yi为i类设施的日周转率。

3.2.2 景迈山旅游设施容量

景迈山主要旅游设施涉及到游客餐饮、住宿和交通等。考虑到景迈山倡导“山上游、山下住”的旅游方式,且未来游客车辆不能进入景区,只能停在景区门口,游客乘坐环保车进行游览,因此,住宿和停车容量不会成为景区的限制性因素,景区内的餐馆数量将成为旅游区设施容量的主要制约性因素。按照统计,景迈山约拥有32处餐厅、537个餐位,餐位日周转率取4,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餐饮设施容量为2 148人次/日。

C=∑Ci=∑Xi×Yi

=537×4

=2 148(人次/日)

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旅游设施容量取决于餐饮设施接待上限,为2 148人。

3.3 旅游生态容量

3.3.1 测量方法

旅游生态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会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比较复杂,涉及旅游活动对空气、水、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自然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有限,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易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因此游客数量应控制在旅游区生态自然调节范围内。当前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数量见表2。

一般生态环境的测量是通过一定规模的空间环境能吸收和净化污染物的数量来确定,这里主要计算景迈山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容量。根据骆培聪对武夷山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测量,成年人平均拥有40 m2的森林面积才能维持空气中O2和CO2的正常比例[11],保持空气清新,即大气环境容量的测量可通过游客对森林面积的需求量来确定。测算公式为:

C=F/Y

式中:C为旅游区日生态总容量(人次/日),F为旅游区总森林面积(m2),Y为游客人均森林面积(m2)。

通过测量河流对污染物的容纳净化能力来估算水环境容量,因为河流对不同污染物的容纳净化能力不同,实际中应以容纳净化能力最低的污染物来确定水环境容量进而推算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测算公式为:

C=min(CSi×Q×1 000×24×3 600/Pi)[12]

式中:C为旅游区日生态总容量(人次/日),CSi为第i类污染物的水环境控制目标浓度(mg/L),Q为河流的日平均流量(m3/s),Pi为人均每日产生第i类污染物数量(mg/人次)。

3.3.2 景迈山旅游生态容量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主要的制约因子为大气污染和生活污水,目前景迈山古茶林和分隔防护林总面积为1 797 hm2,游客人均需要森林面积为40 m2,则:

C=F/Y

=1 797×10 000/40

=449 250(人次/日)

水污染研究较多的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氨氮(NH3-N),因而采用这两项指标来计算景迈山的生态容量。出于对景迈山生物多样性及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目的,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按二类水质要求进行生态容量测算,BOD5含量应不高于3 mg/L,NH3-N含量应不高于0.5 mg/L,而景区内河流平均流量为4 m3/s。旅游者产生的日BOD5量约为40 000 mg/人次,则:

C=CSi×Q×1 000×24×3 600/Pi

=3×4×1 000×24×3 600/40 000

=25 920(人次/日)

旅游者产生的日NH3-N量约为7 000 mg/人次,则:

C=CSi×Q×1 000×24×3 600/Pi

=0.5×4×1 000×24×3 600/7 000

=24 685(人次/日)

依据“木桶原理”,起决定作用的是“最短板”,即景迈山旅游生态容量取决于NH3-N排放上限的制约,为24 685人。

3.4 旅游社会心理容量

旅游社会心理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居民不反感抵触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旅游社会心理容量的测算也比较复杂,与旅游区居民的心理感知、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密切相关[13]。当然,旅游区所处的旅游开发阶段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旅游开发初期,由于发展旅游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绝大部分居民持肯定欢迎的态度。随着当地旅游业不断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当地居民对于游客的到来开始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这无疑会影响旅游区的社会心理容量。但景迈山当前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发展旅游业对于提升当地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和增加居民收入有较大好处,当地居民与政府对旅游的发展抱有较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景迈山的旅游社会心理容量可以取到无穷大。

4 结论与建议

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中旅游社会心理容量足够大,对景区的旅游规模没有形成限制。其余三个可测量的旅游容量中,旅游空间容量最大,达到64 969人次/日,其次为旅游生态容量,达到24 685人次/日,而旅游设施容量最小,仅为2 148人次/日。以此推算,景迈山全年旅游环境容量上限约为78万人次。据统计,2018年景迈山全年共接待游客50万人,与测算的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上限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目前仍在生态容量可承受范围内,景迈山还具有接待更多游客的空间。为此,针对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现状,并考虑景迈山申遗成功后游客量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提出以下建议:

4.1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容量

旅游设施目前是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最大的限制因素。2023年春节期间,普洱景迈山7天共接待游客28 313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4 000人,远远超出其旅游设施容量2 148人,导致了沿路停车、交通拥堵、游客就餐难等问题。若景迈山申遗成功,游客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当前的旅游设施必定无法满足旅游接待的需求。景区在符合相关保护规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建设旅游设施来提高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由于未来游客将乘坐观光车游览景区,交通问题出现几率将大大降低,应主要对餐饮设施容量进行提升,比如,可扩大原有餐厅的旅游接待规模,鼓励有较强接待意愿的当地居民发展农家乐,还可将在各个村落中普遍分布的茶室作为游客沉浸式体验古茶林文化的场所,在茶室提供特色生态简餐,以满足游客用餐需求。

4.2 做好环境监测,保障生态容量

4.2.1 做好全方位环境监测管理

虽然景迈山生态容量较大,但由于景迈山古茶园的生态比较脆弱,必须重视保护。古茶树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游客数量的增加必定会对景迈山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景区须及时且持续性地做好环境监测。建议成立景迈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重点在古茶林内设置监测点,对区内植被覆盖情况、动植物物种、大气、土壤、水质、噪声等进行监测,并安排古茶林防护员每日巡逻;在大平掌和哎冷山这两片对外开放的古茶林设立警示牌、标识牌,宣传文明游览,避免游客入内践踏,影响茶树生长;根据保护传统,定期对古茶林进行封山育林,发挥自然调节功能,恢复旅游生态的容纳力。此外,景迈山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游客旅游产生的污水、垃圾对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应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再进行排放,对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维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使景迈山在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4.2.2 探索生态可接受改变极限

LAC理论认为,游客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各类措施将游客人数控制在遗产地可接受改变的范围内。景迈山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便是将游客人数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景区应对古茶林、分隔防护林的植被覆盖情况、动植物物种、大气、土壤、水质等进行长期调查和分析,不断探索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游客容量极限。以5年为一个监测评估反馈周期,评估旅游对景迈山古茶林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是否在可接受改变范围内[14]。若在可承受改变范围内,下一个五年可适当扩大旅游环境容量;若超出可接受改变范围,下个五年可适当缩小,并以此为依据,持续探索景迈山生态可承受改变范围极限。

4.3 强化分流引导,合理空间容量

4.3.1 人流高峰期做好应急

从数据上看,景迈山旅游空间容量最大,达到64 969人次/ 日。事实上,游客在游览景迈山时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条件最好的糯岗寨和翁基寨,其旅游空间日容量分别为3 156人和2 821人,每逢旅游旺季,极易造成人流车流拥堵。景区应在游客中心、各村寨外围道路入口、 重要节点设置电子显示牌,及时向游客公告各片区游客数量及承载情况,并通过增加引导人员、适时的导览设施进行游客引流和分流人流预警,保障游客错峰流动,避免因人流拥堵造成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下降,同时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4.3.2 减少季节性波动

减少季节性波动,让景迈山获得更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旅游旺季,人流量激增,易给景迈山旅游资源环境造成较大压力;旅游淡季,景迈山旅游资源设施闲置,旅游收入锐减,景区承受着经营压力。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减轻景迈山旅游的季节性波动。每逢“黄金周”及寒暑假期间,景迈山应采取提前预约方式,将游客人数控制在景区生态容量范围内。必要时可通过提升景区门票价格来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淡季,可通过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举办特色节事与民族表演活动以及减免门票等方式来吸引游客。

4.3.3 加强其他村寨旅游资源开发

加强其他村寨特色旅游资源开发,通过不断提升其他景点吸引力,保障游客旅游体验,以此来分流游客。当前翁基寨和糯岗寨主要作为布朗族和傣族的传统民居、民族文化展示窗口,其他村寨应避免雷同,大胆创新,突出特色,如南座寨以佤族歌舞表演、笼蚌村以哈尼族特色节庆活动、老酒房以汉族“酒”文化元素等来吸引游客。精心设计游览线路,合理组合旅游景点,使游客有效地在14个村落和两片古茶林间合理分布,缓解景区人流车流拥堵情况,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获得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且线路不过分进入古茶林内部区域,减少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4.4 引进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景区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开启了智慧旅游时代。“数字九寨”所建立的智慧景区运营管理和智慧旅游共享服务新模式,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景迈山应以九寨沟为学习样板,加强景区数字化建设,在门票销售、客流智能监控、智能环境监测、营销宣传、遗产价值展示等方面有效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进行预测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进而提升景区形象和吸引力,助力景迈山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5]。

当然,由于旅游环境容量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可变性,本文对景迈山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和建议只能作为景区容量管控的参考数据和意见。事实上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居民游客心理因素的不断变化,加上时间、季节、当地景区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变化,景迈山的旅游环境容量将不断发生变化。对景迈山环境容量的管理应始终坚持以景迈山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得以良好保存、社区居民生活不受过分影响的前提下,立足实际,多方借鉴,动态调整,努力提升游客体验质量,最大限度地协调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猜你喜欢

景迈山环境容量容量
阅读景迈山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品茶养生 千年万亩古茶林——普洱景迈山
川南经济区年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的初步研究
景迈山:万千宠爱于一身
自贡市贡井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分析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析——基于环境容量理论
2015年上半年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916万千瓦
201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47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