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的三种类型
——基于双螺旋赋能机理的分析

2024-01-19詹承豫徐培洋

长白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螺旋失灵现象

詹承豫,徐培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1]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新技术的赋能作用愈加显著。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2]。这进一步强调了技术赋能之于未来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但实际上,应急管理中任何层面、任何时期、任何灾种在通过技术赋能的同时,其各个阶段内均可能潜藏着不同形态的技术赋能失灵风险,对应急情景下的能力兑现具有负面影响,需加以重点应对和防范。在此意义上,如何理解并分析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失灵现象并探索相应的优化治理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包容赋能的必经之途和必要保障。

一、问题提出: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为何发生?

大力推动技术赋能可以促进应急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突发事件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诸如健康码、人脸识别、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技术赋能应急管理的各种路径、机理和效果[4]。与之相对,也有诸多学者注意到应急管理技术赋能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风险、限度或内在矛盾。相较于常态管理,应急管理情境中的时空紧迫性压力往往会导致技术赋能失灵现象更易发生。同时,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学者较早就已指出要关注人工智能在赋能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中因滥用导致的伦理风险与治理挑战[5]。在城市风险治理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存在算法伦理入侵、数据价值歧视、权利实现困境、权力结构困境等问题[6]。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以技术赋能城市基层的风险隐患可归纳为纯粹工具理性、信息泄露、技术应用成本高昂、过于强调政府力量等[7]。近年来,有学者借助TOE模型提出,数字治理平台的失灵是因为受限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突发事件情境中缺乏足够的韧性[8]。由此可见,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可能的多重、多维及多阶段价值张力和能力冲突。那么,应以何视角看待这种技术赋能过程张力或冲突,这种张力或冲突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进一步回顾来寻找答案。

在抽象理论层面上,西方风险社会学对该问题有较多讨论。贝克(Ulrich Beck)指出,风险社会中的技术能构建“一种既成事实的政策”,指向了技术发展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知识垄断问题与伦理争议[9]77-84。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则认为,因为不同权力的影响、价值因素的作用、未预期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与反思自身的存在,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并不存在固定关系[10]37-39。这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代表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可能消解于现实的不确定性中。在卢曼(Niklas Luhmann)看来,作为一种“因果性中介内的功能简化”,高新技术同社会结构性耦合的“驯化风险”过程将有“大量不同”且“部分彼此冲突”,即伴随着技术的风险控制,反而会产生新的风险[11]131-153。因此,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恰恰潜藏于各类技术被逐步应用并拓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技术控制”为核心的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12]。技术或许是客观中立的,但技术步入现实应用场景的过程、技术与管理融合的过程,都涉及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因此,技术的应用赋能过程实际上也必然是一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过程。

国内近来备受关注的数字政府及数字治理议题中,很多学者也都指出数字转型所面临的观念、方式、决策调整及在组织维度、价值维度与制度维度上的可能限度[13][14]。上述维度的提出实际上说明,技术自身虽存在数据安全、应用成本、“算法黑箱”等内生问题,但技术赋能中的失灵风险并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风险。在技术赋能过程的深入中,同样存在处于内生问题与外生有效管理制度缺失间的“灰色地带”。技术应用“华而不实”与制度限制难以“物尽其用”两个核心预设构成了数字政府伦理的“手段-目的”悖论[15],值得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反思。

在技术赋能与科层结构的双向互动中,这种“技术控制”背后的政治与管理逻辑更加明显[16]。近来研究中指出,技术赋能可能带来的“技术万能”困境与“人”中心性丧失得到了更多呼应[17]。在突发性、紧迫性及不确定性多重限制下的应急管理状态中,对技术赋能失灵现象的分析探究不应局限于以静态视角列举技术端或管理端的内生不足,而应聚焦于赋能过程中技术端、管理端及两端在互动牵引中的驱动者、推动力及使用过程[18],这在当前研究中恰恰是缺乏的。因此,本文回答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以一定的理论框架阐释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现象背后的核心要素及典型模式?

为此,本文将首先引入双螺旋机理并以其为基础在理论层面探析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的内在机理和典型模式。其次将通过应急管理中的技术系统崩溃、应急设施失效与农村风险预警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等现象对技术赋能失灵现象进行现实检验。最后将对如何避免并治理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失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总结。

二、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的类型分析

(一)双螺旋机理的引入

双螺旋结构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用以描述DNA 两条螺旋链相互牵引、盘绕上升的实质结构。后来,双螺旋结构因其突出的分析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之中。本文引入的双螺旋赋能机理包括了技术端(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整合)和管理端(实践需求—管理创新—模式整合)两种自催化过程与管理端为技术端指明方向、技术端为管理端提供工具的异催化过程[19]。总体来看,该模型是目前较为全面展现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过程机理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借助双螺旋机理,本文将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界定为:在技术端和管理端的自催化与异催化过程中由于一端或两端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适当等复杂原因造成各类高新技术无法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

理解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双螺旋机理的前提在于理解“赋能”这一概念决定了其是技术与管理双向互动的过程。双螺旋机理的核心在于认识到技术端的自催化本身并不能完成赋能,且在无管理端双向牵引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异催化的螺旋上升,进而关注到技术如何在应急管理实践中与管理端逐步适配并耦合。以双螺旋机理为核心,可将理想状态下技术赋能应急管理的过程分为技术创新-实践需求、技术应用-管理创新、技术整合-模式优化三个螺旋式上升阶段。

以此为基础,在双螺旋机理中,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失灵现象总体上可分为由技术端自催化失败导致的技术主导型赋能失灵、管理端自催化失败导致的管理主导型赋能失灵及由技术-管理两端相互牵引失败导致的“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三类(如图1 所示)。实际上,上述三种技术赋能失灵类型在现实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存在于特定应急管理场景中技术与管理的动态互动过程之中。为清晰界定各类型的特征与机理,下文将分别对三种技术赋能失灵类型进行具体阐述。

图1 基于双螺旋机理的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类型

(二)基于双螺旋机理的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类型分析

1.技术主导型赋能失灵

现有各类可应用、可推广的高新技术是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得以开展的客观基础。在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应用及技术整合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技术赋能失灵的现象。就技术创新而言,其原始创新与进步同一个地区的科研投入、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科技转化等经济社会要素息息相关;就实践需求而言,越是复杂多元的治理单元或系统越会产生需要通过技术赋能解决的紧迫现实问题,越是敏捷开放的管理者越能将现实问题凝练为技术赋能的可实现需求目标。上述要求的存在为技术与应急管理的初步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现实条件。

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合应急管理状态中技术端与管理端互动的时空紧迫性条件限制及“关键少数”在率先采用技术中的关键助推作用,应急管理中的高新技术在总体上呈现以经济发达地区点状赋能为先导,逐渐向次发达、欠发达地区线性扩散,最终赋能应急管理网络整体的一般性传导过程。现有研究对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多种扩散路径的归纳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过程的存在[20]。而当技术的扩散过程受到阻滞,难以及时有效地赋能应急管理各环节之时,以技术赋能为自变量,便可看到在实现点状赋能地区与未实现地区间应急管理效能“马太效应”的客观存在,即已实现赋能地区与未实现赋能地区之间的应急管理效能差距逐步拉大。

在当前的应急管理实践中,日常状态下的技术总是“完美”的,但在真正的突发状态下,技术应用却总是与预想的“完美”状态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在技术应用阶段,技术背后对突发事件极端性、复杂性的考虑“盲区”仍不时存在。正因如此,各类技术最终才更加直接地表现出了在速度上慢于危机爆发、在纵深上低于应急需求的赋能失灵现象。

此外,技术的应用与整合都是需要成本的。无论是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应用能力明显低于应急管理需求的现象,还是技术应用成本为应急管理主体带来额外负担的情况,都背离了技术赋能的初衷。尤其对基层应急管理部门来讲,技术大多是经由扩散逐步引入的,将来自各供应方、开发于不同环境、使用不同接口、服务于不同目标、具有不同底层逻辑的若干技术平台进行系统整合,实际是较为困难的,但这种应用和整合对提高技术赋能水平又是必不可少的。

2.管理主导型赋能失灵

在技术应用于应急管理之后,由管理端主导的技术赋能失灵现象也会随之产生。首先,要求在使用技术的基础上理解技术、反思技术、优化技术,甚至革新技术、超越技术。例如,在技术创新与管理需求实现了初步双向牵引后,技术端的应用与管理端的创新能否实现双向牵引需要将技术开发、管理应用同机制创新、工具创新有机融合,实现技术在应急管理情境中更为敏捷的嵌入、更为根本的适应性创新和更为持续的优化迭代。其次,无论在何种技术赋能的过程中,都需要管理端的特定组织和制度予以支持[21],也需要不断打破边界、打破“黑箱”,否则就会滋生数据“联而不通、通而无用”“数字形式主义”[22]及民意简化悖论等潜在的次生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自身,而在于人的管理思维和能力并未随着技术应用而进步,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安排并未形成。当前的应急管理面临着风险的更高不确定性与民众在危机情境中对公共物品更高质量需求的双重约束。技术赋能的过程如不能以风险或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为依据,及时调整提供公共物品、公共资源及治理动能的速度、能力及包容性,便会因为管理体制机制、管理能力的滞后或缺失产生明显的失灵问题,使得技术赋能的正向作用在突发事件中逐渐转变为消极作用。

在技术赋能初期,“突生”的技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形式应用并实现特定应急管理需求是无可厚非的。但长远来看,具有韧性特征的应急管理需着力面对的是“灰犀牛”“黑天鹅”等形态的新兴风险、巨灾或跨界危机带来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挑战[23]。如果仅是将技术应用在特定的局限场景就“万事大吉”,而不以预见性的创新管理思维引导技术通过不断的迭代、调试与优化并适时推动相应的体制建设为未来的各种重大风险隐患留出一定的冗余能力储备,那么,这种赋能从根本上便不具有可持续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技术与管理的逐渐脱节,只能是一种浮于表面的“伪赋能”。

3.“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

当特定应急管理情境中,技术内生不足与管理方式的不科学、不精准同时出现,两者的共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现象。这种矛盾性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基层政府的风险预警能力困境[24]。这种“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构成了应急管理及社会治理中长期以来的薄弱之处。除此之外,“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要回答的问题同样在于:在技术和管理均无明显问题的情况下,为何技术赋能失灵仍会出现?尽管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对技术与管理两端更为多元、更为细节的互动机制的理解。依照双螺旋赋能机理,技术自身并不会主动实现跨界整合,而是要在管理模式优化的指引下纳入宏观的公共治理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难以规避的问题在于“国家通过技术之眼观察社会时,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影子”[25]。也就是说,技术赋能的目标在于通过更为客观全面地治理社会促进公共利益,而非利用其“扭曲”社会现实。同时,在应急管理情境中,政府权力临时性部分扩张与公民权利部分克减同样会造成特定的技术赋能失灵现象[26]。当诞生于应急管理中的技术以“治理术”的形式成为政府拓展管理范围的某种便捷“路径依赖”时,政府便可能为追求消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而将其整合或应用于其他不适当的治理场景中。当这种不当应用发生时,更为消极的“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会随之产生。

“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指向了政府在应急管理中会触及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最终需要通过权力规范与权利保障两个关键举措加以化解。例如,技术在目前多数是面向政府的单向赋能。这种赋能在增加政府对社会管控的同时能否实现危机情境中社会的有机团结?显然,两者可能存在潜在的矛盾之处。同时,目标导向的不清晰可能导致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黑箱”的存在,“黑箱”的存在与其他限制性条件的缺乏又给了政府将临时性技术控制“无限拓展”的实施空间,使技术整合过程可能出现目标导向及价值取向的偏移或异化。再加之现有各类法律制度层面规范机制、约束机制和救济机制的不够成熟、不够完善[27],共同催生“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以某种价值异化的面貌出现。

由上述分析可见,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各个面向、各个维度、各个阶段均面临着具有不同侧重和形态的失灵现象。对其的研究不能仅看到并强调技术赋能的积极作用,而是要充分考虑技术赋能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及问题。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是一个具有显著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研究命题,仅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回归到对现实现象的讨论中才能得到完整的回答。

三、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的现象剖析

各类技术赋能失灵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本部分旨在通过对各类典型现象的回顾、阐释和适当延伸外推,进一步对照并检验上文基于双螺旋机理提出的三类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模式的实践表征和作用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本部分侧重于选取三种技术赋能失灵模式内较为主要、典型及普遍的现象进行剖析。

(一)技术主导型赋能失灵的现象剖析

其一,技术主导型赋能失灵通常体现为技术应用中的系统崩溃现象。作为赋能应急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信息技术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各个应对环节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28]。但在近年来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某些信息技术系统依旧多次出现了运行崩溃现象。这种运行崩溃轻则影响信息的及时传达,重则会对当地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干扰。可见,在日常状态下可以稳定运行的信息技术系统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并非完全可靠。信息技术系统的运行崩溃,核心问题在于各类系统预设的应急管理需求和情境相较于现实而言更为简单,对超出预期的急难险重情况考虑并不周全。当信息技术系统容量与现实需求出现脱节时,其运行崩溃在所难免。

其二,技术主导型赋能失灵同样体现在应急管理实践的技术整合困境。在较为缺乏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的基层,往往需要通过引入多个单独的信息技术系统整合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在此种情况下,数据“联而不通”、平台“联而不动”的整合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的赋能作用难以得到高水平发挥。这种整合困境的存在不仅会导致技术赋能的效果逐渐在复杂现实中被消减,更可能使现实管理需求因被“困在系统当中”而断裂、失真,形成管理与技术脱嵌的“两张皮”问题,无法回应应急管理中各方的实际诉求。

(二)管理主导型赋能失灵的现象剖析

其一,管理主导型赋能失灵通常表现为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不足。近年来,多地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都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各类应急指挥中心,提高了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效率。但恰恰是在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应对中,在相应技术平台具备的情况下,管理者在统筹应对时忽视了对技术应有的应用,使得技术设施和平台未能赋能应急指挥过程。这种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明显缺失导致了管理主导型技术赋能失灵现象的出现。

其二,管理主导型赋能失灵也可以表现为管理功能及目标设置不当。这在大型城市的诸如气象监测系统、防洪泄洪系统等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较为明显。在相应工程技术与能力具备的情况下,我国部分大型城市却依旧因为应急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不足、功能设置不当造成了包括城市内涝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技术赋能虽是应急管理效能提升中的关键变量,但与管理功能及目标的优化提升紧密相关,只有在管理端的积极引导下,技术才能真正发挥赋能作用。若技术的引入并未得到相应的管理机制支撑、并未确定适当的管理目标,在面对极端突发事件冲击时两者连接的薄弱之处便可能导致赋能失灵现象产生。在复杂的应急管理环境中,缺乏管理端支撑的技术赋能效果会被严重消解,甚至由正向赋能变为负向赋能。

(三)“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的现象剖析

其一,技术目标与管理措施之间的衔接不足,会导致“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现象发生。这在农村风险预警的“最后一公里”中尤为显著。现有研究指出,农村风险预警不仅面临着预警手段和工具的缺乏,更存在乡村治理体系基础薄弱及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29]。即便在手段和工具具备的情况下,一方面,技术的赋能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囿于设备缺乏保养、学习成本较高、使用熟练度较低等因素,技术手段在很多时候反而是“不可靠”的,出现了“公众参与度不高”“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等问题[30],未能成为农村风险预警的首选,“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随之显现。

其二,技术功能与管理意愿的错配,也会促使“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现象的产生。在政府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调查报告中,曾多次提到各种类型的瞒报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自身缺乏法律法规知识及风险意识,更是由于少数领导干部妄图利用监管盲点来瞒天过海[31]。在技术基础和管理规范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瞒报现象的存在说明技术端与管理端之间双向牵引的形成涉及现实治理环境中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在“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现象的生成中,管理端不仅没有主动打破技术端的“黑箱”,反而通过“黑箱”中的运作将技术变为阻碍突发事件应对的工具。

四、讨论与总结

(一)避免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的治理探讨

在理论及现实层面上分析了应急管理技术赋能中的三种失灵模式之后,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防范并化解上述各类风险及问题?现有研究呈现了“硬体”的法治规制与“软体”的公共价值及技术伦理创造两条明显的进路[32],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用制度理性和价值理性调和技术的工具理性[33]。笔者将继续尝试从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双螺旋机理中技术端与管理端双向牵引过程出发,以更好地统筹安全与发展为目标,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防范或化解上述各类技术赋能失灵风险。

第一,要为技术赋能扩散的过程提供系统保障。技术本身存在客观的“创新-扩散”过程,可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技术赋能扩散的成本,提高扩散的速度与流畅度。首先,需要以平台建设的思维打破地域间壁垒,建设府际技术共享平台,为不具备技术原始积累、难以实现自主技术进步的地区提供技术赋能的“内部视角”与资源供给。其次,可以借鉴“对口支援”的中国特色治理经验[34],打破敝帚自珍的技术赋能建设思路,以实现点状赋能的先发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尽快实现包容化、区域化、协同化的技术赋能路径,减少地域间的技术赋能差距。最后,化解技术赋能中的扩散阻滞更需要应急管理状态中的各级管理者以前瞻性、开放性的观念为引领,打破阻滞技术赋能的思维壁垒,以治理思维的变革为前提,通过相关资源的投入加快技术赋能应急管理的速度与效用。

第二,要为技术赋能的持续迭代创造良好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要在技术开发上为后续的优化调整提供足够空间,更要从管理端上做好准备、下足功夫。也就是说,管理端的注意力不能只是分配到如何对当下情况进行有效处置,更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看到全局中其他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可能的涌现、叠加与耦合。在未来,这种涌现、叠加与耦合甚至可能是超出一般认知的。要明确如何将其通过各风险监测预警渠道与措施凝练为管理需求,并推动技术的针对性迭代。这实际上对应急管理各主体、各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需要解决一系列隐性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同时,落实在体系建设层面,通过技术集成和整合探索建设全灾种、全天候、全时段、一体化的应急管理平台应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第三,要推动技术赋能的良性整合。如面对迅猛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有地区对其应用制定了相关规范性文件,以初步防范其应用“异化”进程。但若要穷尽每种技术在赋能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实际上并不现实。在现阶段即使利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也可能因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而较难达到预先防范的目标。因此,如何从技术整体出发,推动赋能跨界整合与应用。一方面要为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划定边界,另一方面要为技术发展与管理需求提供充足的空间。简而言之,防范化解技术赋能整合异化风险的核心在于,用适当的外部限制确保“科技向善”,并引入更多跨学科深入讨论。

第四,要为技术赋能的优化提供多种路径。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差距较大,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赋能建设,探索可持续建设模式。有效适当的技术赋能应当实现需求导向与目标导向在应急管理实践中的统一,不能忽视当地的实际需要和治理基础。要避免应急管理中技术“悬浮”于管理实践之上,从根本上规避赋能失灵风险。技术赋能的建设模式首先要基于当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频次、破坏性等特征带来的现实需求,其次要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更要将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嵌入技术赋能中,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推动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开放性、平等性、持续性与创新性提供新的可能与发展动力。

(二)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以双螺旋机理为分析框架,提出了技术主导型赋能失灵、管理主导型赋能失灵及“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三种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类型,进一步指出技术赋能失灵的风险存在于技术端与管理端的单向或双向牵引的各个阶段,其中技术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管理端发挥着导向性作用。

第二,以现实中如系统崩溃、管理失效或技术与管理之间错配等现象,对三类技术赋能失灵的形态、机制及作用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对现象的使用均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外推,探讨技术赋能失灵问题的可能形态。这一尝试是为了深化对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现象的分析,为防范、化解未来的赋能失灵问题提供参考。

第三,防范、化解技术赋能失灵风险,可以通过为赋能扩散过程提供坚实保障、为持续迭代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技术赋能的良性整合、为赋能优化提供多种可能等方面综合施策。未来深化技术赋能对实现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尤为重要,要探索技术赋能应急管理的发展形态,推动未来技术端与管理端的深度融合与互动促进。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应急管理技术赋能失灵现象根植于技术与管理之间的错综联结,只要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的复杂性存在,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失灵风险也就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如何从多种途径化解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失灵,必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本文更多仍是从理论建构和现象分析的视角尝试对这一问题提供分析视角与治理进路,以期深化相关讨论的深度。同时,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失灵的现实可能存在双螺旋机理无法解释的、更为细致复杂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在理论建构、现象剖析及治理方向等层面的分析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

实际上,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失灵风险,仍有待在长期实践跟踪中回答。这一研究领域仍有待更多跨学科理论分析,需要更多实证研究和案例来验证。在大力推动国家安全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对技术赋能问题更为全面深入地关注,将为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支撑,对此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探索,将对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挥建设性作用。

猜你喜欢

双螺旋失灵现象
失灵的指南针
马尔斯克双螺旋瞭望塔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幸运拍”失灵了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蝴蝶鱼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