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4-01-18刘晶
刘晶
本报讯 11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艺术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多家新闻媒体代表7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杭春晓讲话。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孟繁玮主持。
喻静在致辞中说道,“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从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当代阐释、画学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展开积极的学术探索,必将推动中国画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美术学和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调研评估和学术体系建构。
杭春晓表示,100多年前中国传统画学观念已经充当过一次全球化传播者的身份。今天中国跨文化语境交流与传播空间的不断扩展,为当下中国传统画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本次研讨会从“文脉与规律: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转化与运用:传统画学的当代阐释”“问题与方法:画学研究的个案拓展”三个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交流。
文脉与规律: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
作为对传统画学与观念的探讨,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谈了中国古代画学从汉代到宋代出现的两种价值观。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讨论了古代文人鉴识、分析图像的历程。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顾平阐释了“中国画学”写形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画学的当代建构是本次研讨会中探讨较多的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从重新认识传统画学价值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当代画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新时代画学体系建设的理论构想。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阐述了中国画学体系建构的历史脉络、概念范畴、时态差异以及现实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春阳从中国画变革与融合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画的“意象”系统。
转化与运用:传统画学的当代阐释
传统画学研究是一门涉猎广阔的研究课题,涉及观念、术语、技法、文献、鉴藏等多种绘画知识与学问。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丘挺以中国画中的皴法观念、程式演变,讲述中国画学观念在实践中的发生、演变过程。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刘海勇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团队对中国画学核心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张长虹由傅抱石《云台山记图卷》题跋引出画学文献整理过程中的重构与附会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阴澍雨在中国画的教学与传承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付阳华从画学理论与图像功用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绘画中“劝诫”标准的源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通过中国人对赏石美丑的审美界定标准,谈到绘画表现与艺术对象之间的文化联结。
问题与方法:画学研究的个案拓展
在中国画学研究的具体层面,本次与会专家带来了许多精彩的研究个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比较了“徐渭画像”的诸多版本类型和传摹脉络,探讨了绘画图像在流传过程中的失真与异化现象。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韦宾考察了“情感”一词西学东渐的过程。四川大学教授韩刚考察、比较了“画工”与“画师”两个画学术语。
史料钩沉是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彭莱立足现代研究,探讨了“画学”的概念和内涵。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李永强考证了倪瓒与张德常家族三代六人之间的交往历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玉龙从美术史的微观层面呈現了唐代绘画史料中的“于舍人”实为于邵的考辨过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啸东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详细论述了现存“嘉靖刊”《历代名画记》实为万历二年王世贞《画苑》丛书本的考订过程。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段莹讨论了现存高克恭《秋山暮霭图》残卷的定名与米氏云山在金元时期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艾研究了20世纪岭东美术在东南亚流播的历史轨迹。苏州大学教授陈铮讲述了“顾恺之”概念在唐代的演绎与传播问题。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倪葭探讨了赵孟坚创立的“释仲仁—扬补之—汤叔雅”一脉墨梅画法的传承过程。四川大学副研究员杜松,讲述了明代吴中地区对倪瓒的追忆与重塑。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士超考证了《唐画断》和《唐朝名画录》在历史与书商的编辑策略中合二为一的过程。
最后,孟繁玮进行了会议学术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体现出“中国画学”进入当代文化语境的一个学术路径,也呈现出当代传统画学研究的良好学术生态。研讨会的整体学术成果丰厚而扎实,对于今后美术研究所的传统美术研究工作和当代中国画学学术体系的建构,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