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专业全过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1-18虞先玉周德群朱建军李雪飞
虞先玉,周德群,朱建军,邓 晶,李雪飞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一、问题提出
自新文科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以来,政府和学界有关新文科内涵和特征的讨论十分激烈。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维度:一是围绕新文科内涵的讨论,二是围绕新文科如何建设以及相关举措和路径的探讨。2018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1]其中,新文科建设需要响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一种全新的、紧密的联系。[2]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3],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于2020年11月3日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并指出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4]
学术界对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地位、新文科创新等方面,但仍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首先,在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中,较少关注“互联网+”“创青春”等重要竞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牵引作用。其次,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科教融合与校企协同等教学改革工作受到较多关注,但明确提出主题创新区、项目式实习等实体性抓手的研究较少。最后,虽然针对教学、科创、实训、竞赛等的专题研究或部分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少从教学、科创、实训和竞赛四个维度进行全过程融合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工业工程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主要以生产工程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范围广泛,既同工科的机械自动化行业和制造业有着紧密联系,也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管理学科相关的物流业、商业和服务业。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其面向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文科专业。基于此,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探索贯穿专业育人全过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思路
新文科建设旨在突破现有专业和学科局限,培养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创造视野广的新人才。为落实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解决学科专业融通难、产教资源融合难、科教平台融创难等关键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着力打造以主题创新区为牵引、以“学科融会—校企融通—科教融创”为内核、以“教—科—训—赛”为抓手的新文科全过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科—训—赛”全过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跨学科知识融会,着力培养学生架构基础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资源建设上,我院形成了经济与管理特色的课程群,打造了包含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优秀课程资源,组建了涵盖管、经、理、法、工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设立了灰色系统、可持续能源系统、质量管理等具有交叉特征的主题创新区,引导学生进行了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和实践创新。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我院按学科整合了专业探索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校企育人渠道融通,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知识的能力
首先,我院本着“筹策济世”的宗旨,根据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由学校专职教师团队结合科研方向共同打磨推敲,设立研究选题,实现产教融合。其次,依托双向兼职、合作编写教材、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实现校企育人资源共享。最后,依托学校特色,通过国防企业面对面、引凤还巢等形式加强与国防企业的协同实训,厚植学生产业报国的情怀。
(三)科教内涵方式融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前沿知识的能力
我院本着为社会培养综合人才、为科研孕育创新性成果、为企业提供高效解决方案的人才培养理念,共建实验示范区、重点基地等教科平台,激发团队效能。首先,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协同合作,推动理论创新、前沿探索,提高综合能力,实现以教促研。其次,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理论知识、科学内涵和教学模式,实现教研相长。最后,以内部竞赛为基础,以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等高阶竞赛为契机,建立多元化、递进式的竞赛体系,以赛促学,师生从游,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提出了军演式实习的育人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构建路径
工业工程专业新文科人才的培养要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融通难、产教资源融合难、科教平台融创难等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和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实践表明,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主题深度交叉、校企深度协同、团队协同赋能等措施。
(一)通过主题深度交叉,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融通难的问题
我院针对专业壁垒较强、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构建“可持续能源系统—灰色系统—质量工程—电子商务”多个主题创新区,形成主题交叉的创新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通过主题分区立项、导师指导、团队融合的模式,在全过程中实现学科交叉融通,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渗透。首先,在选题拟定中,主题创新区的各项课题涉及多个学科与研究方向。其次,各主题创新区的指导教师队伍不限于一个学科。我院结合双导师制度,在指导过程中发挥多学科优势,鼓励学生组建跨学院、跨专业团队完成课题,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和交叉科研能力,培养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最后,学生可以参与多个主题创新区,实现多学科融通。
(二)通过校企深度协同,着力解决产教资源融合难的问题
我院针对资源利用不足、时代适应性差的问题,建立校企深度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使文科教育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首先,在主题创新区的设计中,邀请国家电网、中国商飞、阿里集团等企业出题,共同研究“卡脖子”问题,与国情、社情、民情紧密结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其次,在主题创新区的实施过程中,依托校企深度协同,创立联合军演式实习,聚焦国家和社会问题,推进由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成成飞、德塑、捷普等一批实践基地,助力学生知识向素质能力转化、书本理论向国家与社会实践转化、实践问题向实践资源转化。最后,在指导教师方面,实行青年教师企业训练营计划,推动产教融合,制定由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课程建设策略,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备课授课、制定考核要求、改善授课内容和建设教材。此外,通过校企协同训练计划,搭建实训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企业现场和创新区的双向培育,打造创新科研的平台,先后建成“成飞—南航‘智汇蓝天’”大学生科创孵化中心,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融合。
(三)通过团队协同赋能,着力解决教科平台融创难的问题
针对教学科研分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教—科—训—赛”四维一体递进式的培养体系,推动教科融创,实现平台共建。通过主题创新区“教—科—训—赛”四维一体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与实验的资源,建设文科“金课”,夯实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题创新区的课题将课程知识与科研实践创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金字塔的稳固塔基。我院基于主题创新区的研究,取得了多元化的成果。例如:以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高阶竞赛为驱动,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依托主题创新区平台承办了多场国家级与省部级大赛;各主题创新区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9项,共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9篇,有效推动了教科融创和平台共建。
四、成效与推广
我院的全过程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事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毕业生约占80%,为“两个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我院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先后开发了9门国家一流(精品)课程,其中线上一流、线下一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5门,占全国1/10;先后出版了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我院学生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中共获奖20余项,这表明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我院荣获的奖项如下:国家级个人荣誉11人次;省级个人荣誉34人次;省级先进班级9项;国家级竞赛获奖128项,其中“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银奖及以上共32项;省级竞赛获奖96项;省级优秀本科毕设9项;专业教师指导“互联网+”竞赛获国家奖40项。
(一)学科融通团队多元,创新创业成效斐然
在全过程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科专业融通团队多元,创新创业成效斐然,学生创造视野广,有能力成为创业浪潮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主体创新区教师指导的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全国工业工程案例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赛事中多次获奖;60%以上的主题创新区学生在校期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
(二)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素质能力深受称赞
在全过程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学生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例如:中航工业沈飞公司高度评价我院学生具有肯干、苦干和巧干特质;亚马逊(中国)公司认为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强;中航黎明公司认为我院学生上手很快,头脑灵活。由此可知,我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较大。
(三)科教融创营造氛围,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在全过程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科教融创营造氛围,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我院以主题创新区为牵引,开展60多期的“经管大讲堂”,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美、加、英、德、法等国外知名高校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引发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各领域学术大师的精彩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90%以上的学生根据研究兴趣和特长参加了主题创新区。各主题创新区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9项,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会议。由此可知,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增强了科研后备军的力量。
(四)培养模式广受关注,示范效应持续提升
在全过程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培养模式广受关注,示范效应持续增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创了以学科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创全过程融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题创新区融合了教师的想法与学生的科研兴趣,发挥了多学科教师团队与科研平台的作用,优势日益显现。该模式在校内迅速得到推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继成立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50余个主题创新区,同时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得到推广应用。军演式实习吸引了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参与,学校之间开展“同企竞技”。
五、总结与展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新文科全过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助于促进育人机制、产教协同、科创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主要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育人机制创新,实现跨学科多维交叉融合
首先,在育人机制方面,工业工程专业全过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打通专业壁垒,重组升级课程群,优化课程结构。其次,该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思政、人文、美学等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灵活设置课程种类,以培养人文、经管、工程跨学科交叉的多维度高素质人才。
(二)产教协同创新,促进全方位互动的校企融通
首先,在产教协同方面,工业工程专业全过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协同教学,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其次,该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育人工作站,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场所。最后,该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企业实训的竞争性和实操性,通过联合军演式实习,有效助推学生知识向素质能力转化,实现“课堂—实践—竞赛”全方位校企互动融通。
(三)科创模式创新,加速以成果孵化为导向的科教融创
首先,在科创模式方面,工业工程专业全过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教融创,紧跟学术研究前沿,促进高水平成果孵化。其次,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主题创新区和项目式的多阶段全过程管理,保证研究质量。最后,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精准提炼、目标激励、持续指导等措施,促使成果顺利孵化。此外,该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科研论文、高标准竞赛获奖项目、高质量企业创收、高比例学生深造为目标,使科研与教学在融合中创造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