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时代高职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1-18袁静薇蔡昌榕

教育观察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数智商科模块化

袁静薇,周 婷,梁 宁,蔡昌榕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1830)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新技术正成为改变全球经济结构、重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实践并强化能力。[1]然而,在这一科技浪潮的背景下,传统商科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满足社会对数智化管理人才的新需求,这可能会影响商科毕业生在未来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在商科教育中融入数智技术,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整合现代数智技术和传统商科教育,探索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以解决当前高职商科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纵观经济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商科蕴含适应时代发展的权变思维。[2]在数智技术驱动的产业变化下,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需要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为引领,探索数智赋能的新模式,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数智化转型。

(一)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数智化转型不深刻

当前,高职商科教育对数智化转型的尝试较为普遍,但具体的实施方式过于简单。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课程简单融入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但这种融入方式往往缺乏纵深性和系统性,未能真正实现数智与经济管理的有机融合。[3]

一方面,数智化转型需要高校深入理解数字技术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字技术并非内容的简单叠加。例如,大数据分析可以为市场营销提供更精确的客户画像,人工智能可以为财务预测提供更精准的预测模型。这些内在联系应体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如果高校仅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简单的工具来教授,而忽略数字技术对经济管理思维的内在影响,那么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数智化转型还需要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升级与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么课程体系也难以适应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因此,商科专业群的数智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只有从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商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缺乏打破数智技术与商科专业壁垒的体系设计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了课程体系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实施过程较为保守,仍偏重传统商科理论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高校仍然更重视传统商科理论课程,对数智技术的融合往往采取直接移植工科课程的方式。[4]这样的课程设计忽视了数智技术与商科之间知识之间的深度融合,未能打破数智技术与商科的专业壁垒。事实上,数智技术与商科专业之间的学科理论基础差异较大。数智技术重视技术应用和实践,而商科更强调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两者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隔阂感和难以融入的问题。因此,数智化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缺乏对数智技术实际应用与商业环境融合的课程设计,当前的课程体系仍以传统商科为主,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课程设置在数智技术领域的深度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融合性的指导,致使当前转型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真正实现数智技术与商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模块化理论

模块化概念最早由Baldwin和Clark提出,是指复杂体系中不同层级间专业化分工与同一层级内的一体化整合,从而促使整个复杂体系良好运行的设计模式。[5-6]Lau等人研究发现,模块化对创新、灵活性设计、个性化服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

国内外诸多高职院校已在课程体系中使用模块化设计,如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就业技能为导向的(MES)模块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CBE)的模块设计等。[8-9]无论是以技能为依据的MES模块设计还是以能力为依据的CBE模块设计,都立足于职业活动分析设计模块体系。然而,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时刻重构经济管理职业活动,在区域数字化发展速度不均衡的影响下,基于职业活动的模块化设计难以适应企业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升级需求。因此,模块化课程体系亟须探索模块设计路径,以确保学生能够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应对企业数字化升级需求。

四、建设思路

(一)高职商科专业群职业核心素养的指标

职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备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职业品格和职业关键能力。[10]无论教育如何转型发展,育人始终是教育的本色,立德树人也始终是贯穿课程体系设计的本色。[11]课程体系是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与途径,高校可以通过课程的选择、组合与融合设计等要素,将抽象的职业核心素养转换为具体的课程,使课程体系实现育人目标。

商科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综合应用型管理决策人才的重要责任,肩负着传承中国特色管理哲学与文化的重要使命。[12]在国家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框架的基础上,商科职业核心素养的指向路径如下:以中国特色管理哲学与文化传承为引领,以经济管理岗位群“因企制宜”“因时制宜”的权变管理技能为本位需求,以绿色、创新和协作等可持续发展要素为个体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切入点。本文参考邵志明[13]对核心素养要素的分类和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职业核心素养的定位,以及修南等人[14]梳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核心素养框架,对经济管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总裁、一线教师、优秀毕业生等展开深度访谈,归类整理形成商科专业职业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包括6个要素和18个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商科专业职业核心素养指标框架

6个职业核心素养要素聚焦商科专业核心关键能力和必备专业品格。从商业文化观、管理角色的价值观培养到工作胜任、职业理想的技能培养,再到战略意识、使命担当的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培养商科人才的核心关键能力和必备专业品格。

(二)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商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在6个职业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不再是传统的学理传授路径,而是职业核心素养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模块化理论为指导,按照“低耦合、高内聚”的模块化设计思路[15],围绕“3+3+1”设计出初阶三个平台模块、中阶三个专业模块、高阶一个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商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平台模块体系开设于第一学年,以“基础共通”为设计思路,包括各商业文化课程群、管理基础课程群与管理体验课程群,为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模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学年针对本专业的创新管理课程群、跨学科自选课程群与拓展提升课程群,第二阶段是第三学年针对本专业的实践管理课程群。七个课程群都采用“低耦合、高内聚”的模块化设计,各模块相互独立,但培养目标相对集中,模块之间相互协同,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五、建设实践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适应数字经济战略要求、促进商科专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提升办学质量与毕业生竞争力,积极对接西南片区轻工食品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核心,联合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商务数据分析专业,建立数智经济管理专业群。我校数智经济管理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为“立足成都,辐射四川,面向全国”,旨在为中小微企业培养能够传承蜀商文化与中国特色管理哲学,具备数智权变管理思维和综合应用策划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复兴报国使命担当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我校数智经济管理专业群采用“3+3+1”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了三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如表3所示。

(一)第一学年“3”平台模块设计

我校在第一学年设计了蜀商文化课程群、管理基础课程群与管理体验课程群三个平台模块,采用专业群共通的模式,专业群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蜀商文化课程群包括人文通识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特色文化课程三类。管理基础课程群包括管理基础类课程、数据分析类课程与智能分析类课程三类。管理体验课程群包括社团管理活动与企业体验活动两类。前两个平台模块以第一课堂为主导,而管理体验课程群以第三课堂为主导,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改善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二)第二学年“3”专业模块设计

我校在第二学年设计了创新管理课程群、跨学科自选课程群与拓展提升课程群三个专业模块。其中,创新管理课程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跨学科自选课程群与拓展提升课程群采用专业群共通的模式。

不同模块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创新管理课程群为第一课堂模式,专项管理技能课程为管理实训课程,产业轮岗管理课程为基于校企合作开设针对食品、酒类产品等不同公司管理模拟训练课程,数智创新训练课程为开设数字营销技巧提升与实战等数智技术应用类课程。跨学科自选课程群则面向食品和酒类产品的生产工艺,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创新管理课程群学习过程中了解产业相关知识。拓展提升课程群以第一课堂与第三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充分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个教学场域,开设体质提升课程、素质提升课程、专业竞赛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三)第三学年“1”专业模块设计

我校在第三学年设计了实践管理课程群,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三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分设专项数智创新实践课程、专业跟岗模拟课程与专业顶岗实习课程三类,重点培养学生对高阶工作的胜任能力,以满足岗位要求,并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职业理想和责任担当。

三个阶段的模块各自独立,任一模块的调整不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有利于模块的扩展和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但各模块内部课程的关联性较强,需要通过模块中每门课程的协同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六、实践成效

目前,“3+3+1”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已在我校数智经济管理专业群2021级、2022级学生中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经过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到课率由97.68%提高到了100%,成绩优良率由44.44%提高到了92.73%,学生评教分数由87.01分提高到了97.62分,“1+X”数字营销技术应用证书通过率达87.00%。我校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先后荣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0项,荣获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

第二,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在服务过程中获得较高评价。2021级学生团队在2021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优秀团

队”称号。2021级和2022级学生积极参与了“大凉山农产品线上销售”和“百姓农场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在凉山州农产品直播项目中,我校学生承担了3个农产品社群运营,共发布23个话题/周任务,增加了341个粉丝。在百姓农场志愿服务项目中,我校学生先后策划常规活动3次,策划并实施主题活动1次,参与主题活动的学生人数高达120人。

第三,“低耦合、高内聚”的设计便于学校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以应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例如,在AIGC技术井喷式发展时,我校将营销技巧提升与实战改为数字营销技巧提升与实战,将AIGC技术融入课程,并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中补充AIGC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智化管理技能。事实证明,“3+3+1”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并未影响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学生对“3+3+1”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的满意度在98.00%以上。

七、结语

本文以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低耦合、高内聚”的模块化设计为思路,设计了“3+3+1”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平台模块与专业模块协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有利于加强专业群建设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低耦合、高内聚”的模块化设计有效化解了数智技术快速变化与传统商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为模块动态更新提供了可能,帮助商科专业群实现了动态数智化升级。同时,模块内部的高内聚性打破了数智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壁垒,将模块培养与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坚持育人本色,促进数智技术与商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当然,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涉及课程设置,还包括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数字化教材、数智师资队伍、数智教学环境与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因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实践,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调整模块中的课程设置与对应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推进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数智商科模块化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模块化住宅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