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2024-01-18郭丹凤林香红

海洋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岛国太平洋渔业

郭丹凤 林香红 魏 晋

1.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州215000

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300171

本文中提到的太平洋岛国,指位于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的14 个独立的小岛屿国家①国土面积从大到小来看,14 个独立的国家依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所罗门群岛、斐济、瓦努阿图、萨摩亚、基里巴斯、汤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纽埃、库克群岛、马绍尔群岛、图瓦卢和瑙鲁。,它们的国土面积、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 差异悬殊。根据世界银行和我国外交部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这14 个岛国的国土面积共计52.85 万平方千米(2018 年),略大于我国四川省;人口总数为1 165.69万人(2020年),略高于我国海南省;国内生产总值总计333.83 万美元②各国统计数据年份不同,合计数采用最新年份统计数据相加,数据年份为2018-2020年。,与我国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相近。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岛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困境与应对举措等,对于推动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合作、打造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建设、构建更为紧密的蓝色伙伴关系具重要价值。

1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太平洋岛国陆地面积狭小,拥有广袤的海洋专属经济区(EEZ),海洋资源禀赋较好,渔业和旅游业是两大支柱性海洋产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给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带来严重冲击。

1.1 发展现状

太平洋岛国严重依赖旅游业与渔业收入,在新兴和待开发海洋产业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重创了太平洋岛国的海洋产业。以当地的旅游业和渔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可帮助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困境、举措形成基本认识。

1.1.1 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

旅游业是太平洋岛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增加收入、解决就业和创汇的重要行业。目前,旅游业是库克群岛、斐济、帕劳和瓦努阿图最大的经济领域。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所罗门群岛等国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受当地政治环境不稳等因素的影响。太平洋岛国的外来游客市场受相对距离、历史和殖民遗留关系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是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等美拉尼西亚群岛国家的最大客源地;新西兰主要是波利尼西亚群岛国家的主要客源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国家的主要客源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太平洋岛国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增加许多不确定性。在感染发生前的2015—2019年,13个太平洋岛国(瑙鲁未公布统计数据)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2016—2019年入境游客一直高于200万人次。2019年,排名前三位的斐济、瓦努阿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次分别占太平洋岛国入境旅游人次的47.5%、12.5%和10.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后,2020 年,太平洋岛国封锁边境,禁止一切船舶停靠,大幅减少国际航班,大部分客源国也大幅减少国际航班,提倡非必要不离境,这直接阻断了人员流动。2020 年入境旅游人次仅43.7 万,比2019 年下降78.6%(表1)。在此期间,太平洋岛国旅游业几乎停滞,就业人员收入大幅下降,部分人员面临失业。太平洋岛国政府采取了价格竞争、海外营销、业内整顿、安全保障等积极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旅游业复苏。2021 年,多个太平洋岛国尝试重开边境,努力在公共卫生与依赖旅游业的经济复苏之间寻求平衡。但前往太平洋目的地的旅游业仍然受到限制,游客大多是通过与双边合作伙伴的“气泡旅行”安排入境的,但由于德尔塔变体病例的全球激增风险不得不暂停。2021 年入境旅游人次仅为2020 入境旅游人次的15%。由于旅游人次下降,国际旅游收入也大幅下降,2015—2019 年斐济、汤加、萨摩亚、马绍尔群岛和纽埃等国间国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但2020 年下降了82%(表2)。随着太平洋岛国开放国际边境,旅游业发展困境有所缓解,但仍受病毒感染与经济不确定性的冲击,旅游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表1 2019—2021年太平洋岛国入境旅游人次 单位:人次

表2 部分太平洋岛国入境旅游收入情况 单位:千美元

太平洋岛国重视打造更多绿色、蓝色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通过提供专业培训来提高当地工人在旅游部门、农业和其他服务部门的就业能力,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加强旅游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太平洋岛国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是它们在全球市场上有别于他国的比较优势之一。远道而来的游客往往倾向于游览太平洋岛国间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比如斐济的鲨鱼潜水项目、所罗门群岛的赏鲸项目、汤加的沉船潜水项目与火山喷发景点项目、瓦努阿图徒步旅行项目等。但岛屿之间的交通阻碍以及相关宣传信息的缺乏,经常导致外来游客无法顺利地抵达目的地,游览太平洋岛国间的互补景观。

1.1.2 渔业发展情况分析

太平洋岛国渔业资源丰富,特别是金枪鱼资源得天独厚,渔业对太平洋地区的食品安全、生计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渔业收入是许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来源。太平洋岛国的渔业收入主要源自捕鱼许可准入费、渔业资源捕捞、水产养殖和少量的淡水捕捞等。太平洋岛国近海捕鱼船只大多是外国船只,向远洋渔业国家收取捕鱼许可证费是政府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2019 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国内生产总值为3.65 亿美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密美自由联系协定》和捕鱼许可证收入[1];2019 年萨摩亚渔业产值约合1 685 万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之前,瑙鲁政府每年捕鱼许可证收入约为600 万~800 万澳元,基里巴斯政府收入的75%之多来源于捕鱼许可证收入。与近海捕鱼许可证收入、沿海捕捞业相比,水产养殖业和淡水捕捞的产收相对较小,但汤加的巨蛤养殖业、所罗门群岛的海藻养殖业、巴布亚新几内亚淡水捕捞初具规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后,外国远洋渔船由于受到影响,难以像往年一样顺利抵达当地作业。围网渔船在渔场内作业时,观察员由于机场关闭等交通受限难以到达渔场,即使费力到达,观察员的健康和安全也难以保证,因此,太平洋岛国捕鱼许可证收入大大降低。太平洋岛国由于管控而关闭港口和限制进入,海上货物转运活动和IUU(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活动可能会增加。太平洋岛国长期受IUU 困扰,加上气候变化、城市化、采矿/伐木造成的淤积和生态退化,当地鱼类资源受到一定损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太平洋岛国国内渔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 年3 月更新的统计数据计算,2020 年密克罗尼西亚、瑙鲁和图瓦卢的水产品产量呈现正增长,其他11个岛国水产品产量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总体来看,2020年14个太平洋岛国水产品总量跌至96.7 万吨,比2019 年下降7%,下降幅度不大(表3)。202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水产品产量位居14 个国家之首,比2019 年下降了23.9%。产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水产品产量占14个岛国水产品产量的64.7%,略低于2019年68.1%的水平。

表3 太平洋岛国水产品产量单位:吨

1.2 主要困境

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海洋自然灾害、经济结构单一、政局不稳与社会治安较差、国家财政赤字、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加剧了上述挑战,削弱了太平洋岛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动力。

1.2.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增加海洋产业的不确定性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来,全球供应链与经济流动受限,太平洋岛国渔业、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受到重创。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太平洋岛国的商业仍具有负面影响,但对太平洋企业、商业收入和商界领袖社区福祉的负面影响比2020年分别下降10%、15%和1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太平洋岛国和其他小型国家的实际GDP 下降了8.5%,2021 年依赖旅游的斐济、帕劳、萨摩亚、汤加和瓦努阿图实际GDP 预计分别增长-4.0%、-19.7%、-1.5%、-2.0%和1.2%[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给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带来的其他挑战还包括:与主要海洋贸易伙伴合作放缓;当地海洋产品消费和投资受到抑制;渔业和旅游业等季节性工人计划和供应链中断;与海洋产业相关的餐饮酒店服务业、交通和其他商业活动陷入停滞;外国技术专家延迟到来,以及基础设施项目迟滞;国家财政和债务管理框架压力加大,限制了海洋产业相关投资。

1.2.2 发展模式落后

太平洋岛国大多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模式具有粗放型和单一型特点,在渔业、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过度开发、滥捕滥采等行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冲击下,太平洋岛国传统发展模式中积留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陆地与海洋污染、珊瑚礁系统退化、过度依赖基础薄弱的商品出口、经济单一、社会不公平等。在此发展模式中,渔业与旅游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是以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重大代价的,长期的失衡机制产生高昂的社会代价与生态代价,反过来进一步束缚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太平洋岛国拖欠巨额债务,财政赤字高企,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先进技术等,导致当地海洋产业难以切实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态化与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太平洋岛国政府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对海洋产业进行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1.2.3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地势低洼,海岸被侵蚀,部分低洼区域将被海水淹没;盐水污染土壤,影响淡水供应,部分农田无法耕作;许多社区被迫搬迁。《第四十六届太平洋岛国论坛公报》和《博埃宣言》都指出气候变化是太平洋岛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虽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0.03%,但它们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最严重最直接的后果[5]。根据全球规模的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模型预测,相比于2000 年,到2100 年热带地区的海洋动物总生物量将分别减少在中的7.3±3.1%(RCP2.6 场景)或23.2±9.5%。在RCP8.5气候场景中,预计2050年太平洋岛屿区域珊瑚礁鱼类的生产力将下降20%~50%,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瑙鲁、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托克劳和图瓦卢的专属经济区,鲣鱼和黄鳍金枪鱼总渔获量将减少约10%~40%[6]。新型冠状病毒出现期间,太平洋岛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获得新贷款的空间更加紧缩,面临着严峻形势。

1.2.4 海洋自然灾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岛国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的财政空间明显减少,迫切需要国际援助。太平洋岛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海啸和飓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地区的拉尼娜现象、高潮位与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逐渐增多。2020 年4 月,热带气旋“哈罗德”袭击了瓦努阿图、斐济、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和汤加等国。“哈罗德”摧毁了瓦努阿图的7个岛屿,影响了十多万人的日常生活,渔船和耕地遭到破坏,损失约为1 亿美元,对斐济耕地和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预计超过1 200 万美元。2022 年1 月,汤加塔布岛“洪阿火山”喷发,有科学家称它的威力与1883 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Gunung Krakatau)火山爆发规模相似,是有科研记录以来地球大气层规模最大的爆炸。

2 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举措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岛国密集出台防疫抗疫政策和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促进海洋产业复苏及健康发展。

2.1 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推动海洋产业恢复

在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初期,太平洋岛国较早采取入境管控、暂停航班等措施,一度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较低数量。在病毒感染大流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隔离管控升级等背景下,太平洋岛国旅游业与渔业发展等一度陷入停滞。随着全球防疫政策的放开,2022 年1 月起太平洋岛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不断上升。太平洋岛国通过寻求国际援助、加强全国民众病毒检测、推进疫苗接种等措施推动病毒防控。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萨摩亚等国均接收到中国援助的紧急物资与警用物资,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为应对对地区经济的冲击,太平洋岛国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推动旅游业、渔业、农业等主导产业的恢复。斐济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应对预算2019—2020》,针对旅游部门、封锁地区和其他受病毒影响的地区提供2 060 万失业救济。汤加实施总计2 550 万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由农业渔业部门、卫生部、内政部和储备银行按照计划分配[7]。库克、斐济、瓦努阿图等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在防控期间建立“气泡旅行”,推动旅游业复苏。2022 年下半年以来太平洋岛国陆续开放国际边境,旅游业、渔业等海洋产业按下“重启键”,库克群岛、斐济和帕劳等依赖旅游业的经济体的游客人数增加,当地旅游业和货物运输业有望实现复苏。太平洋岛国依然面临疫苗研制和推出上的困难,病毒变种的挑战,以及短期财政救助的成本高昂引发公共债务上升的风险等。太平洋岛国将持续采取强劲与包容性的复苏政策,将在行政管理和资源方面更新观念,鼓励包容性发展,促进税收和支出、可持续投资、改革政治证制度、寻求国际援助与合作等。

2.2 实施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政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促使太平洋岛国更加重视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建立有弹性、可持续的和公平的旅游业、渔业等海洋产业。巴新、斐济和萨摩亚等国均实施国家海洋政策以推动海洋管理模式创新和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三国发布的国家海洋政策或战略中均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海洋环境认知、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污染和灾害风险、避免潜在冲突等作为重要关切。例如,巴新基于海洋综合管理(IOM)的理念制定《国家海洋政策2020—2030》,分别就海洋保护区、蓝色经济、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空间规划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其愿景是恢复海洋健康,实现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和本国的宏伟理想,同时减轻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废弃物和陆地污染所带来的影响;主要目的是在本国管辖区域内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海洋管理系统,并建立一个适用于国家管辖区域之外的区域/国际合作与协作框架。近几年,太平洋岛国陆续达成《太平洋岛屿自然保护及保护区框架(2021—2025)》《太平洋珊瑚礁行动计划(2021-2030)》《太平洋区域环境及保护状况报告》《太平洋可持续旅游政策框架》《蓝色太平洋2050 战略》等共识,力求推动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以财税金融等工具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太平洋岛国将金融、保险和税收等方式作为促进海洋产业与海洋生态保护的有效工具,呼吁与发展伙伴之间强化合作,建立和创新筹资机制,调动财政资源以提高融资的规模及效力,应对病毒感染带来的诸多挑战。海洋金融、保险、财税补贴等为太平洋岛国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区域气候融资及灾害融资机制,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太平洋海洋事务专员办公室与世界银行、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等共同编写了海洋金融系列报告③包括《太平洋海洋债券的分析及发展》《太平洋海洋金融项目:保险》《大规模的海洋保护资金筹措:大型海洋保护区融资现状及未来发展》《基于社区的区域海洋融资管理机制的分析及发展报告》《关乎太平洋海洋健康的税收及补贴分析报告》《太平洋海洋金融研讨会报告》《太平洋海洋金融奖学金项目(2019—2020)报告》等。,为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海洋经济事务决策提供参考,这些报告在2021年太平洋岛国论坛经济部长会议期间正式对外发布。太平洋岛国还呼吁绿色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适应基金等全球融资机构增加在海洋及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瓦努阿图从绿色气候基金处获得约1 811 万美元的投资(2021 年2 月),用于建设国家海洋及气候观测网络。2021 年汤加发布了第一份太平洋岛国国家海洋金融发展报告《汤加海洋金融情况》,对汤加海洋金融的发展进行评估[8]。

2.4 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生态韧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给太平洋岛国(尤其是依赖旅游业和渔业的经济体)敲响警钟,使其再次重视经济多样化与生态韧性能力建设。2021 年4 月太平洋旅游组织发布《太平洋可持续旅游政策框架》,呼吁所有合作伙伴和利益攸关方进行协调合作,通过开展繁荣和有韧性的经济、赋权社区、增强和促进文化、加速气候行动、保护生态系统、建立韧性等政策措施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得到太平洋岛国的认可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使太平洋岛国地区的经济活动“放缓”或“暂停”,客观上为当地生态系统创造“复原期”。太平洋岛国人民显示出较强的适应性,这与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最前线的处境密不可分。斐济的瓦图瓦拉基金会(Vatuvara Foundation)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暂停其旅游业务以后,利用空档期开展珊瑚礁修复计划,并修复当地2016年因温斯顿飓风的毁坏之处,为依赖珊瑚礁系统的度假村和社区提供重振产业的机会。库克群岛的特伊普克地区协会(Te Ipukarea Society)是与旅游业紧密合作的非政府环保组织,该协会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导致游客锐减,但也是拉罗汤加岛潟湖治理水污染的机会。

2.5 遵循“蓝色太平洋”原则寻求国际合作

太平洋岛国由于基础薄弱,长期重视“抱团取暖”和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实现发展。太平洋岛国近期达成的区域合作文件包括《2021—2025 年南太岛国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区框架》《关于海洋垃圾的区域行动计划》《关于可持续太平洋渔业的区域路线图》《2021年南太岛国论坛领导人海洋声明》《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年战略》等,旨在以“集体安全”思维指导区域内海洋发展框架。太平洋岛国遵循“蓝色太平洋”战略与大国开展国际合作,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减灾防灾、海洋治理等议题。“蓝色太平洋”既是太平洋岛国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博弈手段,也是与域外大国合作的规范性倡议,明确表示域外大国若想在太平洋岛国地区获得地缘政治利益,就应当按照太平洋岛国的优先议程进行合作[9]。2022 年6 月美国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华盛顿与太平洋岛国举行高级别会谈,就气候变化、海洋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沟通。随后,上述五国宣布成立一个所谓“蓝色太平洋伙伴”的新合作框架,以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外交关系。五国声称已为太平洋岛国提供了21亿美元发展援助,未来将与区域内国家开展更广泛的合作[10]。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程度不断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增多,中国长期向太平洋岛国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和医疗援助。截至2022 年5 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以来中国累计向太平洋岛国提供近60万剂疫苗、超过100吨各类抗病毒物资[11]。

3 关于加强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合作的思考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国际秩序深刻变化交织的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海洋产业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重要的合作价值,中国可采取以下措施增进海洋产业合作。

3.1 与太平洋岛国加强公共卫生合作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都面临应对病毒与经济恢复的任务。中国本着互相尊重与共同发展的理念与太平洋岛国开展抗疫合作与援助,极大地深化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间合作信任度。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抗疫合作基金”与“中国-太平洋岛国应急物资储备库”,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疫苗、检测试剂、防护设备等方面积极合作。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巴新等国均在全国范围内接种中国援助的疫苗,是中国坚定履行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具体体现。中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与太平洋岛国合作共建“免疫屏障”,并积极交流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经验,协商加强在海洋产业合作、海洋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合作。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间公共卫生合作与海洋经济合作密切相关,有效的免疫合作与稳固的防疫成果为海洋经济合作提供安全保障,且抗疫合作中增进的政治互信为海洋经济合作奠定民心基础。

3.2 在海洋产业领域夯实合作基础构建有效合作架构

中国应与太平洋岛国在海洋产业领域夯实合作基础,构建有效合作架构,为海洋经济合作奠定制度基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应继续推动建立政府间多边渔业磋商机制,定期举办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利用好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共同促进渔业健康有序发展,共同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渔业活动;深化渔业科技合作,在养殖技术、渔业设施和装备、水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探索共建中国—太平洋岛国现代渔业合作交流中心;扩大经贸合作,推动市场准入和自由贸易,开展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渔船修造、渔港建设、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等方面合作等。旅游业是太平洋岛国的支柱产业,中国是太平洋岛国旅游业开发的客源市场之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可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平台和线上研讨等方式,在新型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创产品进出口等方面探索旅游合作新业态新领域。

3.3 以气候减缓与适应和海洋生态韧性为重点推动蓝色经济合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太平洋岛国亟待加强气候适应能力与海洋生态韧性建设,为海洋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太平洋岛国普遍将蓝色经济视为替代传统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疫情冲击使这个发展命题变得更加紧迫。太平洋岛国的蓝色经济理念强调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间平衡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包含着应对气候变化与增强海洋生态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愿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原则和相关举措,与太平洋岛国的气候适应能力现状与需求相契合。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蓝色经济都涵盖一系列生态、社会、经济目标,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当下应重点推动气候减缓与适应和海洋生态韧性领域的合作,撬动蓝色经济合作大局。中国在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监测、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洋菌草、海洋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生态韧性领域有技术和经验优势,与太平洋岛国生态韧性建设与合作需求相契合,合作前景较好。

3.4 推动海洋政策联通与民心相通

从中国对外合作与发展的大局而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合作是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重要实践,是践行多边主义的有力举措,符合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与太平洋岛国“蓝色太平洋战略”。2021-2022 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中多次指出各方同意加强海洋合作,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开发。中国已与10个太平洋岛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与《蓝色太平洋2050 战略》战略对接,以及与太平洋岛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政策对接,在海洋经济领域推动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一批海洋经济示范项目。

4 结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全球经济低迷交织的背景下,太平洋岛国积极推动渔业与旅游业等重点海洋产业的恢复发展,探寻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较强的对外合作意愿。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一带一路”合作进程的深化,以及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机制日益成熟,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间海洋产业合作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产业合作领域广泛,包括远洋渔业捕捞、休闲旅游业、水产品养殖与贸易、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金融、海洋生态修复、海洋技术、海洋文化教育与培训等。

猜你喜欢

岛国太平洋渔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决胜太平洋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南太岛国“说不”背后的智慧(观察家)
巴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大洋洲岛国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