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以来亳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4-01-18谷玉会史棉红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亳州市臭氧空气质量

谷玉会,朱 标,史棉红

(1.安徽省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安徽 亳州 236800;3.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合肥 230071)

环境空气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环境空气污染容易引起许多疾病,尤其对肺部有严重危害,严重的还会引起阻塞性肺病等疾病[1]。自2013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发一系列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环境空气污染物自动监测基本项目从以前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指标24 h 在线监测,扩展到SO2、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PM10、细颗粒物(PM2.5)六项指标24 h 在线监测。为进一步明确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及成因,又扩增颗粒物组分网和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24 h 在线监测。但是,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臭氧超标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O3成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掣肘。

为了精准分析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本文以皖北典型城市亳州市为例进行探讨。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能源城和现代中药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6.5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00 mm,雨水主要集中在6—8月。受季风影响,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2017年以来,亳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下降,臭氧已成为制约亳州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亳州市已建成的大数据平台,围绕大气臭氧污染的成因诊断、来源分析,结合数学模型,开展重要前体物VOCs 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的源解析,从而强化智慧化自动监测监控,摸清VOCs 排放和臭氧的生成和迁移规律,为亳州市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按照亳州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划分要求,空气环境质量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二级标准,监测结果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及《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 663—2013)进行评价。其中,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的是剔除沙尘天气影响的数据。

数据资料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VOCs 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均来源于3 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即三国揽胜宫、污水处理厂和亳州学院,监测项目为SO2、NO2、CO、O3、PM10、PM2.5;大气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站有1 个,即亳州学院超级站,监测项目为PM2.5质量浓度、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PM2.5中的元素碳与有机碳等;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有1 个,监测项目为非甲烷总烃(NMHC)、57 种非甲烷烃;气象监测数据来源于亳州市气象站点。

2 亳州市空气质量及臭氧污染现状

2017年以来,亳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I)持续下降。2022年,亳州市虽然圆满完成安徽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但是从表1 看出2022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21年同比上升2.1 个百分点,2022年亳州市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贡献率排序为PM2.5>O3>PM10>NO2>CO >SO2,O3污染贡献率超过PM10,与PM2.5接近,亳州市大气污染特征有所改变,PM2.5与O3逐步成为主要污染物。

表1 2017—2022年亳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O3已逐渐成为制约亳州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2022年O3浓度年平均值为166 μg/m3,高于二级浓度限值,相比安徽省其他地市,同比升幅偏大。从污染天来看,O3污染天数呈波动态势,2022年(44 d)较2021年同比增加17 d,与过去五年同期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以轻度污染为主,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但是六项指标中其他指标基本上逐年下降,O3污染只增不减。

不同季节间亳州市O3污染天分布有所差异,与PM2.5的污染天季节分布不同,O3污染天主要集中在5—6月、9月,占全年超标天数近80%。其中,6月O3超标天数最为突出,占全年近50%,如表2所示。从污染程度看,多以轻度污染为主,未出现O3重度及以上污染日;从浓度分布看,亳州市高值浓度(大于200 μg/m3)天数有所降低,整体向80~160 μg/m3浓度区间收敛。

表2 2017—2022年各月亳州市O3 超标天数占全年的比重

3 臭氧污染成因分析

3.1 O3 与NO2 关联性分析

2017—2022年,亳州市PM2.5和O3超标主要集中在轻度污染水平,PM2.5和O3的浓度趋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PM2.5污染天主要集中在秋中至来年春初,尤以冬季最为集中;O3污染天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中,尤以春末夏初最为集中。PM2.5与O3超标天的时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这与李飞等[2]研究所发现的PM2.5与O3时间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而与部分地区所呈现的PM2.5与O3协同污染[3-4]具有很大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O3超标时PM2.5前驱体浓度较低。

NOx作为光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前体物,对O3的生成有很大的贡献。分析亳州市2017—2022年5—9月NO2小时浓度与O3浓度,各时段NO2小时浓度均值均为近年低值,O3昼间小时浓度为近年高值且持续时长有所增加。分析00:00-22:00 的NO2和O3浓度变化趋势,NO2浓度自06:00 开始呈下降趋势,而O3浓度自08:00 开始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NO2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氧原子,氧原子和空气中氧气生成臭氧,利于O3的生成和积累[5]。

3.2 O3 与气象条件关联性分析

从08:00 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大于25 ℃),O3浓度处于绝对的高浓度水平[6],O3浓度14:00-16:00 达到峰值[7],原因可能是亳州市上午上班上学和下午下班放学车流量叠加,再加上白天光照充足,14:00-16:00,车辆产生的光化学反应前体物累积达到高峰[8],在充分的光照作用下逐步转化成臭氧。臭氧是大气光化学反应的产物,亳州市车辆高峰期产生的光化学反应前体物逐步累积,并在光照作用下逐步转化成臭氧。近年来,臭氧变化趋势反映的高峰时段基本一致,说明臭氧污染超标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强烈光照[9]有很大的相关性,气温是影响臭氧浓度的关键气象条件,二者成正相关[10]。

亳州市O3存在超标,每年偶有两三天中度污染,近年来,O3中度污染时间集中在6月中下旬。亳州市6月中下旬天气多乌云且闷热,风速明显增加,尤其是白天。该时间段呈现出高温、低湿、风速增强、能见度较低的气象特点,这样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O3的光化学反应生成[11]。

3.3 O3 超标日与非超标日各参数变化

2017—2022年,亳州市大气PM10、PM2.5和NO2浓度在O3超标日较O3非超标日高(5—9月),呈现一定的多污染物复合效应。PM10在O3超标日、非超标日浓度差异较大;随着PM2.5浓度的降低,其差值呈现一定的缩小趋势;NO2浓度波动下降,2021年、2022年降幅明显,5—9月均值基本保持在10 μg/m3以下,2022年O3超标日NO2浓度与非超标日浓度基本持平。

2022年5—9月,亳州市O3超标日与非超标日NO2及各气象参数小时值及变化速率差异明显。O3超标日05:00-08:00 的NO2浓度高于非超标日,白天各时段温度高于非超标日并长时间维持在32 ℃以上,相对湿度整体低于非超标日各时段且白天长时间维持在40%以下,风速明显高于非超标日,整体有利于前体物的充分混合及O3的快速生成。O3超标日上午时段NO2浓度、相对湿度下降速率、温度、风速上升速率均大于非超标日。O3小时浓度从08:00 起开始净累积,且O3超标日09:00-11:00 的O3小时浓度升高速率明显大于非超标日,与NO2的消耗及温度上升速率有较强的一致性。

3.4 O3 溯源分析

以亳州市O3浓度超标较为频繁的6月为例,采用CAMx-HDDM 空气质量模型分析亳州市O3生成敏感性。结果显示,亳州市O3生成以VOCs 控制为主[12],单独削减VOCs 可降低O3浓度,协同减排VOCs 和NOx效果更为明显。从前体物来看,2022年6月,亳州学院超级站VOCs 组分监测结果显示,甲醛浓度最高,异戊烷、乙烷、丙烷等烃类,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浓度较高[13];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亳州市VOCs 主要来源为工艺过程源,占总排放量的25.1%;机动车尾气、油气挥发和溶剂使用源占比相当,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9.5%、18.3%和17.5%;其次是化石燃料燃烧源,占比为12.7%;包装印刷占比相对较小(6.8%)。

4 结论

根据2017—2022年监测数据,亳州市O3污染日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6月和9月,并以6月最为突出,将近占全年O3超标日的50%。2022年亳州市O3浓度最大值上升明显,但与过去5年平均水平相当。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亳州市O3小时浓度高值时段主要集中在27 ℃以上,相对湿度43%以下且不同风速区间O3小时浓度均有高值出现,根据近年的气象条件,2022年整体呈现高温、低湿、风速增强的特点,说明O3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O3超标日PM2.5、PM10、NO2浓度均高于非超标日,呈现一定的多污染协同特征。

猜你喜欢

亳州市臭氧空气质量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文旅强市步铿锵
文印室内臭氧散发实测分析及模拟
亳州市水利工程队参建经典工程展示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利用臭氧水防治韭菜迟眼蕈蚊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