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质量提升的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4-01-18杨积德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苏州市文明生态

嵇 艳,李 勤,谭 译,杨积德

(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011)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苏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时代,苏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踏实放心的生态安全、幸福安康的生态生活、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高效完善的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做好经济生态双重提升[1-2]。苏州市是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有效期届满需要进行复核。根据最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管理要求和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生态质量的提升,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质量+环境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转型,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 苏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现状

苏州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保持生态文明规划先行,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高标准推进美丽苏州建设。自2017年苏州市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以来,苏州市下辖的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区、常熟市分别获得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称号。至2023年1月,苏州市已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5 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66 个、示范村(社区)80 个。

2 苏州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关注点

苏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部署要求,持续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挑战。根据上级要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仍应持续深化,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每年开展年度成效自评估,评估年度示范市建设指标达标情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有效期届满需要进行复核,或可能需要重新参加创建申请。通过近几年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指标值数据的收集分析,结合最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管理要求,在苏州市生态文明持续建设中,要重点关注生态质量指数(EQI)的提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自2016年试行发布后,根据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不断进行修订,“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质量+环境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转型。根据国家、江苏省、苏州市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EQI代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作为生态安全领域评估生态质量提升的指标[3-5]。2022年,生态环境部将EQI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考核指标,EQI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必须加以关注。

3 苏州市生态质量现状评估及改善对策

3.1 苏州市生态质量现状评估

根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苏州市生态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生态功能、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4 个一级指标构成,共有7 个二级指标和11 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2022年,苏州市生态质量指数保持三类水平(40 ≤EQI<55),在长江三角洲26 个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与2021年相比,苏州市生态质量指数略有降低。主要原因是三级指标生态用地面积比、生境质量、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植被覆盖有所降低,陆域开发干扰有所增加。总体来看,苏州市社会经济活动强度高,对生态质量的胁迫影响大。苏州市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2%的经济总量,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随着苏州市城镇快速开发,建设用地扩张和其他人类活动导致区域内原有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生态空间遭到不同程度的挤占,生态用地面积比例逐年缩减。苏州市建设用地由主城区向四周扩张,侵蚀周边的耕地和草地,植被面积减少,苏州市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极不均衡,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低,周边区县公园绿地覆盖范围不足导致生境质量状况、生态空间连通度出现下降趋势,进而影响苏州市生态功能、生态格局。

表1 苏州市生态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3.2 改善对策

3.2.1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用途指引和刚性管控作用,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禁止进行零散的分布式开发,有效遏制生态空间破碎化趋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严格落实土地集约利用制度,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提升中心城区的开发水平。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探索以“工业上楼”开拓发展新空间,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扩大生态空间,充分利用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等生态环境基础保护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或者通过廊道串联形成面积大于10 hm2的生态用地,逐步发挥生态大斑块的连接效益。对于太湖、阳澄湖、长江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地,加强生态保护。

3.2.2 加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

以水乡湿地保护为重点,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改善生态系统连通性。开展滨岸缓冲带建设,坚持绿地、林地、湿地相结合,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境质量,构建和修复环湖生态屏障。加强环湖湿地周边生态修复和治理,打造苏州市域骨干河道生态廊道。苏州市境内河湖资源丰富,长江、太湖与2 万多条各级河道、300 多个大小湖泊共同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网格局,开展望虞河、七浦塘、娄江-浏河等长江入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预留两岸绿色空间,增加沿岸植被覆盖度,打造横跨市域东西、连接长江沿岸生态空间的生态连续通道,串通阳澄湖重要湿地、漕湖重要湿地、西庐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提升沿江县市的生态格局。开展吴淞江、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湖、汾湖等长江三角洲跨界河湖治理修复,全方位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串联太湖沿线生态空间。

3.2.3 提高城市绿化率

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公园城市,全面实施自然公园—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的分级体系,构建“区域—郊野—城市”三级绿道网络,形成“湿地—森林—低碳—生物”资源保护的“苏州标杆”,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基础上,努力建设公园城市品牌。积极提升城市绿地空间品质,建设更多的小型开放绿地,用好老城区的“边角料”,坚持见缝插绿、造景添彩,积极打造街心公园、口袋公园,把城市绿化与古城保护更新结合起来,使绿化更加符合城市山水环境和风貌特色,全面推动城市绿化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城镇开发密集区园林绿化工程,持续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区域植被覆盖,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质量。建设长江、太湖、阳澄湖、京杭大运河等重要区位沿线生态景观林带,沿骨干河道两侧绿化带,高等级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带等绿色生态提升工程,打造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沿水绿美风光带。

3.2.4 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掌握生态家底。加大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凤眼莲等外来有害物种的防范和控制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环境,积极推进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实施太湖沿线及其岛屿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方案,开展太湖鸟类、鱼类和水生植被等专项调查,借鉴东太湖生态修复经验,通过生境改善恢复完整的食物链结构,提高太湖生态岛鸟类、鱼类及水生植物等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综合分析太湖、阳澄湖及长江流域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程度,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预警水平。通过种植苦草、黑藻、菱、睡莲、芦苇、荻、水杉、垂柳等本土优势种,构建堤岸湿地植物群落,进而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

4 结论

“十三五”时期,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一段时期,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苏州市需要自觉对标国家、江苏省“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要求,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生态质量指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新指标,根据区域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苏州市生态质量指数偏低。未来,苏州市要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提升生物多样性,联合发力,以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两山”基地创建为引领,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而言,苏州市要合理布局生态、生活与生产用地,加强全市生态修复与公园绿地建设,保护区域内重要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斑块,保持生境连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城市绿地空间,保障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高生态质量指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苏州市文明生态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