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2024-01-18周萍

新西部 2023年11期
关键词:福祉共同富裕民生

周萍

增进民生福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党始终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深刻意蕴。未来,要在持续在发展和保障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需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握重要原则;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共同富裕;三是坚持全方位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所需秉持的重要原则。

增进民生福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追求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人民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个场合多次提及人民二字,将人民二字深刻烙印在中国发展的全过程,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心位置,充分说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是人民需求层次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根本目的。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想方设法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7个百分点,养老、教育、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向多层次、多角度延伸,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辉煌,其根本在于守住初心,不忘使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将为人民谋幸福的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近代以来,为了抵抗外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将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郑重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此后,有学者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之为第五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国人民谋幸福。

3、历史发展必然要求一切为了人民

改革开放以前,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位于62.6%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迫在眉睫。“六五”计划重点便是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快速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七五‘八五时期将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发展教育、建设精神文明、实行环境保护等有关人的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列入发展计划,再到‘九五时期更加注重于社会建设,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更加深刻、全面和成熟的认识” 。“十五”计划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再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在不断的发展前进中谋求人民幸福的初心没有变,并将一直坚守这份初心。

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深刻意蕴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推动民生改善的根本动力,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需求多样性与有限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个人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之间的矛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置于中国语境的考察下,民生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合点,也正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生福祉摆在突出位置。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2、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实现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根本诉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富裕蕴含两层意思,一是富裕,二是共同,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全体人民公平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这种公平不是平均的、片面的,而是要照顾到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过去五年,在党的带领下,成果丰硕,我国近一亿农村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成为彪炳史册的历史奇迹,也为解决世界贫富差距提供了样本。追根溯源,都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3、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阐释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下,城市化水平不到百分之十,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作出科学解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中,我国各方面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深刻反映了民生从生产生活到生活品质,从需求到质量的转变,也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持续在发展和保障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1、坚持党的领导,把握重要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年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党内问题频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常见于一些部门,对党的领导存在认识模糊、缺乏行动力甚至质疑之声,许多错误思潮不断涌现。在此种情况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党,是能带领人民谋求幸福的大党。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久久为功。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想方设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尽力而行,量力而为。获得感是超出心理预期的现实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将人民群众是否能得到实质性帮助、享受到实惠作为民生事业发展是否有进步的评判标准,政策制定的标准,“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幸福感作为一种身心上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在敌对势力企图扰乱我国内政、分裂国家时,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党中央带领我们坚强阻击,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只因秉持着“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2、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共同富裕

(1)坚持民生领域改革开放和创新

民生问题涉及面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尤其是要破解体制机制弊端。首先,要增加民生各领域制度设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制度在订立之初,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当调整,增强各主体协同参与力度,强化共同监督。其次,要完善制度反馈评价机制。制度和政策设计的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和意见反馈的通道,扩大群众可以参与的平台,降低群眾参政议政的门槛要求。最后,处在民生领域各级岗位上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进一步提高服务实效。

(2)推进社会长期稳定,实现共同富裕

民生福祉始终是发展的终极目的。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由此可见,民生领域一些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依然存在,基层深层次的纠纷和难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破解,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民生领域中的短板和弱项,不仅叩问当下民生领域急难愁盼,还要以战略眼光关注未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3、坚持全方位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1)多措并举促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逐年递增态势,但相较于物价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依然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省份,且中西部省域内各地市可支配收入发展不均衡突出,与收入水平并不完全呈现正相关态势。未来,要在实现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上下功夫。收入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收入。一方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强政策宣传力和执行力,抓好就业政策落实落地,齐聚政策带动效应,增强公职人员责任担当意识,扎实做好就业统计工作,灵活拓展就业岗位,强化内需型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者保障服务体系,强化就业领域公平,兼顾“停滞过剩人口”的就业环境。“停滞过剩人口”是指“由于过度劳动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资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术,往往经过多次失业以后,很难再找到正式的工作”的人口,这一部分人往往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往往处于社会边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其实施进行精准就业帮扶援助计划。

(2)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方面,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央十四五规划“一老一小”的制度安排里,要加大力气推进适老化改造、普惠性养老、建立儿童托育机构等服务项目,加快医疗、失业、工伤等跨省、市通办;另一方面,按照党的二十大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也是题中之义。确保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方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下沉扩容,缓解基层就医压力。

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尤其注重提升基层的公共服务,既要有服务的权限,又要具备服务的载体,且注重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倾斜教育、医疗、网络等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的将公共资源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值得提出的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于同质化,有文化特色、历史特色的应利用突出优势,扩大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和延展效应。

参考文献

[1]丁元竹:《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思想的发展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政策探索》,载《开放导报》,2021(6):7-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9页。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载《人民日报》,2021-8-11(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3页。

[5]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2-26(02)。

[6]《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载《人民日报》,2015-6-19(01)。

[7]《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载《人民日报》,2021-4-28(01)。

[8]习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2-1-31(01)。

[9]《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9-8-23(01)。

[10]《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 感幸福感》,载《人民日报》,2016-4-15(01)。

[1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周 萍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福祉共同富裕民生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共同富裕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