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碳中和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探究

2024-01-18刘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碳中和

摘 要:以微更新理论为依托,从碳中和的视角出发,介入景观生态设计前沿理念,通过分析碳中和与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关联性,探求基于碳中和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原则,并结合四川成都温江区天府街道游家渡社区,從空间拓展、减碳增汇以及在地性提升等维度探索生态微更新的设计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碳中和;游憩空间;生态更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碳中和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研究——以成都温江区天府街道游家渡社区为例” (JGYQ2023031)研究成果。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优化人居环境,我国提出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作为当下城市建设重点之一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微更新项目,在减碳增汇方面的相应措施及生态化微更新领域的具体方法也随即成为诸多研究者和设计师探索的新方向。

一、碳中和与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

(一)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最早由英国未来森林公司于1997年提出,并于2007年正式编列于新牛津英语字典之中。根据该字典的释义,碳中和是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随后通过种植植被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实现相互抵消,达到环保的目的[1]。

2020年9月22日,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

1.老旧社区游憩空间

老旧社区是指在2000年以前建成,至今仍在居住使用,基础设施考量不全且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居住环境不能满足人们正常或较高生活需求的居住社区。

老旧社区游憩空间是指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戏、运动等活动的场所,主要为宅旁绿地、邻里公园、儿童游乐场及运动场地等。

2.生态微更新

20世纪70年代,吴良镛教授提出“有机更新”理论,为我国微更新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随后,关于微更新的探讨成为学界和行业热点,并逐渐延伸到社区游憩空间更新理论探索之中。

生态微更新是以微更新理论为依托,以景观生态设计为主要技术的一种城市更新方法。生态微更新在微更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低碳、减排以及永续等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3.碳中和与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关联性

依据上文阐释,碳中和为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与理论支持。在探索生态微更新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碳中和减碳增汇的相应措施,结合游憩空间的设计特点,同时运用微更新“微小介入”的具体方法从碳中和的角度对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进行研究。

二、基于碳中和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

生态微更新的意义

(一)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社区改造的目标。面对众多的改造项目,若不将生态微更新作为手段之一,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量。本文从碳中和视角出发,不仅能够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低碳减排,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老旧社区碳汇供给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宏大目标。

(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社区生态系统质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在老旧社区游憩空间微更新中采用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的设计方法,如恢复水循环及连接绿色廊道等生态微更新手段,必然会在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中贡献一份力量。

(三)推进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

社区游憩空间是市民停留时间最长的公共空间之一。在游憩空间中介入碳中和理念,并呈现可视化、可体验、可感知的生态微更新设计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沉浸式”和“场所化”的生态教育,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基于碳中和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

微更新原则

(一)针灸性原则

以碳中和为前提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需以针灸性为首要原则。针灸的特点在于通过对肌体“微小”和“精妙”的外部干预以获得最大的改善和提升[3]。这与本研究中生态微更新的初衷如出一辙。因此,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应以“点式切入”“统筹规划”的方式进行小规模及系统性更新,以多样化的点式更新带动游憩空间各板块的优化,从而实现游憩空间的系统性改善。

(二)减碳增汇原则

由于建成时间较早,老旧社区不论在低碳减排,还是在碳汇供给方面的能力都相对缺乏。然而,随着老旧社区微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老旧社区也迎来了提升减碳增汇能力的重要契机。在老旧社区游憩空间微更新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维护,都需将减碳增汇作为基本原则,以改善老旧社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三)适应性原则

将适应性作为原则之一,其目的是增强老旧社区游憩空间在生态、空间以及经济等各个维度的韧性,以适应当下全球气候、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等方面的变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设计者既要考虑更新后的游憩空间是否具备功能的多样性及空间的可变性,还要思考该空间能否应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或潜在的经济变革。

(四)在地性原则

在地性强调的是空间与场地的互动和对地方文化的强烈关怀与认同,重视个性化表达。因而,在地性原则不仅要求设计者立足老旧社区本土,还要鼓励其超越本土,着重强调老旧社区游憩空间与自然环境、文化脉络、民俗风情等的契合与交融[4]。在微更新中遵循在地性原则,使项目既持有现代设计理念,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本土创新的设计表达。

四、基于碳中和的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

微更新的方法

上文明晰了老旧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下文将以成都市温江区天府街道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设计为例,初步探索具体方法。

(一)成都市溫江区天府街道游家渡社区概况

游家渡社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21个院落,截至2021年常驻人口约6 000人(其中户籍人口2 072人),是以统规自建为主体的新型农民集中安置型社区。

根据设计团队多次现场调研及访谈的数据,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数量少,且分布不均;第二,功能单一,设施老旧;第三,植被状况不理想;第四,韧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

(二)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目标

基于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的现状及居民需求,设计团队结合微更新、碳中和、韧性理论、大众行为研究以及景观生态设计的相关理论对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目标:第一,提升游憩空间的数量及多样性;第二,优化游憩空间的质量及适应性;第三,增加游憩空间的碳汇供给;第四,提升游憩空间的生态效益。

基于以上目标,设计团队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探求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方法,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设计方案。

(三)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方法

1.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微更新成效

老旧社区游憩空间微更新的设计内容具有尺度小、问题杂以及限制多的特点。面对复杂现状和多维度需求的挑战,设计团队经过严密的统筹规划,建立了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系统。该系统划分为空间子系统、植被子系统以及水循环子系统。

首先,空间子系统主要控制游憩空间的数量、类型以及分布,设计任务包括游憩空间扩容的数量和面积筛选及确定、游憩空间类型及多样性提升、游憩空间分布均好性优化等。

其次,植被子系统主要探讨游憩空间中的绿量、植物种类以及分布形态,设计任务涵盖绿化覆盖率提升、植物多样性优化、植被廊道与生态跳板搭建以及本土植被引入等。

最后,水循环子系统主要研究游憩空间中雨水的收集、在地净化与雨洪管理,设计任务包括雨水收集装置、可渗透路面、Silva Cell系统以及雨水花园。

通过梳理空间、植被以及水循环三大子系统,设计团队初步界定了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设计系统,指明了下一步分项设计的具体方向。

2.对应现状,多角度拓展游憩空间

游家渡社区现有的游憩空间集中在东部区域,主要功能为运动健身,而西部、南部及中部缺乏游憩空间。基于对游憩空间多样性和均好性的考量,设计团队计划拓展不同类型的游憩空间。然而,游家渡社区与其他老旧社区相似,内部内除了建筑、道路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之外,鲜有多余地块。在对社区进行再次走访后,设计团队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应对有限空间内的拓展需求。

(1)“瑞士军刀”理念

“瑞士军刀”理念,即一空间多功能,指在不改变空间数量的基础上,通过控制使用时段或放置适应性街道家具等手段,丰富同一空间的多样性,以满足当地居民的不同需求。设计团队选定天府游家渡幼儿园以北的停车场作为一空间多功能的拓展场地。该场地在工作日可作为停车场及电车充电站使用,而在周末可根据居民需求作为露天电影院、跳蚤市场以及市民舞台。

(2)拓宽道路空间

游家渡社区有意将位于中部的健康街打造为一条社区商业街。该街道与社区主要公共空间相接,宽12米,两侧人行道皆为4.5米。结合社区内人流及车流相关数据,设计团队提出通过增加网关及捏点系统的方式,向车行道拓宽2~3米,形成长度不等的数个街边游憩空间。如此一来,不仅道路内的车速得到一定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内游憩空间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由此得到了优化。

(3)闲置变闲适

除了拓展多功能及街边游憩空间之外,设计团队还将目光投向社区中难得的一块闲置绿地。在调研中,设计师们观察到社区居民喜欢种植活动,在街边或者店铺门口总能看到各类蔬菜和花卉。因此,设计团队提出将闲置绿地更新为都市农场。一方面,可以满足居民的种植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惬意的社交场所。

3.减碳增汇,增强游憩空间生态效益

减碳增汇是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重要设计任务之一,也是提升其生态效益、推进生态教育的主要手段。

(1)降碳减排

设计团队充分结合场地特点进行微更新设计,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及基础建设,以便在施工中减少土方工程,降低运送工程垃圾的碳排放量。同时,选取当地材料及本土植物,既减少了碳足迹,又降低了未来的养护成本。更新后的游憩空间不仅采用节能照明方式,还利用雨水收集、气候砖以及Silva Cell系统等方式降低能耗,从多个方面实现降碳减排。

(2)增加碳汇

增加碳汇需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入手。设计团队秉承“见缝插绿”的原则,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生态廊架、都市农场以及街边雨水花园等设计手段,尽力提升绿量;同时,在优化碳汇质量上,着重考量植被群落密度的提升,并通过提高植被的多样性,增强群落层次的丰富性,形成具有一定碳汇速率的社区植被系统。

4.多方参与,提升游憩空间在地性

游家渡社区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设计是以多方参与及协作为基础的。自项目伊始,设计团队就从在地性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以及意见墙等线上线下方式,收集当地居民、店铺商家以及社区管理人员等群体对游憩空间生态微更新的建议。设计方案完成后,设计团队在成都至和社区发展与治理促进中心的协作下,进行项目路演,为居民、商家、社区居民委员以及设计师等群体讲解设计方案,邀请大家对设计方案进行投票,并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两次路演,设计团队不仅与使用者建立了互信互助的关系,还在使用者的协助下从各个层面优化了前期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既尊重社区文化与精神特质,又具备设计前沿理念的生态微更新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邓旭,谢俊,腾飞.何谓“碳中和”?[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107-113.

[2]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3).

[3]周榕.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世界建筑,2014(3):74-81.

[4]张晓.浅谈“城市针灸”[J].华中建筑,2012(10):23-25.

作者简介:

刘益,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设计。

猜你喜欢

碳中和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博弈“碳中和”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
把内蒙古打造成为国家低碳能源基地
公众愿意为碳排放付费吗?
哥本哈根有望成为首个“碳中和”首都
碳中和背景下德夯旅游景区低碳发展和建设研究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