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4-01-18姜宏仁
姜宏仁
摘 要:科技创新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不仅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仍存在高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针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财政政策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兴企业培育工作、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四个角度提出对策,以期激活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解决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动能不足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8;F276.44;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4-0065-03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指引下,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优化资源配置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最深层次的动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那么就能够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位置,那么就能激活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然而,科技创新活动及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并且研发成本较高,这也导致了以追求净利润为主的企业主动降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引导,以激活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改变企业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的现象。
(二)我国财政政策创新投入现状
从我国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有效财政制度的支持。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全面的,分别从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府投资政策和公共债务政策等不同方面展开。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所以财政政策也应对不同的企业主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但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源泉的基础也要关照到作为科研机构和高校。具体来看,2022年我国技术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0 782.9亿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202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11 128.4亿元,增长3.4%,并且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方式也更加多元,有效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重点领域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当高度关注财政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着力推动与当前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制定,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目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科技创新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不仅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企业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更是促进行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2]。其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仍存在高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制造业创新评价体系,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是客观、全面且科学地衡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反映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效果、潜力和挑战,为企业经营者、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思路。
综上所述,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我国制造业企业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推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本文从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强化财政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以突破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
二、财政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一)财政政策对创新投入能力作用分析
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是企业为了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开发和升级换代而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和资产。评价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主要应从引进人才以及科研机构组织体系建设,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活动与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资金支出,引进科研场所、科研设备和引进技术等有形或无形资产支出三方面展开[3]。因此,要想分析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的作用,要从财政政策对人力资源、资金和资产三方面创新投入的作用展开。
首先,人力资源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我国科技人才很少主动选择在企业就业[4]。这成为阻碍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障碍。科技人才在企业就业能够及时了解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做到对接科技创新现实需要,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具实用价值。人才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企业由于短期盈利和维持经营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性没有足够的耐心。为此,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来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吸纳科技人才就业,鼓励科技人才主动选择企业作为就业方向,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资金。不仅是企业缺乏自有资金的投入,企业在社会层面的融资也很困难。因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科技创新活动初期的资金投入高,回报却很低,故而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我国大多数具有科技创新需要的企业规模往往较小,且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同时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率高,但往往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的潜力。面对这些困境,银行方面本着谨慎性原则又不愿意为这些企业办理贷款业务,导致我国的企业创新资金缺乏问题更加严重。这就需要政府财政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主动投入到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给予制造业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
最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足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入,而各种资产的积累和投入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所以,企业的资金匮乏和资产的购置成本过高是阻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对企业购置科技创新相关资本进行补贴,从而降低企业资产购入门槛。
(二)财政政策对创新产出能力作用分析
企业科技创新产出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成果的过程,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那么企业就将会承担很高的风险。为此,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政府补贴投入来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持续性的资金流支持十分重要。然而,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本来就占用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导致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渡过创新产出的難关。因此,企业需要将大量研发资金用来维持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提高企业创新产出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来调节市场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激发其创新动力,降低其研发风险,更好地均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
(三)财政政策对自主创新能力作用分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再创新能力[5]。要加强原始创新,就意味着企业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财政政策对原始创新能力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仅仅有原始创新能力并不够,多学科产业融合是当今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突出加强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使各学科技术成果相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对此,需要财政政策来支持企业搭建集成创新架构体系,推动企业跨产业、跨生产部门的创新成果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分工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合作非常重要。企业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有益经验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仅靠企业自身难以接触到先进技术,更无法在此技术上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因此,就需要依靠政府来发挥企业科技成果再创新的中介作用,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来发挥引进技术、促进再创新的作用。
综上所述,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政府也不能过度参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应把握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主创新发展的尺度和边界。总之,无论是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效率和效益、提高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上,还是在推动企业内在价值的追求上,科技创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财政政策强化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路径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是我国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也是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6]。从人才的供求关系来看,应着力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使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跟实际科技创新的发展有效对接。其次,政府要支持国家人才队伍跟上全球发展潮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建设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交流,着力培养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和科研基地建设;给予科技创新稳定的资金流支持,提升其可持续创新的能力。最后,要营造创新发展的科学研究氛围,培育支持原创、容纳失败的科研精神,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源头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供给。
(二)推动新兴企业培育工作
积极推动高技术、高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的培育工作,提高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要秉承“排忧解难、强化帮扶”的培育理念,提高政府财政政策的帮扶精准度,坚持适度帮扶、因势利导、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由于新兴企业风险较高,需要构建企业与社会投资者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有效的的信息沟通机制[7],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新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此,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新兴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最优信息披露决策,通过增加企业与社会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提升股东与管理层互信程度,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三)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制造业企业要想保持足够的发展动力,就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迅速,但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依靠政府的创新资助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合理利用补偿机制来提升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政府要更多发挥信号效应和引导效应、更多充当“灯塔”来指引企业的创新发展方向;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向创新型制造业企业流动,实现资本向市场的资源流动,提高创新主体活力。
(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上,更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上。为此,需要创新资源形成统一的整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支出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帮助企业主体积极化解市场上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国家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调节市场供求状况。针对产学研合作团体还具有短期合作较多、组织结构松散的问题,为此需转化产学研团体合作方式,建立长久的的战略联盟,以便于深化合作。
四、结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2020年中国制造产值已达世界制造业是产值的28.5%。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然而,制造业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能力,对于创新的投入比较有限,此时就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政策积极干预和引导,使企业激发自身的创新动力。为此,政府的财政政策可以从加强人才队伍、推动新兴企业培育工作、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四个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策调节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方法来对制造业企业进行帮扶和引导,帮助制造业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和实力,积极适应市场和社会变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韩凤芹,马婉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基础研究投入的新思路[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4):134-143.
[2] 费利群.论以创新驱动战略思想为导向的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1(5):85-96.
[3] 杨忠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技术创新模式”战略转变的路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4):5-10,54.
[4] 卜晓勇.区域性企业人才科技创新现状研究:以安徽省创新型企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11):109-112.
[5] 刘雷,刘良灿,张同建.政治关联对自主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基于制造类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J].财会通讯,2016(2):43-45.
[6] 中国生产力学会课题组,郑新立,高铁生,等.“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5(14):21-42.
[7] 张悦,王守杰,闫华红.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非规定性辞职市场反应实证分析:来自康美药业案一审判决后独董辞职潮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3(3):108-119.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