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向

2024-01-18夏如波董莎莎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儿童

夏如波,董莎莎

(1.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2.无锡市坊前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111)

0 引言

课程游戏化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教育为目的,以游戏为教学手段,将科学性与学习趣味性紧密交织的课程模式。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效连接与融合,其基本目标是从儿童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引导,从而使儿童适应小学阶段发展的需要,其本质则是通过有利手段和支撑来推动幼儿终身的教育发展。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省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形式在全省推进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但幼小衔接方面还存在诸多堵点难点亟待解决。

1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做好幼小衔接的必然意义

1.1 课程改革全面化推进

2001年,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揭开了中国新一轮有关幼儿园课程改革帷幕。此后,我国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课程教育改革进行指导部署。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引发了全国关于课程改革的热潮,有力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幼小衔接中偏差观念的导向、教育手段的局促等仍阻碍着课程改革全面推进。2021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学科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提出具体意见,并要求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解决问题。

1.2 基础教育一体化贯通

幼小衔接是国民教育最基础的一环,处于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小衔接这个“地基”的稳固打造关系着基础教育能否一体化高质量贯通,学前教育成果能否高效取得[2]。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受传统机制的限制,在教学环境、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呈现出与儿童身心发展相悖的差异和隔阂,导致儿童入学适应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幼小衔接的顺利落实,对后续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做好游戏化课程的深化改革,建设一体化贯通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必须加强统筹协同。

1.3 办学行为规范化落实

信息化时代,公共教育资源匮乏致使社会竞争加剧,教育出现内卷化现象,“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口号屡见不鲜[3]。家长未有系统的育儿知识储备,加上校外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推波助澜,家长紧张焦虑更易被不良风气裹挟,为孩子增设许多知识性辅导培训,加重儿童身心负担。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要改变原有教育体系,超前教授课程,违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儿童步入小学后,不同程度的超前授课也导致小学教师面对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手足无措。校内外办学行为的不规范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平衡,做好幼小衔接是洁净教育环境的有力举措。

1.4 儿童身心终身化发展

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带有持续性、延展性的过程。从幼儿园升至小学,社会结构、心理期望值、学校教学方式等方面突然变化对这个阶段孩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儿童发展易出现“断层”现象。其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对儿童造成的不适应是极大的。游戏教学虽是幼儿园阶段的重要教学模式,也应逐步渗透小学学习过程,以便使儿童循序渐进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和环境适应。唯有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方可使儿童终身化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2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做好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

2.1 衔接视野缺乏长远意识

绝大多数传统的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开始进行逐渐过渡,小学在入学之后即开始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家长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要求“小学化”向下延伸,将这种内卷恶性竞争过早绑缚在儿童稚嫩的身心上,缺乏促进儿童全面性、终身性发展的广阔视野。在幼儿园禁止“小学化”之后,家长则剥夺孩子的假期时间,利用短期补课仓促准备,以知识量与小学衔接,忽视儿童思维开发、动作协调、社会沟通等方面的统筹培养发展。短期内强压下的教育手段不仅无法实现幼小衔接的无痕过渡,而且会挫伤儿童学习积极性。

2.2 衔接内容追求功利发展

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仅是教育能力匮乏的家长,许多教育者、教育家也难以摆脱教育焦虑的困扰,成人本位消解了儿童的“童心”[4]。短期内,学校的知名度、升学情况、学生成绩高低的确受传统观念影响更直接地呈现出优劣差异,因此“升学为重”“知识为本”的畸形观念流行于世,但人们往往忽略综合化评价分析,只追求功利性的发展,强调实现外在价值。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对世界认知的不完全,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家长面对这些问题大多采取漠视态度,片面追求对儿童“智力”方面的衔接,拔苗助长,久而久之更会产生错误导向。

2.3 衔接课程存在极端现象

幼小衔接教育中,对于课程游戏化的开发利用,要求教师将游戏元素纳入课程,以此增加趣味性,从儿童发展特点入手激发内驱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诸多教师对课程游戏化了解不彻底,忽视游戏课程的功用,为迎合家长需要采取“注入式”教育,在课程的开发上畏首畏尾,并未将游戏理念融入教学,而是当作学习枯燥知识前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态度的不平衡导致教师或过度干预或放任自由,这些都无法实现儿童在课程中的有效学习与接收。课程衔接作为幼小衔接中最核心的衔接,其制定的科学与否对解决当下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4 衔接方式囿于单向片面

幼儿园以生活习惯的培养为主,注重儿童自理能力的塑造,小学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体系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儿童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机制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儿童从原本丰富多彩的幼儿园阶段步入相对缺少灵活性的小学阶段出现了不适心理。幼小衔接近年来的改革重心一直拘泥于幼儿园方面,出现单向倾斜导致小学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存在价值层面的壁垒难以突破,交互式的衔接理念深化不完全。在措施上相互独立,各自“经营”,未能建立有效联系制度,实现双方的互助衔接。单向片面发展,对具有主体意识的儿童而言,很难构筑好幼小衔接的联动桥梁。

3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做好幼小衔接的突破路向

3.1 引领思想价值,紧扣儿童中心

课程游戏化进程中幼小衔接应引领思想价值的正向发展。首先教育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以儿童为本位,创新教育科研机制,完善幼小衔接机制及课程改革制度,强化教育政策的法律效力,让法律为幼小衔接保驾护航。除此以外,教育部门要善于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将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普及给大众,缓解教育焦虑。其次幼儿园及学校展开幼小衔接观念普及培训,提倡用合理的教育手段,结合典型经验做法,构建和谐高效的联动体系,全面了解家长需求,调节家长心理状态,深化家长教师交流,从根本上扭转背离素质教育的导向。此外,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也是幼儿园和学校重点宣传和倡导的要点。再次家长应摆正心态,作为孩子最依赖信任的对象,家长的榜样力量会潜移默化渗透至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要保护儿童天性,理解接受孩子,当出现问题时和孩子共同进退,打破自我中心的固定思维。

3.2 延长衔接时间,助力自然过渡

儿童发展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衔接时间短暂仓促,儿童难以在短期完成生理心理的转换,生硬衔接只会剥夺孩子的自然发展,因此必须多方位延长衔接时间。在幼儿园阶段,注意对儿童习惯的培养,从小班开始就逐步渗透衔接要点,此后入学准备要求逐级递进。小班时注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脱离对家长老师的过度依赖;中班在自理的基础上强化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指令,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大班在形式上更注重和小学的直接对接,培养儿童整理文具、系红领巾等学习品质。在小学阶段,增设艺术科学类课程,时长由短到长过渡适应儿童专注力的需要,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同时,吸收保留幼儿园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内心发展逐步放手培养学生,给足时间释放儿童潜在能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能力培养,关注儿童行为规范化,敦促儿童拥有基本的礼仪社交本领,例如主动和长辈、同学打招呼问好,能基本表达自己的立场和需求,在从容的等待中呵护童心、陪伴成长。

3.3 创设科学环境,破除传统观念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从“幼儿”转变为“小学生”,角色的变换带来儿童生态中的转变衔接,此外师生情感、学习生活等外界物质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幼儿园、小学、家长必须担起连接责任[5]。首先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密切对接,开展参观小学活动,在深化实践活动比较中发现环境的不同,通过幼儿与小学生的交流采访,了解小学生活,展开游戏角色扮演,加快儿童的角色转变适应。在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上可以随着阶段的变化及时调整,逐步加入小学元素。其次在小学低年级适当改变传统座位方式,打破“田秧式”摆放,开辟自由活动空间,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七八岁的儿童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合理调节,动静交错帮助学生自然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6]。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进入新的环境,周围陌生的群体会致使其产生不安的情绪,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能深化同伴交流,尽快帮助儿童适应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最后家长引导儿童增强学习愿望,在家中营造小学学习的氛围,学会用欣赏鼓励的积极话语正向激励。

3.4 优化游戏课程,激发内驱动力

入学适应的核心在于课堂。优化衔接课程的前提就是精简课程,不盲目增加课程压力。幼儿园方面要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理念坚持下去,以游戏化教学为支撑,注重对游戏化教学的氛围营造,在实践中落实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在游戏过程当中,逐步纳入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意愿的熏陶,指引儿童能够在拓宽思维中持续专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狭隘地以知识本位为核心,而是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全方位提升儿童综合能力。小学方面进行游戏化教学培训,增强小学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模式的熟悉程度,并提高实施能力,开发以游戏化教学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行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兼顾游戏的规则和娱乐,寓教于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磨练学生意志,提升学生合作品质。教研部门应当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指导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联合教研共建课程。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生活情况,在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范围内,设计合理科学的游戏化教学,在沟通交流中,共同为儿童成长助力。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儿童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