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化路径

2024-01-18朱苏芃李年红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锻炼供给

朱苏芃,李年红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当前的重中之重。2022年颁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2]。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公共体育发展迅速,但是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2021年12月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提到,与2014年监测相比,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乡村老年人的体质仍呈下降趋势,需要持续关注[3]。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尚在初期,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均等化供给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到位、对弱势群体需求不明确、行政村体育信息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4-6]。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剖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就可行的解决策略进行探讨,为优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言献策。

一、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开放至税费改革前(1985—2004年)、税费改革后至中共十九大前(2005—2017年)、中共十九大至今(2017年至今)[7]。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的单一供给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因此探索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已经成为必然。1993年体育改革的目标是将体育社会化。发展农村公共体育不能一味依赖政府,体育组织的形式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农村体育服务建设。该阶段在国家政策促进下,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中,群众体育的发展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在专业人才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的主体。同时,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定额进行建设。政府也用专项治理的模式来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自税费改革后,全国大部分的村民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各地政府也顺势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来满足村民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为了增强农民的奥运意识,很多村还设计了许多相关体育活动,例如奥运火炬手接力比赛、五环套圈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体育组织的网络化建设也在逐年完善。2010年6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农村体育组织建设的发展规划,强调了各地政府对于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的分工。各地政府对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的资金投入比重加大,村民的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也在逐年递增。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化全面社会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检测,加速推进体育强国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奠基石。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人民的健康已上升到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供给逐年增加,同时线上体育赛事平台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及群众身边倾斜的力度需加大,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的统一衔接[2]。

二、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困境

(一)城乡差距显著

1.农村体育场建设不足

我国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数据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城镇体育场地总数为96.27万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3.37亿平方米;乡村体育场地总数为67.97万个,占地面积有6.12亿平方米,城乡体育场地个数比约为4∶1[8]。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国体育场地共增加84.45万个,占地面积足足增加了17.32亿平方米[9];人均场地面积增加了将近0.5平方米,每万人大约拥有6个体育场地。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视程度很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城乡差距仍然明显,还需加强农村体育场的建设力度。

2.社会体育指导员供给不足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是满足公民对于体育锻炼技能的需求,有计划地带领公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提高公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渐增高,居民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公民进行体育锻炼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差异仍然较大,仍存数量短缺、社会效用不足等问题。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公共体育服务制度有助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和效率,但如果监督机构的机制不健全,那就会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产生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体育公共品的供给来源是政府,由政府按计划进行分配,但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存在供给不平衡现象。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是由上级统一供给并进行调配,但政府在自上而下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导致分配不均衡。同时,由于公共体育场地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公共体育场地损坏、场地不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也时常发生。

(三)村民对公共体育的认知度不高

在农村,居民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相对缺乏,对相应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村民对于体育锻炼的知识了解甚少,很多村民认为:“我每天下田种地就是体育锻炼了。”体育锻炼是一种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结合各种体育设施或者锻炼器材进行的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耕种并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相关研究还发现,村民对于体育锻炼了解程度还跟他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生活水平较高的村民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会更大,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也会越高,这也是东部地区农村开展体育活动比西部地区更容易的主要原因[10]。

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故在农村的一些室外运动场中不乏看到许多占用篮球场晒谷子或利用羽毛球网晒被子的现象等等。这都是缺乏健身意识的表现。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新使命与新机遇

(一)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1]。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大背景下,农村居民健康是在农村发展道路上需要解决的关键一步。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可以引导村民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随着城乡结合的不断发展和村民对于体育锻炼多样化需求的逐步提高,合理利用农村当地的特色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特色体育,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带来的良好机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将从农村的制度、财政、社会、生态、文化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制度方面,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较为单一的供给模式,多元化供给模式还在不断摸索之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多的社会组织将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多元化供给模式、监督管理机制、绩效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使政府在供给过程中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财政供给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时候将更多地考虑人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供给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实施针对性的供给策略。同时,在建设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时,为提高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寿命,政府对于后续的维护工作也愈加重视。

在社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薪酬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体育运动益处的宣传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同时,体育专业人员在相关部门的管理上更具有经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在生态环境方面,政府可以因地制宜,考虑发展农村体育。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拥有与城市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慢节奏的生活,因此可以将乡村旅游、体育休闲与生态农业进行跨界结合发展,参考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在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体育。

在文化方面,政府可以将传统文化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建设相关的体育场地,开设传统体育的活动项目,让农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更上一层楼,并且积极宣传传统体育文化。扭转城乡发展地位上的不对等,因地制宜,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

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坚持多元协同,优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机制

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政府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优先了解民众需求,将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健身设施的投入,多举办以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充分调动民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农村体育工作重心放在乡镇,基础落在村屯,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蔓延,赛事从专业体育场馆举办转移到乡村,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常态化、生活化。

吸引大量的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入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多元化模式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诚信和爱心可以拉动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资本的投入,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二)坚持因地制宜,丰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

将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体育产业,各地可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手段来提高村民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例如:云南省以“省级带动、州市联动、覆盖县区”为目标,开展节假日、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等常态化全民健身活动[11]。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体育文化活动是各民族群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形式,纳西打跳、彝族弹烟盒等是当地居民较为常见的民族健身操。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应当因地制宜,通过项目体验、赛事活动、跨区域交流等形式,激发民众对地方特色农村体育及内在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服务的杠杆效应,引导农村地区群众创新运动项目,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三)坚持人才引领,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将科学健身、体育指导管理、乡村体育治理等方面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构建乡村人才培育大格局;加大培养力度,从村干部、企业中选拔体育健身骨干,从乡镇中发展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一支懂体育、爱健身、会组织的农民体育工作队伍。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完善专业体育人才动态流动的扶贫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使公民对于发展农村体育保持热情,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培训机构对村民进行体育运动方面的专业技术指导,提高村民自主运动的积极性。

(四)坚持制度保障,规范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监管

完善的监管问责体系可以有效地维护公民利益。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各个部门应相互监管,提升监管效率,将责任和权利精确分布在各个部门,在出现问题时进行问责,并推行奖惩机制,避免出现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推出符合当地政府运营机制的绩效考核评估政策。目前,我国于农村的改革力度逐年递增,但各种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效率低下、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因此,需要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以实现效率最大化,明确目标、指示、方法和动态评估体系,将结果与工作绩效相结合,明确分工,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也作为综合考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坚持品牌建设,创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宣传模式

信息时代,政府可以通过推广体育相关的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方式,宣传体育运动对生活的益处以及体育锻炼的必须性。但由于农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数老年人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并不熟练。政府可以通过在广场或体育场等公共区域设立大银幕的方式进行宣讲以及组织群众观看体育比赛等方式增强整体体育氛围,扩大体育活动对于村民的吸引力,以多元化的方式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助力。同时,政府可以打造农村特色新媒体宣传产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传媒方式,构建乡村体育健身全媒体传播格局,积极推动体育健身知识、赛事活动信息的全方位覆盖,将健身知识健身文化以农民听得懂、看得到的方式进行普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农民科学建设的意识,激发农民群众体育锻炼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锻炼供给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