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施均与海南诗社
2024-01-18戴翰园
作者简介:戴翰园,阅古山房主人,独立艺术家。海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修习,喜作隶书、行草,山水画在宋人意境与元人笔趣间耕耘。现居杭州、海口。
说真的,很多人都无法想象,林施均先生的缪斯情结如此深厚,以致一生钟爱诗歌。
1983年主政海南大学时,他对工作与诗歌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不同的是,对工作,他极为严肃认真,是个有威仪的领导;对诗友文士,却和霭可亲,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们平时都称他林书记。
1984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在党委宣传部所属的校刊编辑部当编辑,平时爱涂抹写些短诗,所以林书记时不时邀我到他家里聊诗歌,了解海南诗人文士的现状。
那时晚上在林书记家,经常会遇上一些教授与行政干部战战兢兢地来找他,每当这时,我就到林书记的书房回避一下。待来人走后,我天真好奇地问林施均书记,这么晚了,他们还找您谈工作?
林书记面带愠色,鄙夷道:“这些人,包括一些教授,不安心本职工作,就想跑官要官”。
听他这么一说,我倒觉得他身上有一股正气,不愧是延安出来的老革命。
我本性孤,一直对醉心名利、跑官要官心存抗拒;受林施均、云逢鹤两位诗人上级影响,尤其对那些无才无德又装腔作势的风尘俗吏,更是白眼相向,从灵魂深处予以鄙视。
林施均 (1918-2005),原名林树棠,笔名施均 ,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莲塘村人。因父亲在广西经商,1933年夏入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原为广东合浦县第一中学)读初中至毕业。曾参加当时学生进步活动,为学生会编辑诗刊《缪丝》。
青年时代,林施均即开始发表诗作,193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海和海口等地进行抗日宣传,与同仁编印诗歌刊物《高射炮》。自编《春风》和《暴风雨之歌》两本诗集。
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与胡耀邦共事。胡耀邦任教育科长,林施均为副科长。之后又调任华北军政大学政教科科长等职。
解放后,先后任广西合浦专署副专员、广西防城县委书记,武汉炼钢厂党委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3年主政海南大学,任海南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
荜路蓝缕,创办海南诗社
林施均回海南工作后,发现海南写诗的人很多,全岛各地都有,却没有一个全岛规模的诗歌团体,于是下决心团结全岛诗人文士,成立海南诗社。
他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各市县有影响力的诗人,一边抓紧向民政部门申报成立海南诗社。
这期间,筹办诗社很多事情,他都是利用节假日和晚上,亲力亲为,不辞辛劳,这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长者来说,实属不易。
当时,没有筹办经费,林书记经常要外出联系诗友、募集经费。路途近的,走路去找人,路途远的,则趁开会之机,见上一面,谈谈筹办诗社事宜。
他有专车,但从不假公济私用海南大学公车办诗社的事。
记得去区党委开会办事,我曾两次陪他去找过一个叫云风的领导。云风是文昌人,当年在海南区党委人大任职,有一定实权。林书记请他支持文化事业,支持海南诗社创办,云风都爽快答应了。
有一次到海南大学师范部开会,会毕,到蓝田玉家,林书记向蓝田玉聊起海南诗社筹办经费短缺之事,蓝老师毕竟是诗人,当场表示资助三千元。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晚上陪他去海口市得胜沙骑楼老街,找农垦局财务处陈处长。
我们从海甸岛一路走过去,到人民桥时,他个子高,步子迈得很大,我走几步就得小跑一下才能与之并行讲话。
我说:“林书记,你走路怎么这么快呀?”
“年轻时行军练出来的,走慢了敌人要追上来的。”他呵呵笑道。
过了海口钟楼,进入得胜沙不久,他就找到了陈处长家,看来他之前是来过了。
农垦局有橡胶等经济作物创收,当年是海南税收大户,那时期正委托海大办培训班,培养农垦干部队伍。所以见面后,林书记先了解了一下今年农垦收入情况以及干部培训情况,然后向陈处长说明了海南诗社筹办情况,陈处长见林书记晚上不休息,为诗社的事情步行来他家,很是感动,答应捐一万元给海南诗社作起动经费。
回来时,走在人民桥上,我对林书记说:“云部长说他最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要钱,你向他们募捐时,有没有感到不好意思哈?”他说:“老云不喜欢搞组织活动,除了要花费很多时间外,这个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我认为如果募捐得来的钱是装进自己的钱包,那是可耻的,但我们是为了海南文化事业,像古代武训募资办学,没什么不好意思啊!”他边走边微笑着说。
一路上,我还问林书记两个问题,一是战争时期,你们这些大学毕业的军人要扛枪上前线吗?二是您和胡耀邦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共过事,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林书记说:当年大学毕业生非常稀缺,是革命的宝贵财富,基本上不安排上前线,一般在后方从事行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作战部队大多是普通战士,大学生极少;战斗英雄很多是工农子弟,有些是苦大仇深的孤儿。当然,遇上紧急情况,我们行政人员也会拿起枪随时参加战斗。
胡耀邦是个好同志,敢说敢干敢担当,能開创工作新局面。但有时会激动,说话偶尔把握不好分寸,其他方面嘛都挺好的。
那些年,我经常去吴云汉老师家,跟他学书法,所以就向林书记推荐了吴云汉老师。林书记很高兴,让我周末带他去吴老师家。
有人劝林书记说,应该叫吴云汉来海大见你为好,你一个大学党委书记贸然去闾里见生人,恐怕不妥。
但林书记不为所动,仍决定让我他带去吴老师家,这种礼贤下士的举止挺令人感动的。
那次与吴老师面晤之后,林书记便经常去吴老师家,聊人生、聊诗歌以及诗社的事;吴老师也经常到海南大学来找林书记,还在海南大学办了书法讲座。
因为经常约诗人雅士来吴云汉老师家座谈,林书记对诗人雅士又十分亲切和霭且非常尊重,他这种人格魅力与感召力,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与敬佩。因此,当时海南众多文人雅士,经常汇集在吴老师家,畅谈诗歌与文化事业。一时高朋满座,春风拂面。其中有海南大学的师生,有海南各新闻媒体、文化单位及部分企业界爱好诗歌文化的人士,如海南文联作家诗人冯麟煌,海南文化局科长邝海星,海南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林尤俊、戴文,海南日报编辑施纪元,海南琼剧院诗人编导李放,海南广播电视台编辑蔡运民,海南省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家润,海口化工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许文兴,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联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海鸥……
在我的印象中,这阶段是吴老师家最热闹的时期。
那时,我还喜欢带一些青年文艺才俊(如苏定策、王翔等)到吴老师家与这些文化前辈见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筹备,1984年中秋节,海南诗社在海南大学召开成立大会。海南新闻媒体工作者、海南省、市文联干部、海南大学部分师生和海府地区的诗人、诗词爱好者,欢聚一堂,热烈庆祝海南诗社的诞生。
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海南诗社首任社长林施均在会上致辞,他说,海南诗社是在海南起飞的大好形势下,为了交流诗歌创作情况,增强海南诗歌界的联系和友谊,促进海南诗歌创作的繁荣,由海南诗歌作者酝酿成立的。他希望海南诗歌作者在宝岛起飞的壮丽事业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诗篇。
接着,他为到会的诗友们朗诵自己的新作《致诗友》,大家无不为老诗人旺盛的精力和奔涌的诗情所感动。
会上,大家还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海南历史上曾涌现出的一批著名诗人,如白玉蟾、邱濬、海瑞、邢宥、王佐以及苏东坡等众多外谪诗人等等,他们的事迹与诗歌,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让诗友们倍感亲切自豪。
海南诗社从筹备到成立,一路顺风顺水,除了林施均书记的地位声望以及四处奔波所起的作用之外,也与当时诗社几位副社长(冯麟煌、云逢鹤、邝海星)的积极配合推动以及海南文化界诗友文朋的踊跃参与是分不开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
硕果初结,诗社早期成就
1984年海南诗社刚成立时,只有成员二十多人,经费始终依赖社会机构和个人赞助,当时侨居东南亚的华侨乡亲诗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早初诗友们没有创作园地,林书记、云部长就让我们校报编辑部增设副刊《诗文学》专页,发表诗友及师生诗歌作品。这是海南《诗文学报》的前生。当时想找一位国内有影响的书法名家题写《诗文学报》报头,但一时没找到,加上时间紧,我便根据云部长的意思,找出《圣教序》,集王羲之书法作刊头。
那时,海大校报另一位编辑林尤俊负责秘书工作,管理诗社公章;我是常务理事,负责诗友来稿的编辑工作。
这一时期,因林施均与胡耀邦早年的同事关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应海南大学之请,题写了“海南大学”校名。
到1985年诗社成立一周年时,海南诗社的会员已达七十多名,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有大学、专科学校的教授、讲师和干部,也有中学教师和大学生;有文联、报社、广播电台、文化馆的干部和编辑;也有青年文学团体的成员;还有农垦战线的干部和部队文艺工作者,他们分布于海南汉区和自治州各市、县、镇。在诗友中,既有年逾古稀,从三十年代起就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老诗人,也有初露头角的年轻作者。还有一些侨居泰国的文化工作者和诗歌爱好者,他们对诗社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赞助。
这一年里,诗社开展了一系列采风活动,其中有重阳节的“五公祠”之游;农历三月三日到黎苗自治州的琼中县与黎、苗、回族同胞一起参加了黎族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参观海南农垦系统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的三门坡农场,访问“双先进”的场员家庭;端阳节到文城观赏龙舟竞赛行吟活动等等。
在创作及发表作品园地方面,除前面讲到的在海南大学校报增加《诗文学》专刊外,海南日报也曾先后开辟专栏刊《海南诗社专页》和《海南诗社诗选》;诗社编印了两期《诗书、画、篆刻专页》。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还组织了《海韵》专题节目,播放了海南诗社的诗作,海南文联的《天涯》月刊也开辟海南诗社专栏刊登社友的作品。海南侨务办公室主办的对海外华侨发行的杂志《琼州乡音》85年第三期也刊发了专文,报导了海南诗社的组织和活动情况,还刊登了社友们“三月三”采风的照片。这些报刊和广播有力地促进了“海南诗社”社友的创作,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的诗歌创作活动。
1985年中秋节,海南诗社举行一周年纪念活动,会上,诗社副社长云逢鹤代表海南诗社作小结致辞,他在《海南诗社一周年》致辞中说:“海南诗社的诗歌活动得到了岛外文艺团体、作家以及华侨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支持和赞助。老诗人、暨南大学教授芦获不止一次地来稿、来信,给我們以很大的支持与鼓励。作家和电影剧作家李英敏荣任诗社的顾问,常指导和关心诗社的工作。广州“华夏诗报”秘书长陈忠干与省文联的文艺理论刊物《文艺新世纪》编辑部负责人郑心伶同志等都参加过我们的理事会议,对诗社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泰国文化工作者、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庄礼文先生以及笔名“岭南人”的符泽忠先生都表示要给诗社寄来作品。侨居泰京的韩欣元先生还提出要寄一笔经费作为诗社的创作奖金。
社友们作品的多寡、特别是质量的高低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和大小,是衡量我们诗社诗歌活动成就的主要标志。一年来,我们发表了社友的诗作近百首,有新诗也有旧诗,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特点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尽管艺术造诣和思想水平未尽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和海南开发建设的新风貌,歌颂了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新力量,唱出了诗友们的切身感受,表现了诗友们对现实生活美的执着与追求。”
成立仅仅一年,海南诗社便团结了这么多诗友,联络了这么多文化单位,做了这么多工作,开创出了如此规模的大格局,这在海南文化史上实属罕见。
写写停停,思绪难平。
时近晌午,正欲搁笔,忽见窗外悠悠扬扬飘起了小雪……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而诗社几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已相继驾鹤西去,令人唏嘘不已。时岁之更替、人生之无常,真像路旁金黄色的落叶,像窗外飞扬的雪花……
愿时政清明,每个生命,能安康顺逐,颐养天年。
壬寅岁杪于杭州阅古山房雪窗下
琼崖 戴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