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弘儒化蜀
2024-01-17郭子玖
郭子玖
文翁是西汉第一循吏,也是中国官学鼻祖。他在蜀郡太守任上,为福泽蜀地百姓,坚持以“一年而业,两年而儒,五年大成,家诗户书”①为愿景,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弘儒化蜀,使蜀郡人才辈出,比肩齐鲁,特别是他创办的文学精舍,即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迄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由此,文翁与诸葛亮、张咏、赵抃并称为四大治蜀名臣。
一
公元前143 年,祖籍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的文翁,因政绩突出被汉景帝刘启提拔为蜀郡太守。蜀郡乃平原之地,沃土千里,一望无垠。文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历经月余,终于抵达蜀郡。文翁到达蜀郡后,赓即将发展经济摆上案头。
他深入基层调研发现,蜀郡种稻因时而异,便向百姓详细了解情况,并从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田方法。然后,他安排属吏在全郡积极推广科学种稻技术。夏至以前,气温偏低,为防止水流降低稻田温度,影响禾苗生长,他教导农民将稻田水口实行对开,从而使多余的水直接流走。夏至以后,气温渐高,流水保持着较高温度,他嘱咐农民将水口进行对角开,以便使水的热量能夠充分散发在田间。此法推广后,农民喜获丰收,收入增加不少。
文翁家乡盛产板栗,他特别喜欢,而蜀郡板栗生产极少。物以稀为贵,当地百姓便把板栗视为珍奇之物,只有尊贵的客人到来时,才会摆在桌上当供品。然而,文翁不知蜀郡风俗,还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文翁在下基层视察时,见桌子上摆着板栗,当时已过饭点,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便随手拿起吃掉了。事后,文翁知道闹了大笑话,他便决定改变蜀郡不产板栗的现状,遂将家乡舒县的板栗引进蜀郡,同时还邀请儿时伙伴前来传授种植技术,从而使龙泉山脉腹地板栗遍山坡,不仅丰富了蜀郡物产,而且使百姓多了生财之道。
蜀郡盐铁业资源特别丰富,文翁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盐铁业。当时,广都县盛产盐业,业主收入颇丰,有人见了眼红,便向文翁提议收归郡府。文翁到广都、邛崃等下县调研后,不仅没有将盐业收归郡府,而且坚持轻徭薄赋,出台政策鼓励百姓自营生产,从而使蜀郡盐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同时,蜀郡铁业也特别发达,尤其临邛冶铁大户卓王孙是全国首富,闻名遐迩,倍受朝廷重视。为了使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文翁针对蜀郡铁业发展实际,特别是临邛铁矿铜山资源丰富,开源促产,鼓励铁业大户开发铜官山,并积极帮助拓展市场,支持生产农具,既拓宽了铁业发展渠道,又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到后来,西汉有四大铁场,而蜀郡就拥有两席,真正占据了半壁河山。
二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水打交道的历史。汉初,蜀郡因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但因繁县与湔氐县不在同一个流域,其发源于龙门山的湔江,每逢下雨,便山洪暴发,泥沙俱下,使河床被动抬高,导致河水泛滥成灾,而地势较高的地方又常常干旱。
文翁到蜀郡之初,看到成都少城内有不少灾民,便微服私访,上前打听,才知道繁县良田裂缝寸余,湔氐县一片汪洋,导致两县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纷纷外出逃荒,在成都城内随处可见①。相邻两个县,冰火两重天。文翁见此状况,心急如焚,遂将兴修水利放在了心头,并特别重视都江堰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并没有惠泽蜀郡全域,成都平原北边岷江与湔江上游之间,仍然有一大片区域尚未得到治理,包括如今的彭州、新都、青白江、广汉,一直旱涝不定。湔江,是三星堆文明的母亲河。它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流,其上源支流河谷狭窄,岩坡陡峻,水流湍急,飞流溅沫,涛声震耳,一旦告别大山,便脱离了深山的束缚直击“彭门阙”,并挟带着大量砂石涌进平原,河谷开始增宽,水流逐渐变缓,由此使水中沙石淤积下来,进而造成洪灾泛滥。
文翁带着属吏来到下县调研,他站在天彭门山顶上,放眼望去,只见皂角岩垮塌,阻断了湔江,导致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收。文翁心里特别焦急,遂找来县令及当地百姓,详细了解湔江、岷江水系及地理情况,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文翁行程近则徒步,路程远则骑马,没花多少时间,足迹便遍布湔氐县、繁县受灾区域以及湔江等流域,并了解清楚了产生旱涝的基本情况。随后,他打道回府,立即召集百官议事,讨论治理旱涝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须打通皂角岩,才能排除上游水患、解决下游旱情。
为实现治水富民理想,文翁大力弘扬大禹、李冰治水思想,在经充分调研、认真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穿湔引水,实施科学疏导,在灌口下游开凿蒲阳、濛阳、马牧等9 条河,将湔江上游的水引流到下游繁县去。如此,既能解决上游洪灾,又可解决下游旱情,真可谓一举两得。方案决定后,已是深夜,少城境内万籁俱寂,灯盏相继熄灭,唯有文翁的书房一灯独明。他沉思良久,然后拿起笔来,全神贯注地起草奏章,随后安排属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快马加鞭,一日千里,以最快的速度将奏章送到了长安城。
扩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朝廷鼎力支持。但是,扩修工程宏大,资金缺口仍旧不小,朝廷给予的补贴杯水车薪,文翁为此心急如焚,便在地方绅士中募集钱款,夫人听到文翁修建都江堰急需资金,毫不犹豫地把家中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以资助丈夫干出一番事业。
一切准备就绪后,文翁效仿李冰之法,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亲自坐镇天彭门,指挥堰兵、民工挖掘河道,认真督促扩修进度,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质量。在扩修都江堰时,文翁秉承道法自然的思想,坚持疏导、分流并举,科学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实施无坝引水,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互为依存、各显其效。文翁用时不到两年,便疏浚了山内河流,使之顺畅汇入湔江,并在关口下游开通好9 条河,将湔江之水分流到下游各县,不仅解决了涝灾旱情,而且使都江堰灌溉面积扩大了1700 余顷,蜀郡实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天府之国实至名归。
三
蜀郡地处西部边陲,不与秦塞通人烟①,因而受战乱影响较小。但是,文化却相对落后,尤其多种文化并存,法家、道家、儒家……真正是百家争鸣,却没能实现百花齐放。相反,由于缺少主流文化引领,百姓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爱讥讽的习惯,因言语刻薄闹出不少事端。
仓禀实而知礼节。文翁眼见蜀郡经济逐步好转,百姓衣食丰足,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他遂着手以文化蜀,开始发展教育。起初,文翁只教民识字、懂法令,因本地势力影响较大,他便按照惯例让郡县官吏为师,利用百姓对官吏心存畏惧而逐学,但收效甚微。于是,文翁只好转变思维,坚持循序渐进,先从官吏子弟入手,遴选一批青年才俊跟随京城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经学博士学习深造。
由于秦朝以前蜀郡教育主要通过宗教祭祀活动、工农业生产技能传授以及从师学经学艺等方式进行的,到西汉初年仍旧以私学为主,不仅郡县没有单列教育经费,即便朝廷也没有该项开支。所以待到青年才俊遴选出后,郡府没有专项教育经费,又面临学习培训经费短缺的现实问题,为培养蜀郡急需人才,文翁只好开源节流,压缩郡府支出,大力倡导简朴作风,到下县调研坚持带头轻车简从,同时积极向下县募集资金,终于解决了18 名青年到长安学习的费用。
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半两钱,不便于携带且极不安全,文翁吩咐属吏用筹集到的资金,购买京城人士特别喜欢的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然后再由计吏专程前往长安送给宫中经学博士。
文翁从小好学,通晓《春秋》,是个饱学之士,有种浓浓的文化情怀,尤其目光远大,思想活跃,敢为天下先。在将青年才俊送往长安深造之后,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決定效仿稷下学宫,在蜀郡创办官学,着力培养优秀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于是,他力排众议,从郡府拨出专款,兴办学校。资金短缺,他就利用蜀郡石多的优势,发动下县捐献石材,最终在城南建起文学精舍,并以长安城学习归来的才俊为师,招下县百姓子弟入学,既为“寒门出贵子”打通了路径,又为大汉朝廷广纳贤士敞开了大门,堪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为激励青年人进取好学,郡府规定:凡入学者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
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文翁对生源也有所要求,专门挑选那些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智力尚好且有相当才华的青年。同时,坚持科学编制学制,对文学精舍实行两年制,第一年主要学习儒学经典,第二年重点学习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实践。①与此同时,文翁特别注重传道授业解惑,除充分发挥精舍师资作用外,还坚持亲自为学子授课,并鼓励学子利用“温故”、“时习”两个小讲堂开展讨论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习成果。
文翁作为中国第一位校长,他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坚持亲力亲为、身先士卒,亲自带着优秀学子到下县调研,观摩学习自己处理政务,同时让他们沿途挨家挨户现身说法宣讲教育新政。如此,既培养了青年学子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百姓重视教育的热情。当时,蜀郡百姓看到文学精舍的学子与太守同行,既有地位又有出路,觉得特别荣耀,便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文学精舍。如是数年,百姓子弟争着到文学精舍读书,很多富人甚至愿意出钱以求,从而使兴学弘儒发展势头强劲,由此弘扬了儒学,提高了百姓素养,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班固感慨不已: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化之也。②
文翁弘儒化蜀,提升了蜀郡文化水平,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等一大批文化人士受益匪浅。他还特别注重使用人才,对于成绩优异的学子便提拔为郡县官吏,相对差一点的青年则赋予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同时,文翁按照西汉察举制的要求,还不时向朝廷举荐人才,使一大批学子得到朝廷重用,有的还被提拔为太守、刺史。如张宽,在京城学习两年回到蜀郡,后在文学精舍任教,同时开始著书立说,撰写了15 万多字的《春秋章句》。文翁见张宽才华出众,恰刚刚继位不久的汉武帝刘彻在全国选拔人才,便忍痛割爱,把得意门生张宽推荐到长安。张宽不仅热爱学习,而且待人诚恳,在太常里表现优异,不久便被提拔为侍中,成为汉武帝刘彻近臣。由于张宽擅长律令,又文采飞扬,深得汉武帝青睐,官越做越大,从博士到侍中,最后做到了扬州刺史。文翁创办官学,使百姓子弟通过读书能够完成从底层到上层的流动,切实为西汉的政治体制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因此,在文翁弘儒化蜀17 年之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汉武帝刘彻,决定推广文翁的办学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官学,使华夏教育蒸蒸日上,因而后人将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相提并论:李冰劈江灌天府,深淘滩,低作堰;文翁兴学智巴蜀,师资高,学风严。③
文翁弘儒化蜀,使蜀郡好学之风日盛,社会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由此促进了蜀郡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宋代知府田况在《进士题名记》中云:“蜀有西汉教化流而文雅盛,相如追肩屈宋,扬雄参驾孟荀,其辞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故学者相继谓之与齐鲁同俗……”由此可见,文翁化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
文翁坚持经世致用,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发展农商、兴修水利、举贤兴教,综合施力推进地方发展,惠泽了蜀郡广大百姓,尤其他勤政仁爱、廉平以居,深得百姓爱戴。
文翁怀藏仁爱之心,时时处处体现着人本精神。他在弘儒兴学时,从未使用强制性手段要求被教育者接受他的思想,而是采取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方式,积极推进文学精舍教育工作,不仅激发了学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协同发展。
文翁履新蜀郡,从不怀揣私心,不收刮民脂民膏,同时也不搞形象工程,而是始终以富裕百姓为己任,遵从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积极鼓励百姓发展生产,即便兴学化蜀时资金严重短缺,他也未曾向百姓增加过一分税赋。对待触犯刑律的人,文翁也心存仁爱,始终秉持惩罚为辅、教化为主原则,注重用优化社会环境来规正百姓行为,由此实现“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的愿景。
说到文翁廉平以居,这是班固最重彩的一笔,因为文翁在修建文学精舍、周公礼殿时,工程量极为浩大,存在有利可图之机。但是,他未藏私心,未从中谋私利,即便有富绅愿意给钱为子弟求学,他也没有从中勒索钱财、中饱私囊,而是坚持清正廉洁、公心为政、服务民生,从而塑造出了文学精舍清风拂面的良好风气。同时,他不仅重视教授文学精舍学子儒学知识,更是注重向他们潜移默化地灌输清廉思想,教育青年以廉为要、以勤为本,不断涵养为政廉洁品质,为蜀郡乃至西汉输送了诸如张宽等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循吏。
文翁廉洁爱民,他在扩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湔堋口一位富绅听到消息,企图借机敛横财,带着三千两白银向他行贿。文翁没有拒绝,而是将计就计,自然地收入了囊中,并对富绅解囊以解民忧给予了表扬。富绅见文翁收了银两,心想事必成,睡觉都笑醒了。随后,文翁确实赐予了富绅一美差,以集治水之资。于是,富绅便想偷工减料,借机中饱私囊。文翁知道后,遂借汉景帝之口,下令:“治水钱款有限,若官吏有贪贿之举,就地立斩不赦。”富绅如听惊雷,再也不敢造次。①
文翁永存伟业,精神辉耀古今。他仁爱、廉平、勤政、创新的精神,一直光耀着华夏,尤其他坚持兴修水利、弘儒化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局面,而且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赢得了华夏子孙的景仰和尊重,被誉为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翁去世后,后人为缅怀他,立专祠岁时祭祀,这就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祠堂——文翁祠。
(作者系成都市青羊区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