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段落中的逻辑运用
2024-01-17程建军
程建军
话题导入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以理服人”一定得讲究逻辑。议论文写作中只有重视逻辑思维,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一项就是“发展逻辑思维”。那么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才能在段落层次中将结构把握得更加严谨、逻辑交代得更加清楚呢?
范本呈现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知识渊博,但想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选自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删改)
诚然,探索精神是人们需要的。失去了双腿的尹小星手摇轮椅翻越了风雪的天山,传奇导演李安凭借一颗探索未知的心在好莱坞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凭借“不安的冒险基因”到达险远之处,令人敬佩。然而,一句“要有探索精神”真是面对困境的不二法门吗?作为一根理性的“会思考的苇草”,我认为未必。
探索精神固然可贵,盲目探索却是可怕的。我们不能只知探索,还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这样才会对人生有益。尹小星和李安们毕竟只是少数,别忘了“有志者事竟成”之外,还有“三思而后行”的劝诫。
(选自冯乐乐《小议探索精神》,山西岚县高级中学)
众说纷纭
李娜:郑渊洁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个人认为“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指不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符的知识,一味地拔苗助长会遏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知识的兴趣。
郭伟红:冯乐乐同学的《小议探索精神》,没有一上来就列举能够印证自己观点的事例,而是首先肯定“探索精神是人们需要的”,并举出事例。接着笔锋一转,问道:“一句‘要有探索精神真是面对困境的不二法门吗”?然后提出“我们不能只知探索”。最后引用“有志者事竟成”与“三思而后行”形成对照,进一步强化论点。这篇习作在思维的深刻性上表现很突出。我想,这正是运用逻辑辩证说理的力量吧。
梁丽伟:议论文以理性美见长,立意讲究思辨,语言讲究精练,而结构则更讲究逻辑。既能清晰地阐述原因、表达思想,又得串起这些内容,让人读之顺畅的严密结构,的确是难事。但是这两篇文章都做到了,是很好的典范文章。
李佳怡:郑渊洁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文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篇文章的观点与众不同,人们大多都认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本文却提出了“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作文要想吸引读者注意力,可以從四个方面的“突围”:一是思想或思维的“突围”,同学们要表达自我的观点和主张,而不是充当别人思想的传声筒;二是论据材料的“突围”,同学们要避开那些过于陈旧的材料,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关注新情况、新事件、新人物,或者选取新的角度审视旧材料;三是结构上的“突围”,同学们要突破“引——议——联——结”式和“事例+议论”式结构,要在结构方面彰显说理的个性;四是语言上的“突围”,同学们要治愈“说理面孔症”和“语言自我缺失症”,不再板着面孔说理,不再套用“公众语言”,说大话、空话、套话,让议论因语言使人“心悦”而“诚服”。
陈宇丹:冯乐乐同学的《小议探索精神》以“探索精神”为论题,首先肯定人有探索精神的正面作用,并且作了举例证明。接下来,笔锋一转,提出探索精神固然可贵,盲目探索却是可怕的。从内容上看,选段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从形式上看,选段善用关联词,“诚然”“然而”“也未必”等关联词让语句富有逻辑性。
技法点睛
议论文要想逻辑严密,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整体结构上层层递进。要采用总分总结构,即文章整体呈总分总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分论段本身也呈总分总结构;议论文本论部分的每一个层次(分论段)既能言之有物,又能层层递进,确保文章结构清晰,能让人一目了然。
2.传情达意上明确集中。要坚持一个中心论点原则,即标题、中心论点、首尾段、分论段、总结句都围绕一个主题;议论文主体部分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论证层次,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这个中心意思最好用明确的分论点表达出来,而且分论点在一个片段中要起具有统帅作用,这个片段中的所有语句都必须为分论点服务。
3.论点和论据严密统一。论点和论据及材料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论点统帅论据材料,论据材料证明论点,两者水乳交融,高度融合。这主要针对分论段“堆砌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对材料必要的分析,属于简单的观点加事例,缺乏必要的逻辑分析”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