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梨木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24-01-17王晓霞张建华
王晓霞 张建华
中图分类号:S436.612.2+9文献标识码:BDOI编码: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4.014
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食性比较专一,主要为害梨树。黄冠梨和库尔勒香梨受害最重,而蜡质层较厚的品种如苹果梨、八里香等受害较轻。
1 梨木虱形态特征
梨木虱成虫:冬型雄虫体长2.8~3.2 mm,雌虫体长3.0~3.1 mm。体褐色,有黑色斑纹,头顶及足色淡,前翅后缘臀区有明显褐斑。夏型雄虫体长2.3~2.6 mm,雌虫体长2.8~2.9 mm。体色由绿至黄变化很大,绿色型仅中胸背板大部分黄色,臀片上有黄褐色带;黄色型除胸背斑纹为黄褐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黄色,翅上无斑纹。
卵:一端稍尖,具有细柄。越冬成虫早春产卵黄色,夏季产卵均为乳白色。
若虫:体扁椭圆形,第1代初孵若虫体淡黄色,复眼红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虫为乳白色,稍大后变成绿色。老熟若虫绿色,翅芽突出在两侧。晚秋末代老熟若虫褐色。
2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1年发生3~5代,以发生4代为多。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成虫主要在梨枝干树皮裂缝内越冬,少数在果园杂草、落叶及土块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黄冠梨花芽膨大期)开始出蛰活动,4月中旬(黄冠梨花芽鳞片露白期)为出蛰盛期,4月下旬出蛰结束,出蛰期长达1个月左右。
成虫出蛰后在1年生新梢上取食为害,交尾产卵。第1代卵初现于4月中旬,盛期在5月中旬,末期在6月上旬。第1代若虫孵化后,为害初萌发的芽,常钻入已裂开的芽内,为害嫩叶及新梢,以后各代若虫多在叶片上(正反面均有)为害,且分泌大量蜜汁粘液污染叶片。当第1代若虫大量出现后,世代相互重叠,栖居场所不一。
各代成虫发生期大致是第1代成虫出现在6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第3代在8月上旬,第4代在9月中旬。第4代成虫多为越冬型,此代发生早的仍可产卵,在10月中旬出现的第5代成虫则全部为越冬型(表1)。
3 环境因子对为害程度的影响
3.1 温度 越冬代成虫出蛰后温度很低时,活动力差,但无显著的假死性。温度较高时,迁徙距离增加,活动力增强,取食嫩梢和叶片能力增强,产卵数增加。
3.2 湿度 梨木虱的发生与湿度关系极大,在干旱年份和干旱季节发生严重,降雨多的年份和季节发生较轻。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雨季前(4-6月)危害比较严重,雨季(7-9月)为害较轻。
3.3 间作物 梨木虱喜欢隐蔽的环境,在遮阴条件下常常附着在叶背为害。因此,间作玉米、小麦等高杆作物的園地为害较重。
3.4 蚜虫 当有蚜虫发生时,梨木虱若虫钻进蚜虫为害的卷叶内,为害程度加重,短期内叶片干枯脱落。
3.5 天敌 梨木虱天敌很多,已知有花蝽、瓢虫、草蛉、蓟马、肉食性螨及寄生蜂。其中以寄生蜂、花蝽及瓢虫抑制作用最大。
4 防治技术
防治梨木虱的关键在于加强早期防治,掌握越冬成虫出蛰盛期,集中消灭越冬成虫及产下的卵,此时梨树尚未长叶,成虫及卵均暴露在枝条上,喷药防治效果显著。甘肃河西走廊地区4月中旬(黄冠梨花芽鳞片露白期)为出蛰盛期,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试验及实践证明,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 000倍对成虫、若虫及卵致死率均在95%以上。越冬成虫出蛰及产卵盛期,连喷2次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即可控制梨木虱为害。另外,梨木虱第1代成虫期(6月上旬)比较整齐,成虫出现前喷洒,防治效果也很好。此外,秋季树干束草,春季烧毁草把,早春刮树皮,清洁果园,都能消灭一部分越冬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