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4-01-17冯曌婧雯
林 梅 冯曌婧雯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以及该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将其列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讲好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此外,我国一直强调要建设数字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以促进中国经济体系的优化与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战略要求,并确定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数字技术介入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保护、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推广,让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多种渠道更加直观地了解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这对弘扬黄河文化意义深远[1]。
一、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传播方面面临的挑战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导致一些传统民间文化面临被人们淡忘的困境。例如,黄河玉门号子本是在黄河沿岸劳作的工人为了把劲儿使到一块而创作出来的,工人在拖船下水、上岸检修、打篷起帆等工序中都需要一起喊号子,有时工人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变换调子、节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现代科技实现了智能机械化作业,一些高危工作不再需要人力操作,像黄河玉门号子这样的文化产物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难免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此外,融媒体背景下,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多媒介为传播载体,拓展了传播途径,但是仍然存在传播内容质量不高、部分创作缺乏创新、同质化较为严重等问题,无法真正体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不利于大众深入了解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独有的文化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文化的输出与弘扬。
(二)专业人员后继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必须要由了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与地方知识的群体完成活态传承[2]。近年来,各地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统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方式,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人才稀缺等问题依然突出。首先是现实因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对于数字化信息的灵敏度较低,难以融入当前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其次是认知差异。很多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了解,传承意愿也不强烈,即便是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前来参与传承培训的年轻人也相对较少。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传统技艺的学习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加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传统手工艺收入相对较少,难以吸引年轻人。最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存在传承人队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团队传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部分传承人没有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机融合,致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发展陷入瓶颈。
(三)行业成熟度低,规模化仍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宣传,人们注意到了文创产品的潜在市场,加之国潮的兴起,使得文创周边产品纷纷涌现。一方面,淘宝、抖音等诸多网络销售平台纷纷开始售卖相关产品,并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一些商家为了跟上这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度,对部分市场欢迎度较高、受众广泛认可的非遗产品进行加工仿制,甚至原样抄袭,虽然数量增多了,但质量与正品相差甚远。该类“产品”如果在市面上流通,必然会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消费者以及相关产业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央视也推出了系列纪录片,如《如果国宝会说话》《非遗里的中国》等,这些纪录片的热播一度使文创产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故宫文创、敦煌文创等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还是出现了阶段性热度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无法准确定位客户需求以及市面上售卖的同类产品在款式、设计等方面趋于雷同,无法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受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要依靠个人或微小型作坊进行文创产品的生产、售卖,传承规模较小,传播效果有限,难以引起广泛关注。
二、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传播
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有效确权,即让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都写上“名字”,从而进行更加可靠且有效的储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3]。首先,相关部门要借助VR、AR、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处理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进一步实现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时空延续。其次,还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新媒体艺术设计、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转变,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型发展关系,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链条的数据体系,从而提升黄河流域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水平。例如,在皮影戏及其文化的宣传推广上,应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理念,运用XR场景、CG特效、超比例等技术手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化呈现。
(二)数字技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字化时代,网络与年轻人的联系更为密切,将数字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能够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面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字化能力较低、无法较好地掌握新媒体技术等问题,首先要加强引导和培训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当下的数字语境;其次,要鼓励民间手工艺人在社交平台开设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方式进行讲解授课,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新媒体平台进入大众视野,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播。此外,还可以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策划创建关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平台,如网站、APP、小程序等。在这方面敦煌研究院做出了较好示范,它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联合推出首个拥有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欣赏体验的微信、QQ小程序,将敦煌石窟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呈现和深入解读,通过数字媒介有效传播传统文化,使二者紧密结合,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数字化发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态呈现
时代快速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物愈发新颖,要想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就必须推陈出新,打造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样态。首先,相关部门要借助数字化交互方式打破传统的文化宣传模式,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从而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例如,可以打造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厅,运用数字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息投影等技术结合,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生动立体地为人们呈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历史故事、劳动场景、制作过程等,使受众不受时空限制地探寻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浸式感受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从而自发地保护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黄河流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数字技术介入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提升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促进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促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实现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