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角
2024-01-17傅兰惠郭丽丽
傅兰惠 郭丽丽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各种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阐明了构建人类能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解决生态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让自然界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理论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引。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先在性与人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这对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不仅要求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先在性,也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的生态危机问题,在此背景下,人们应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正确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不足。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坚决反对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地发展,这对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正确处理好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既要保证当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又要确保不会对子孙后代造成危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承认国家间差异的前提下强调了人类的整体性,但是,也面对着解决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引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既能使当代人享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又能使子孙后代享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和发展空间。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生态维度上面临的挑战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我国大力推进绿色的发展、生活方式,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是从生态维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生态文化认知程度、生态理念传播手段、生态保障机制和生态法律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部分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经济、就业和教育等事情上,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一味索取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导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威胁。
(二)生态理念传播方式较为单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地球生态共同体,需要人们深化思想认同和行动认同。然而,以往生态理念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托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也存在传播范围有限、缺乏深度等问题,导致部分公众对生态文化内容不感兴趣,对生态文化理念认识不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生态理念的持续性传播受阻。
(三)生态保障机制执行效率不够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保护环境与人们的健康,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生态保障机制的执行上。然而,近年来部分地方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存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现象,生态保障机制执行效率不够高。这种思想和行为不仅阻碍了生态保障机制的创新,也让生态保障工作出现了返工率高等现象,难以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生态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生态法律制度需要不断完善。以往按照环境要素单独立法的模式导致监管系统出现了一定的“交叉重叠”,即一些生态法律法规的作用范围出现了重复。比如,“环境保护法与水、大气、固体废物等单项法在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方面存在重复”,“大气、固体废物等单项法之间在监督管理体制”上也存在重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如果生态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容易使责任主体互相推卸职责,导致环境问题积压。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促进自然生态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实现全球生态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角,从生态思想内容、生态文化主体合力、生态理念传播方式、生态保障机制与法律制度四个方面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一)不断丰富生态思想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历了从酝酿、提出到不断充实、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理念是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的产物,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观念的文化逻辑,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工作经验的实践体现。
第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我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远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的社会共同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世界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必须实现动态平衡;从自然角度来看,人类不能违反自然法则,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秉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看作互为关联的一个整体。
第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们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慧根。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知足知止”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原则,彰显生态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天人协调”思想,我们可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融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强调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包含的天下大同观,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
第三,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从毛泽东主席确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原则,强调共建和谐美丽世界,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我们要积极融合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充分尊重各国文化传统,致力于构建一个互敬互爱的美丽世界。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正确指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外交思想,逐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思想内容。
(二)积极形成生态文化主体合力
生态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其核心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生态文化基本原则的落实和践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化主体合力。
第一,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指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生态环保事业资金投入力度,逐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建立稳定增长的资金机制,完善责任落实和追究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重点建设一批质量可靠、信誉度高、能够产生强大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工程,发挥生态工程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社会团体要积极组织各种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公益组织要主动承担生态文化教育责任,大力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
第三,公众要广泛参与生态文化活动。当今世界,各国家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公众也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比如,公众要积极参与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有意识地扩充自身生态文化知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并且要善于思考,积极在生态文化建设与解决生态问题相关主题活动中提出建议。
总而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个体任务,而是要求全人类共同参与的行动。在生态领域我们要善待自然、尊崇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形成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主体合力。
(三)全力创新生态理念传播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余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传播策略促进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认知,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往的传播手段已很难有效满足时代和公众需求,因此,探索新颖、多元的传播途径,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充分运用数字化展示技术。一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广泛收集环境治理方面的社情民意,精准分析、定位治理目标和范围,帮助治理者高效地作出决策,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另一方面,在环境应急管理领域,治理者可以运用数据挖掘算法、数据预测和可视性分析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排序、清理、集成和关联分析,从而及时预测环境事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有效提升治理能力[4]。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数字化展示技术,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通过数字化赋能贡献中国智慧,在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包含的生态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
第二,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资源库建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集成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算法”为主线,覆盖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及有关主题文献的数据库。当前,我们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资源库建设,探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策略,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发挥新媒体在生态文化实践中的互动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主张公平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建设。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根据公众知识水平有的放矢地推送相关信息,形成全民对绿色生态体系的共同关注,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众心里生根发芽;公众也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参与生态环境事件讨论,并及时提出建议。
总而言之,我们要全力创新生态理念传播方式,通过新途径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理念传播到世界,从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影响力、精神感召力和价值塑造力。
(四)逐步完善生态保障机制与法律制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不仅是安全与繁荣问题,还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因此,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逐步完善生态保障机制,依靠法律制度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一,逐步完善生态保障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强调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的同时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断完善相关的生态保障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更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政绩考核机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建立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控机制,及时追踪、监测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搭建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并适时公开评估结果,构建科学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5]。
第二,逐步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互利互惠的共同利益观,强调不仅要考虑我国自身的发展,也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6]。因此,相关部门要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工作水平,让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涵盖全社会,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进而促使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而言之,生态保障机制与生态法律制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帮手。一方面,每个人的健康问题依托生态保障机制来维护;另一方面,各个国家的发展问题依托生态法律制度来规范。
四、结 语
从生态维度来看,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之处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因素,从理论渊源、不同主体、传播途径、个人健康与国家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够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