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翻译人才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4-01-16李红玉赵美娟
李红玉,赵美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200083)
当今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而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于提升国家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必不可少。
站在国家全球治理和国际传播能力这一政治高度去理解和定位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我们不应仅仅关注人才的技能与知识构成,而应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26。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3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外语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关注了外语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问题,研究多集中于本科层面,重点多放在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上[3-8],对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问题关注不够,对研究生层面翻译人才培养的整体育人机制研究更显不足,相关探讨较少[9-12]。
研究生层面的卓越翻译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也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当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育人的薄弱之处,如专业翻译人才育人目标模糊、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各环节相对分离,培养中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培养与思政育人结合不够紧密,培养单位各部门工作职责相对独立,思政育人对学生成才引领成效不显著等。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围绕育人目标各环节之间的链接、贯通不足。本文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以下简称上外高翻学院)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构建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翻译人才为指向的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
上外高翻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翻译学硕、博士研究生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单位,2003年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点,2007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2010年被选为全国两所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其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试点院校,也是全国最早开展课程思政的高校之一。
1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的指向:总体目标与基本内涵
翻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总体育人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翻译人才,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以及为谁培养翻译人才。在清晰的目标之下“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在紧抓翻译专业教学的同时,坚持教育的“四为方针”,形成融盐于水、各方贯通的育人体系,全面落实习近平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的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即“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13]。
卓越翻译人才的总体育人目标可根据各校、各培养单位的办学宗旨与特色进行设置。例如,上外高翻学院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的办学使命,将学院翻译人才培养的总体育人目标调整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翻译人才”。其中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德”“才”并重,着眼于“才”,着重于“德”。笼统而言,这要求学生在成为专业领域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具备政治的素养、政治的定力,具备政治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具备社会道德素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14]29。落实到卓越翻译人才培养中,则一方面要根据专业和培养方向的不同,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坚实的翻译能力以及“联通国际的话语能力”[14]29。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引领功能,使研究生爱党爱国,树立远大志向,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改变以往过于偏重专业技能的不足,将德才兼备的卓越翻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纳入其中,对研究生层面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即从片面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达到市场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实践要求,单一维度地关注学生如何成长为某方面业务上的“高手”,转为重视学生作为翻译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卓越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使学生从能胜任口笔译工作的“工具人”,转变为不仅具备一流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还具有更强创新能力、“具有全球话语能力、能参与全球治理、堪当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高级人才”[14]30。
再次,在育人目标中以“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抓手,推动学生专业翻译能力与翻译专业素养的提升,落实对学生“德”的塑造,引导学生由内及外地主动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体包括:第一“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只有熟知中国的传统与文化,才能讲清楚中国的历史与特色”[15]26;第二是“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要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6]4;第三“从中国看世界,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第四“从世界看中国,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15]26。从专业角度而言,“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是学生成为高端翻译人才的必备要求。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通,是译者基于自身判断对语言及语言背后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因素的阐释与再现,而对翻译内涵的深层把握则更需要立足中国立场对语言、文化、社会层面的翻译问题进行发现与解答。因此,助力国家全球治理与国家话语能力建构的翻译实践内在地要求其实践者“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否则就只能流于浅层的语言转换。从立德树人角度而言,“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使学生扎根本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完成对自我、社会、国家、世界的了解、定位与认同,形成对“德”的全面认知与追求。
2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五个协同贯通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于贯通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实践、党建、管理与文化建设,并根据不同育人途径的特点,构建五个贯通的不同思政育人重点。其中,思政与课程贯通重在构建专业认知,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思政与实践贯通重在敬业乐群,实践创新,完善责任担当;思政与党建贯通重在筑牢理想信念,树立党员模范带头风尚,搭建党建育人平台;思政与管理服务贯通重在规范引领,形成良好学风,促进自主发展;思政与文化建设贯通重在凝心聚力,锤炼品德修养,坚定“四个自信”。
图1 贯通式思政育人的五个协同贯通
2.1 思政与专业教学贯通
将思政与专业教学贯通,除办好思政课外,培养单位需引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路径。
首先,在专业方向设置上进行引领。上外高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国际治理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号召,在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下新开设“国家话语多语种外译”培养方向,培养政治思想过硬、职业素养高超,能理解、吃透中国政府治理理念和内涵,掌握高端翻译技巧和工具,胜任政治文本外译任务的高端外事翻译人才。通过“时政外宣翻译”等课程教学及专业实习,毕业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向国际社会准确、系统地传递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及时有效地回应外界疑虑。
其次,翻译各专业方向通过教学研讨、课程思政项目申报、“三进”教材编写、教学语料库建设等多个维度,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思政创新,努力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一方面,口笔译教师从内容材料的选择入手,将时政、思政内容与口笔译技巧的教学与训练结合,如将领导人发言、政府工作报告等作为教学语料,将环保、抗疫、改革开放、扶贫等主题嵌入课程内容,围绕主题引导学生查找中英文资料与平行文本建立术语库。开展中外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多语演讲等活动,训练学生口笔译专业技能,构建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道德感,增进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教师积极编写“三进”教材,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教材作为课程思政的依托,开展教学实践。另一方面,理论课程教师从建构专业认同、提升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为重点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在“中西翻译简史”课程中,教师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重大翻译事件、翻译家及翻译作品进行讲授,并组织学生研讨、实地参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中翻译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建立其职业自尊及自信,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培养其对翻译史的分析能力,并使学生从翻译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中西文化,在全球比较中了解“四史”,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该课程还鼓励学生走出讲堂,参观上海与翻译史相关的红色场馆,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会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草婴书房、夏衍故居、徐光启纪念馆等等,使学生在现场感受翻译史,感受翻译的力量与作用。
2.2 思政与实习实践贯通
思政与实习实践贯通,推动学生“知行合一”,以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带动育人大课堂。
第一,将思政与专业实习结合,在专业实习的选拔、学生培训、实习基地和实践团队的建设、实习评价等方面,贯穿思政元素。专业实习是学生真实接触与了解语言服务业,将课堂所学与业界实际结合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成长为满足业界所需、真正服务社会与国家需求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同时,专业实习也是语言服务业界与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单位互相沟通的窗口,对于学院人才培养的调整与学生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习在育人中的作用。例如,上外高翻学院不仅搭建起横跨政、产、经、学、研不同领域的,涵盖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层次的实习平台,而且在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强调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与操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将课堂所学进行运用和创新。
具体而言,上外高翻学院每年邀请大量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座,介绍业界学界最新动态;坚持进行实习前培训和朋辈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规范教育。在实习基地和实践团队的建设上,注重国际组织特色实践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联合国实践基地建设,除派出学生赴联合国总部、各办事处、国际粮农组织等进行实地实习外,还成立联合国全球传播部-上外高翻团队,进行远程联合国专业实习,负责联合国日常网页的中文翻译、纪事翻译、联合国系列视频文本翻译等。该翻译团队成立9年,由学院笔译专业党员教师担任校审,笔译专业硕士骨干学生领衔,负责团队管理、翻译项目运作、翻译风格指南和术语库等团队资产的维护工作。2020年,该项目的翻译总量约为115万字;2021年,该项目的翻译总量约91万字。团队获得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新闻媒体司姜华司长的高度赞扬,并收到联合国的感谢信。此外,上外高翻学院还建设了全球城市论坛听译团队、涉外防疫翻译团队、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翻译团队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实习团队,以职业化的方式运作,坚持职业标准,保质量、严把关、守时效。在团队的建设和运作中,学生切身感受到翻译的重要性和作为专业译者的责任,在处理项目中各种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第二,将思政与社会实践结合,以翻译和语言服务为核心,培育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项目。多个学生实践项目,如“国际都市‘人才红利’实现路径探究:聚焦‘多语种+’人才”项目、“异语同声,译声传疫——多语种讲述中国防控新冠疫情故事”项目、“外语人才助力全球抗疫实践——以上外高翻DGC团队翻译联合国文件为例”等等,获得市级立项或校级奖项。学生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更广泛地了解社会,扎根中国大地,升华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2.3 思政与师生党建工作贯通
在思政与党建贯通方面,坚持党建引领,重在筑牢理想信念,树立党员模范带头风尚,搭建党建育人平台。
首先,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战略意义”。上外高翻学院将教工党支部建设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结合,努力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努力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使广大教师党员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表率”[17]。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与专题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等,教工支部加强政治建设、理论建设与组织建设,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得到提升。这不仅使党员教师深刻理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还帮助他们部分解决了在课程思政和实习实践思政中将哪些思政元素融入其中的难题。另外,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党组织活动也打破了系所与岗位职责的划分,成为党内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行政教辅人员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互相学习借鉴、互相沟通探讨的有效平台。教工支部还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辐射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学院全体教工为卓越翻译人才的培养群策群力。
在学生支部建设中,积极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党校学习培训以及党员的政治学习,筑牢理想信念。打造精品党课,党委书记、院长、教工支部书记、党员教师等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讲党课,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专业内容、学习生活结合,使党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专业热度与人文温度,使党的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此外,还拓宽党建育人平台,深化与北外滩街道党工委、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结对合作,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共治,在实践中担使命、守初心。
2.4 思政与管理服务贯通
思政与管理服务贯通,重在规范引领,形成良好学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管理上,一方面健全教学、教材监控体系,严把培养关。除在研究生院层面开展学生网上评教,职称评审听课,校领导及督导组调研、走访听课外,上外高翻学院还建立了院长、书记和系主任听课、教学专项检查等制度,建立了教材审批制度,确保一流教学质量,把牢教材的政治观、理念观和科学观。另一方面,严把考核关和学位关。学院在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了入学考、升级考和毕业考的完整专业考试体系,对学生的培养潜质、学习阶段性成果和专业能力进行全面测评;毕业考试中引入国际合作机制和学界业界合作的机制,把考试同职业岗位的执业要求结合起来。以国际翻译标准设立的专业方向以国际考试为最终专业水平确认,比如会议口译方向以联合国和欧盟口译司以及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人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进行,其他的方向都以国际或国内专业翻译资格标准和考试办法进行。通过入学考、升级考和毕业考三大考试,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确保了能够为国家培养能有效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级翻译人才。在研究生中期考核中,严格按照思想品德、科研及专业能力两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加大校内盲审与校外盲审的力度,加强导师责任制,加强论文答辩的管理,严格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将“德”落实到考核和学位申请中。此外,在研究生奖学金、学生奖励等的评选上,建立以育人为导向的评奖评优机制,“育智”与“育心”相统一,发挥制度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服务上,对接学生需求,让思政教育有温度。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面临特殊形势,这就要求培养单位探索“云育人”新模式、新路径,让思政教育时时在线、有效开展。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业、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采取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导师、行政人员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与教授谈心、与导师面对面、一对一辅导、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关心、温暖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伟大目标,追求更卓越的自我。例如,疫情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战疫”系列主题班会,通过寻找身边“战疫”榜样,使他们感受中国人民信仰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坚守的力量,等等。
2.5 思政与文化建设贯通
思政与文化建设贯通,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重在凝心聚力,锤炼品德修养,坚定“四个自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效利用线下和线上平台,将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融入其中,建设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艺术文化、志愿文化、竞赛文化、科研文化氛围。通过系列线上党团活动,如读书、观影活动等,引导学生重温经典,陶冶情操。线下除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外,还应积极开展学生志愿活动,丰富志愿服务内涵。例如,上外高翻学院搭建了多个志愿服务平台,引领和团结广大青年学子,践行志愿奉献精神。例如,针对虹口区广中路街道贫困家庭孩子的研究生“爱心助学”项目共计开展了38期活动,累计招募135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为近200名社区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爱心助学”志愿服务团队相关先进事迹曾被《文汇报》、《青年报》、《上海商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相继报道,2019年荣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提名奖。学院还每年组织大量研究生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志愿服务;疫情期间引领学生助力全球防疫实践,建设了防疫涉外志愿者储备库;还组建学生志愿者148人团队,完成“联合国关于2019冠状病毒病专题问题”等抗疫文件、资料的翻译;完成“上外抗疫童书翻译志愿项目”11个语种11本童书的翻译;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加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良好风貌。
培养单位还可积极举办各类竞赛与研究生论坛,构建尊重科学、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学院文化风尚。例如,上外高翻学院为助力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自2019年连续4届举办多语种接力同传赛,比赛形式涵盖联合国全部6种官方语言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语言,共9个语对。联合国、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对这一比赛模式高度赞赏,称其为“上外模式”。2022年第四届多语种接力同传赛吸引了国内外55所高校570名选手参加。学院各年级学生不仅积极报名参加该项比赛,以赛促学,而且还投身到大赛的组织服务各环节之中,深度参与比赛全过程,形成了上下一心、锐意进取的学院文化。
3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的实施基础:凝聚育人合力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在建构和实施中需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厘清各培养环节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各环节、各部门相对分离的格局,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在党员教工与非党员教工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党建引领功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政与专业教学、思政与实习实践、思政与党建工作、思政与管理服务、思政与文化建设五方面贯通,实现教学、教育、管理各环节同心同向同行。
立德树人,教师是根本。在打造具有育人合力的教职工队伍方面,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抓手,通过党委定期部署,不断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和宣传,完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与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引导全体教职工,包括在学院任教的外国专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推动教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争做“四有”好教师。加强教工党支部的政治建设、理论建设与组织建设,提升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党建赋能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职工的模范带头作用,紧密团结群众,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教学管理中形成育人合力。
4 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8]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效果突出,学生在思政赋能下专业学习更有动力,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入党志愿强烈,递交入党申请书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热情高涨,他们敢于走出舒适圈,用专业与勤奋告白祖国。上外高翻学院构建的五方面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创造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纵向联结”和“横向联结”,形成了合力、协同、共联、多维的思政新格局。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国家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从整体上推进大思政设计,才能实现“三圈三全”育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