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 后中医证候特征

2024-01-16白雪松黄晶晶黄彬李业莹沈傲梁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证素稳定型血瘀

白雪松,黄晶晶,黄彬,李业莹,沈傲,梁田

作者单位:1.230000安徽省合肥市,安徽中医药大学 2.221003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 3.350122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4.350122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中国有1 139万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从2018年开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位居疾病死因首位[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机械性阻塞或狭窄,改善心肌供血,已成为恢复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重要方法[2],但部分患者PCI后仍存在胸痛、乏力、抑郁、焦虑等症状。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行PCI的患者持续性胸痛发生率或复发率高达20%~40%[3],这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患者PCI后中医证候研究日趋深入,并发现在中医证候衍变规律及性别、年龄分布方面存在差异[4-5]。本研究采用聚类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中医证候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8—9月在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2]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40~80岁;(2)行PCI成功(残余狭窄<20%,TIMI血流分级为Ⅲ级,术中无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死亡等情况[6])者。排除标准:(1)血压<90 mmHg(1 mmHg=0.133 kPa)或合并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夹层、新发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者;(2)罹患可引起胸痛的其他类型心脏病、胃食管反流、重度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减退/亢进者;(3)血糖严重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9.5%)者;(4)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221 μmol/L(男性),>177 μmol/L(女性)〕、肝功能异常(ALT、AST高于参考范围上限4倍)、其他系统急性疾病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20伦审临字第(5)号〕,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提取

自制资料提取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和中医证候因子(包括46类中医症状和29类舌脉体征),其中中医证候因子的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医诊断学》[8]、《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9]、《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0],并结合专家意见。

1.3 质量控制

对资料提取人员进行培训,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录入资料并交叉核对。然后随机抽查30%的资料数据,以确保资料数据差错率<1%。

1.4 统计学方法

将Excel表格中的数据导入SAS®Studio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然后对中医证候因子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变量分析;最后,由4名中医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根据相关指南[9-12]从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筛选合适的聚类簇目,总结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及具体中医证候。其中中医证候判别原则如下:(1)证候识别优先原则;(2)证候定位因素与证候定性因素相结合原则;(3)舌脉体征单列原则;(4)中医症状、舌脉体征名称符合《中医诊断学》的要求[8]。R2越接近1表示该变量与所属组别的相关性越大,该变量被划分到所属组别更合理[11]。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中男32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07∶1;年龄52~80岁,平均(66.0±14.0)岁;有吸烟史22例(35.5%),饮酒史12例(19.4%)。

2.2 中医证候因子

2.2.1 中医症状

剔除出现频率<5%的中医症状,62例患者中出现频率≥60%的中医症状分别是记忆力下降、夜尿频数、口渴喜欢喝水、平素喜欢进食温热食物、大便气味明显、精神亢奋或急躁易怒、常易叹气、易出汗、口干眼干、身体疼痛、神疲乏力或喜静懒动、头晕或头痛,见表1。

表1 中医症状频率统计结果Table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CM symptom frequency

2.2.2 舌脉体征

剔除出现频率<5%的舌脉体征,62例患者中舌色为淡紫舌最多(占22.6%),其次为青紫舌(占16.1%);舌形为裂纹舌最多(占74.2%);苔色为苔白最多(占87.1%);苔质为苔薄最多(占61.3%),其次为苔厚(占29.0%);舌下络脉为珠状结节最多(占67.7%),其次为青紫(占38.7%);脉象为脉沉弦最多(占25.8%),其次为脉细涩(占22.6%),见表2。

表2 舌脉体征频率统计结果Table 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frequency of tongue pulse signs

2.3 聚类变量分析结果

根据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医症状和舌脉体征可聚为24类,共归纳出15类证素,其中病性证素9个、病位证素6个,见表3~4。剔除表4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聚类变量,发现中医证候聚为5类时,各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1,提示聚类结果较好[12]。5类中医证候分别为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瘀热互结证,见表5。

表3 聚类变量分析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clustering variable analysis

表4 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分布情况Table 4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nature syndrome elements and disease location syndrome elements

表5 中医证候及其诊断指标Table 5 TCM syndromes and their diagnostic indicators

3 讨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指出疏导调理的方法可达到阴阳平和、气机调畅的状态,提示PCI可通过疏导的原理达到解除血管机械性狭窄的目的。《诸病源候论》言:“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邪气所乘故也。”《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提示PCI作为介入治疗方式,可使心络受损,形成“气虚留瘀”“瘀毒生变”等多种病理状态[13],故PCI后中医证候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聚类分析是借助统计学方法,根据相似性大小将不清楚分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体现了“物以类聚”的思想,且其具有使用简单、分类效果较好等优势。聚类变量分析是聚类分类的一种,又称R型聚类,其是通过降维方式将相似的变量聚到一起,再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以达到探索性的研究目的[14]。

本研究采用聚类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中医证候特征,结果显示,将46类中医症状和29类舌脉体征聚为5类中医证候,分别是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病性属本虚标实,实证以气滞、实热、血瘀、痰浊、水湿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为主,病位涉及心、肝胆、脾、肾、肺、胃等脏腑。分析原因为:PCI在破瘀通络过程中,机体气血津液输布功能受到影响,产生或加重气虚、阴虚、阳虚等本虚之证,使脏腑功能受损,如PCI后产生的X线损伤等病理因素属热邪,耗伤阳气,导致血液凝滞[15],PCI后患者情志发生变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化火,产生血瘀、痰浊、水湿等病理产物,形成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证。提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分清标本虚实、虚则补之,以温阳、滋阴、益气养阴等法;实则泻之,以理气、活血、化痰、清热等法,进而达到“络以通为用”的目的。但在聚类变量分析时同一个聚类变量只能被聚到一个类别,故聚类变量分析存在主观性、多结果性和单分配性等缺点,导致最终结果出现偏倚[16],故需要在样本量选择、中医证候信息收集细节、聚类变量分析不足等方面加以改善的基础上进行长期、重复性研究,以证实本研究结论。

4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属本虚标实,实证以气滞、实热、血瘀、痰浊、水湿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为主,病位涉及心、肝胆、脾、肾、肺、胃等脏腑,中医证候可分为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瘀热互结证,这可为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参照和借鉴。

作者贡献:白雪松负责试验构思、设计及实施,采集、分析试验数据,撰写论文;黄晶晶负责试验构思、设计,分析、解释试验数据;黄彬负责试验构思、设计及实施;李业莹、沈傲负责试验实施,采集、分析试验数据;梁田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审阅文章、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证素稳定型血瘀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血瘀体质知多少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