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62 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2024-01-16张妮熊若欣夏海燕穆佳男

数字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效应文献

张妮 熊若欣 夏海燕 穆佳男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问题的提出

STEM 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STEM 教学自1986 年被首次提出以来,便迅速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者对STEM 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和创新,然而,仍需系统梳理和总结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元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种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它可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更准确、客观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STEM教学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合成,以系统分析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而为实施STEM 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基础

(一)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者围绕STEM 教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大致形成3 种结论:(1)STEM 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效果。张屹等人[1]通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STEM教学,发现STEM 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接受STEM教学的学生学习效果只有较小程度的提升,没有达到显著影响。有研究者以制作电子音乐铅笔对为学习内容,选取22 名大学生进行单组前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TEM 教学前后学生的职业兴趣没有显著差异[2]。(3)STEM 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存在负效应。玛格丽塔·奥尔蒂斯·罗哈斯(Margarita Ortiz Rojas)等人[3]在大学计算机编程课堂中使用STEM 教学,研究表明STEM 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后,在学习、发展和表现方面取得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知识与理解力、实际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已有研究使用元分析将学习效果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认知层面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成绩、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造力的作用效果;非认知层面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本研究进一步将学习效果划分为认知、能力、情感3 个方面。

(二)STEM 教学的元分析

部分研究者使用元分析技术来分析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STEM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只聚焦于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或仅仅分析在STEM 教学中使用某一种技术或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尚未从整体上全面地验证STEM 教学的效果。此外,部分研究对调节变量的考虑不充分,没有对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仍不够全面,研究过程缺乏稳健性,从而使得研究的可重复性差,且其他研究者难以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因此,设计更为严谨规范的元分析研究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对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丰富和充实STEM 教学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STEM教学相关的多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获取其效应量,进而对其学习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基本流程包括文献检索与筛选、文献编码、计算效应量、发表偏倚分析和异质性检验5 个步骤。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严格遵循用于评价元分析质量的“元分析审查表”,将研究过程划分为文献检索、样本筛选、文献编码与质量评估、数据分析4 个步骤。

1.文献检索

本研究采用数据库检索与引文回溯法相结合的策略进行文献检索。两名研究助理以“STEM 教学”和“学习效果”为关键词,对百度学术、知网和万方等国内数据库进行检索;以“STEM、STEM Education(STEM教育)、STEM Teaching(STEM 教学)、STEM Learning(STEM 学习)、Learning Effect(学习效果)、Study Outcomes(研究结果)、Learning Result(学习成果)、Study Performance(学习表现)”为关键词,对Google Scholar、Springer 和Web of Science 等国外数据库进行大范围组合搜索。之后,采用引文回溯法对已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补充,并将全部文献导入EndNote和Excel 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完成初步筛选。

2.样本筛选

为避免个人主观意愿,研究助理严格遵循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和内容等需要进行样本筛选。最终确定本研究样本筛选标准如下:(1)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2022 年,所使用的语言为英文或中文,文献类型为期刊和硕博论文;(2)研究主题是STEM 教学对学生影响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3)实验控制条件为无论是否使用盲法,前测差异ES<0.5;(4)实验自变量为进行或不进行STEM 教学,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量相近;(5)研究数据完整,以便计算出实验效应量。

依据上述标准,两名研究助理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其中,两人一致的文章有37 篇,不一致的有10 篇,Cohen Kappa 一致系数为0.75,说明文献检索与初步筛选的内在信度很高。最终经过协商后,共得到42 篇文献作为元分析的样本。本研究使用PRISMA 流程对文献进行收集和筛选,如图1 所示(见下页)。

图1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3.文献编码与质量评估

完成样本筛选后,需对文献进行特征编码,以便数据分析。结合研究目标、已有研究和相关标准,本研究的文献编码标准如表1 所示(见下页)。

表1 文献编码标准

对全部42 篇文献进行编码,总共得到62 项研究结果。两名研究助理分别对文献进行编码,其中,两人编码一致的有58 项,不一致的有4 项,Cohen Kappa一致系数为0.93,说明编码的内在信度较高。经过协商,确定最终文献编码结果。

为确保纳入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品质和研究价值,用方法学质量评价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文献质量整体中等。具体而言,(1)因纳入文献大多是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故不存在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分配隐藏,结果为低风险;(2)大部分研究没有报告盲法情况,结果为高风险;(3)全部研究均不存在数据缺失,结果为低风险。

4.数据分析工具和指标

本研究选择StataSE 15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选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简称SMD)作为效应量来评估STEM 教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采用Cohen 法进行计算,其值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均数差值除以合并标准差的商;然后,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加权;最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 简称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简称REM)及敏感性分析来分析纳入研究间异质性。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发表偏倚检测

本研究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测,以确保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图2 所示(见下页),62 个效应量绝大多数均匀分布在漏斗图的中上部分,初步证明发表偏倚现象不明显。然后,进行Egger’s 检验得到截距a对应的p=0.182>0.05,95%CI=[-4.53,1.11],进一步说明不存在发表偏倚。

图2 发表偏倚检测漏斗图

(二)异质性检验

由于各个研究在样本特征、研究环境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元分析结果存在异质性。因此,需根据纳入研究间异质性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效应模型。通常采用联合定性测量的Q 检验法和定量检测的I2,当同时满足p>0.1 且I2≤4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检验结果见表2。其中,p=0.000 且I2=79.6%,说明各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应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效应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表2 异质性检验结果

(三)敏感性分析

为了确保元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需要通过敏感性分析进行结果验证。首先,在分别剔除每项研究之后,发现效应量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森林图的方向未发生改变,初步证明元分析结果较稳健。然后,采用Rosentha法计算失安全系数,最后计算结果为596。当失安全系数与纳入文献相比很大时,说明结果较为稳健。以N/(5k+10)指标进行定量判断,最后计算结果为2.7 >1,进一步说明元分析结果稳健,结论可被推翻的可能性小。

(四)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1.STEM 教学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

从随机效应模型上来看,62 项研究结果的效应量为0.626,95%置信区间为[0.525,0.727],且效应量显著性检验Z=12.17(p<0.01)。这一结果证明,与传统教学相比,STEM 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

2.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差异

本研究将学习效果划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3 个维度,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见下页)。(1)认知维度方面,STEM 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正向中等偏大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能力维度方面,组间效应量Chi2=18.31,p=0.61 >0.05,说明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能力维度方面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STEM 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正向中等偏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正向中等偏大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显著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正向较高水平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情感维度方面,组间效应量Chi2=10.15,p=0.91 >0.05,说明STEM 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情感维度方面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STEM 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有正向中等偏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正向较高水平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正向中等偏大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STEM 教学中,更加强调跨学科整合、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这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一定程度的认知负荷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而过高的认知负荷会增大学生的精神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STEM教学时,应理性全面地认识学生在STEM 学习中的认知障碍,并通过控制认知负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表3 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表现

(五)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在不同调节变量上的影响

1.STEM 教学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学习者的认知和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因此,研究对象所处学段不同可能会对STEM 教学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如表4 所示(见下页),组间效应量Chi2=46.38,p=0.23 >0.05,说明STEM 教学对各个学段学生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各学段的效应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的效应量均大于0.2。从不同学段来看,STEM 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且随着学段的增加影响效果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小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对简单,其学习动机多属于兴趣型,STEM 教学由于其多样性的课堂活动形式,更加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STEM 教学对大学生影响程度较低,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并且学习目的明确和自学能力较强,所以不容易产生较大的学习改变[4]。

表4 STEM 教学在不同调节变量上的影响差异

2.STEM 教学对不同学科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将科目划分为科学、数学、计算机编程等12 门,以探究STEM 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科目上的差异。从表4 可知,组间效应量Chi2=40.34,p=0.47 >0.05,有显著差异。各学科效应量均大于0.2,虽然对计算机编程、物理和3D 打印与创意设计科目具有中等偏小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其效应量显著性检验p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从不同学科来看,将STEM 教学应用在理科学科中,可以使得抽象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更易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理科学习的兴趣[5]。

3.STEM 教学对不同班级规模学习效果的影响

作为影响教学环境的关键因素,班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由表4 可知,组间效应量Chi2=50.80,p=0.15 >0.05,说明在STEM 教学中,班级规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班级规模中应用STEM 教学,对学习效果都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从不同班级规模来看,对中规模班级的影响效果最好,这是因为中规模班级的人数适中,比较适合进行协作学习与同伴学习。依据同伴效应原理,同伴之间能共享学习相关信息,相互提供知识和技能性指导,对具体问题解答的正误做出判断和纠正[6]。小规模班级由于人数较少,难以开展合作学习;而在大规模班级环境下,教学资源被稀释,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减少[7]。

4.STEM 教学对不同实验周期学习效果的影响

为探究STEM 教学在不同实验周期上学习效果的差异,本研究划分了3 个时间段:0 ~3 个月、4 ~6个月和6 个月以上。从表4 可知,组间效应量Chi2=45.12,p=0.31 >0.05,说明在STEM 教学中,不同实验周期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各实验周期的效应量从小到大依次为:0 ~3 个月<4 ~6 个月<6 个月以上,各学段的效应量都大于0.2,效应量显著性检验p均小于0.05,说明STEM 教学在这3 种实验周期下都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从不同实验周期来看,STEM教学的效应量大小与教学周期正相关。因此,研究者在进行STEM 教学实验时,可以适当延迟实验干预时间,以充分发挥STEM 教学的优势。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STEM 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多元化评价更符合STEM 教学的特征。

5.STEM 教学对不同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的影响

为探究STEM 教学对不同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影响的差异,本研究将教学方法划分为问题式、项目式、探究式等7 类。从表4 可知,组间效应量Chi2=37.75,p=0.65 >0.05,说明在STEM 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除了混合式,其他教学方法的效应量均大于0.2,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显著性检验p=0.224 >0.05,未达到显著水平:探究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效果最好,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更符合STEM 教学的核心特征,可加强学生在STEM 学习和集成应用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能动性[8]。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学法的效应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是因为本研究纳入采用此方法的文献较少,同时也反映出此方法运用的学科领域比较单一。

6.STEM 教学对不同教学场所学习效果的影响

为确定STEM 教学在教学场所上的差异性,本研究将教学场所划分为普通教室和实验室。从表4 可见,其组间效应量Chi2=39.21,p=0.58 >0.05,说明在STEM 教学中,不同教学场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较为稳健,没有显著差异。无论是在普通教室还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STEM 教学,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从不同教学场所来看,实验室环境下的效应量高于普通教室环境下的效应量。教学场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场域,作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联结纽带,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的活动资源和技术进行协调和系统安排,切忌把熟悉和使用实验室环境中的设备和技术作为教学目的[9]。

五、研究讨论

(一)稳健性及作用机制

在技术方面,本次元分析按照严格的检验流程,先后进行了发表偏倚检测、异质性检验及敏感性分析,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讨论,确保了本次元分析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本研究为保障纳入元分析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品质与研究价值,制定了严格的文献纳入标准,对以往STEM 教学(准)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无偏筛选,并对其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上做法可方便其他研究者后期在研究对象、研究标准一致的情况下,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可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

(二)边际贡献

STEM 教学实践存在着大量不可控因素,即使是在研究中对相关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同类研究的结果也可能会存在分歧。部分已有研究采用传统文献综述对STEM 教学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其所得到的结论更多依赖于主观经验,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重复性,难以令人信服。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更加规范的文献筛选标准与质量评估,保证纳入元分析文献的学术价值,从而提高了效应量估计的准确性。以往研究多数只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进行分析,且只从某一方面考察STEM 教学对学生效果的影响,难以从整体上对学习效果进行考察,而本研究涵盖了STEM 教学主题的国内外(准)实验研究,将学生学习效果划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3 个方面,基于变量关系和文献综述对调节变量进行更全面的选取,接着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与亚组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稳健可信。

综上,本研究可为教育文献综述提供方法借鉴,同时为研究者和STEM 教师提供了大量可用于分析的数据,将有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加深对STEM 教学内涵与规律的认知,为开展STEM 教学元分析与STEM教学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路径。

(三)不足及展望

虽然本研究具有较突出的边际贡献,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因元分析有严格的遴选标准,使得部分研究设计不合理、研究数据不完整的样本没有纳入分析中,导致本研究纳入分析的研究样本数量稍显不足;(2)因原始文献纳入的信息所限,所以本研究无法判断性别、种族、家庭社会地位、实验地区等调节变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3)本研究未考虑教师在STEM 教学中的态度和能力等因素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后续研究中可考虑以下方向:(1)持续关注STEM 教学(准)实验研究的新结论,严格遵循元分析文献遴选标准,进一步扩大元分析样本数量;(2)根据STEM 教学的特征分析其他调节变量(如性别、种族、家庭社会地位、实验地区等)的影响及变量间的交叉影响;(3)将STEM 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态度等因素纳入元分析中,以更加全面、科学地分析和评价STEM 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效应文献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懒马效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莲心宝宝有话说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