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专创”双融合视角下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1-15史雅静赵秋伶李雪梅王宇王振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创实训生物

史雅静,赵秋伶,李雪梅,王宇,王振宇

(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 117004)

1 研究背景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政府统筹规划、以企业为重要主体、以人才培养改革为主线、发挥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的“四位一体”制度架构,标志着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实施的转换[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使创新创业成为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深化,地方本科院校正逐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型[3-4]。辽宁科技学院是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现阶段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方向,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落实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的课程体系陈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联系不紧密、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合作育人适用性不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企业需求、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等问题[5],本文以辽宁科技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规范、校内外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产教、专创”双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生物技术专业依托辽宁科技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项目主导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模拟企业生产实际训练,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将“专创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攻坚毅力和科学思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2.1 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的背景下,要结合社会需求准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学校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校企合作,突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从产教融合到“专创融合”,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专业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环节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应用性、复合性、地方性、岗位性、实践性[6]。通过对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的深度调研,以及对省内同类相关学校相关专业的走访,全体教研室教师认真讨论,确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业务能力,然后将其分解成子能力,并确定子能力对应的就业岗位(见图1)。同时依据相应岗位所需知识构建模块,组合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3 学年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第4 学年注重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图1 核心能力、子能力及对应岗位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多年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实践,探索构建了校企、校地、校所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见图2)。

图2 行业背景高校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2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2.2.1 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或项目)编排的模块化,是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运用某一模块化课程模式,使课程编排具备特定的模块功能[7]。按照学校转型发展工作目标要求,经过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的深度调研,借鉴同类院校的改革经验,以精简、必须、够用、适度为原则,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物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为发酵生产工艺应用能力,围绕这个核心能力设置核心技术模块:发酵生产工艺技术模块,该模块由化学基础模块、生物技术基础模块、生物技术专业工具模块、生产工艺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五个基础模块支撑。学生掌握了核心模块的相关内容后,进行发酵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并设立了应用技术知识拓展模块,包括生物质量与安全、生物产品与营销、生物与环境三个模块,其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2.2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改革与实践,构建以发酵工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4、3、2、1”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4 个实践模块——校内基础实验模块、校内综合实训模块、校内创新创业实训模块、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模块;3 个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的深度融合;2 个有机整合——同一门内容、技术和方法的整合,相关课程内容、技术和方法的整合;1 个加强训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图3 所示)。

图3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实践实训指导

2.3.1 教学大纲修订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8]。生物技术专业结合学校转型要求及模块化课程设置内容,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同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养成有机统一,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3.2 完善实训教材,体现生产过程

作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主要媒介,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实训教材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以及实践技能培养中尤为重要[9]。

生物技术专业实训指导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实践岗位需求,基本采用学校自主编写的方法进行,生物技术专业已完成所有实训课程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编写实训指导书,其内容需要包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材、企业员工的工作手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应急情况处理办法等。其中,“希杰订单班”实训教材已编写完成,且已经在校内实践应用两年,教材具有实用性,受到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4 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专创融合”指导实践

2.4.1 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大学课程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多重功能,而且还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将其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10-12]。在生物技术专业所有主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加强学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职业素质的培养。从2020 年春季开始实施以来,课程思政的形式、设计和实施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真正实现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已在实际教学中初见成效,2020—2022 年生物技术专业有三门主干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资助。

2.4.2 强化“专创融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专创融合”强调以专业教育为主要载体,以课程建设为基点,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尤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念培育、机制创新、制度优化和专业建设的协同推进[13]。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在“专创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天籁生物技术协会等社团组织,同时开放校内实训室、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实践教学过程体现“专创融合”理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参加各类竞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各种项目的同时,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在生产、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2.5 探索多元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在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理念的大前提下,如何缩短学时但不缩减知识讲授内容,是一道难题。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不断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线下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发布、课前预习、阶段考试、作业、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利用小组讨论、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翻转课堂、项目研讨等教学方法,开展线下教学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均开通网络课程,其中有3 门省级一流课程、2 门校级一流课程、3 门校级思政课程。

2.6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实训教学基地

建设生物技术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14]。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生物技术专业依靠中央与地方共建方式,先后在校内完成了生物医药实训中心、发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项目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同时还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辽宁科技学院与希杰(沈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希杰生物产业学院,在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确立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探索出“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持续稳固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性教育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

2.7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价值进行系统测量和调查,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15]。基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课程体系模块内容,建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由课堂教学质量、考试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实施成效

3.1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生物技术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的岗位需要、学生个体需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改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并经过生物BG17 级—生物BG20 级四个年级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检验和完善,专业学生形成了“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较强”的特色,获得实习单位的普遍认可和称赞,学生就业率连续4 年达到90%以上。

3.2 产教融合,校企双赢

在校企合作方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充分发挥本专业科研、教学、实验等优势,实现了校企双赢,成果显著。其中与本溪寨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发芽糙米植物蛋白露发酵工艺的研究与生产实践”项目,产品“萌动力”已成功上市,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前景较好。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改革实践,逐步确立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创造性探索出“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辽宁科技学院与希杰(沈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希杰生物产业学院,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3.3 “专创融合”,成果显著

通过近5 年的扎实训练,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 余项,参加各类竞赛项目104 项,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项目5 项,发表科研论文24 篇,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励78项,获批专利3 项,46 名学生考取研究生。

3.4 科创融合,服务地方

科创融合与服务地方是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16],教学过程体现“专创融合”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大创”项目研究、参加各类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各种项目的同时,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物技术教师开展软科学项目研究,撰写的3 篇资政建议获得市领导批示采纳;同时还承办“本溪市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会议”,培训百余名区县垃圾分类干部,辽宁电视台北方卫视予以报道。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将生态文明理念搬进中学课堂,与本溪市第二十五中学共建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天籁生物技术协会”开展“环保酵素厨房公益”活动进社区,累计向社会赠送万余套宣传赠品。经过五年的“专创融合”实践,围绕北方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展开研究,将成果转化应用在乡村振兴中;成立“乐酵公益”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展“沃土肥田富民兴农”活动,累计受益农户千余人次、推动5 000 余吨畜禽粪便和玉米秸秆堆肥化利用,带动农户增收1 000 元/亩,多次被省市电视台和“学习强国”报道。

4 结语

“产教、专创”双融合视角下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符合现阶段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方向,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经验的凝练、是传承中的创新,为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专创实训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