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家煤矿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实测及数值模拟

2024-01-15王中举张德鹏

现代矿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综放漏风热带

王中举 张德鹏 韩 伟

(1.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老公营子煤矿;2.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3.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家煤矿)

矿井火灾是煤矿发生的重大灾害之一,我国大中型煤矿中存在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约占总数的70%[1],由于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引起火灾占火灾事故总数的80%左右[2]。随着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大采高综采放顶煤工艺普遍应用于大部分煤矿,综采放顶煤工艺在提高采煤效率的同时也造成采空区遗煤量大、结构松散、漏风通道复杂、漏风量多等现象,为采空区遗煤提供良好的供氧条件与蓄热条件,极易引起采空区自然发火[3-4]。在回采过程中按遗煤发生自燃的可能性将采空区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准确测试划分“三带”范围,可以为矿井防灭火措施提供依据,避免采空区自然发火事故。目前对于采空区“三带”划分国内外并无统一标准,在现场实践中形成3 种划分指标:采空区漏风风速、采空区氧浓度、采空区温度[5-7]。本文以六家煤矿SIIN26-9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实践中以氧浓度结合温度作为标准划分采空区“三带”范围,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漏风风速为标准对“三带”范围进行优化。

1 工作面概况

六家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45 km处,隶属于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80 万t/a。2019 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Ⅱ类,属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SIIN26-9综放工作面位于南二采区,工作面走向长度680 m,倾向长度160 m,平均煤厚6.9 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工艺。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巷道用锚网联合支护。

2 现场实测研究

2.1 采空区埋管布置方案

选取SIIN26-9 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共布置4个测点,分别在工作面和回风顺槽,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采用PT100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电阻值测试仪测试采空区温度变化,采用便携式负压采样泵和束管采集采空区气体,地面气相色谱分析仪分析气体成分,获取O2、N2、CO、CH4、C2H4、C2H2浓度和温度T。每个测点安装1个气体采样器和温度探头,每个采样器连接1 路束管,温度传感器连接1 路双绞线,测点采样器外加套管保护通过三通连接。

2.2 观测结果

对SIIN26-9 综放工作面进行70 d 的采空区温度及气体实测,然后对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进行初步划分。

(1)从采空区氧浓度分析。“三带”划分按氧气浓度>17%为散热带,氧气浓度<7%为窒息带,7%~17%为氧化带,分析各测点氧浓度变化情况,初步得出SIIN26-9工作面采空区散热带、氧化带和窒息带的范围,如表1所示。

根据表1 可得出,SIIN26-9 工作面散热带宽度为0~35.4 m,氧化带宽度为35.4~98.6 m,窒息带宽度为大于98.6 m。

(2)温度变化规律分析。测点1~4温度变化规律如图2 所示。从温度曲线可以看出,测点1 在埋入采空区后20 m处出现温度上升,最高温度达24.4 ℃,当埋入采空区90 m后温度开始下降;测点2在埋入采空区35 m处出现温度上升,最高温度达24.5 ℃,当埋入采空区100 m 处温度开始下降;测点3 在埋入采空区后30 m处出现温度上升,最高温度达24.6 ℃,当埋入采空区95 m后温度开始下降;测点4在埋入采空区后20 m 处出现温度上升,最高温度达24.4 ℃,当埋入采空区80 m 后温度开始下降。从各测点温度变化规律结合氧气分布,可以得出:采空区距离工作面35 m 范围内为散热带,此区域温度变化不大,少量遗煤开始氧化,大部分生成的热量被带走;采空区距离工作面20~100 m 为氧化带,此区域大量浮煤开始氧化,煤温逐渐升高,大部分生成的热量滞留在采空区内,导致温度有所升高;采空区距离工作面80~100 m 后进入窒息带,此区域伴随氧气浓度下降,浮煤逐渐氧化进程变慢以致最终停止氧化,温度开始缓慢下降。通过温度划分的“三带”范围与氧气浓度划分结果基本一致。

(3)其他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变化规律分析。在整个实测过程中,采空区有少量CO 生产,没有出现C2H4、C2H2,由此可得出采空区浮煤未达到加速或急剧氧化阶段。

3 数值模拟分析

由于现场条件复杂,无法对采空区全面监测,只能选取几个测点来测定从而进行推断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这样所得出的结论片面,准确性欠佳,所以通过FLUENT 流体模拟软件对六家煤矿SIIN26-9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进行建模计算,根据六家煤矿SIIN26-9综放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初始条件,对采空区漏风流场进行模拟计算,根据风速判断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与实测结果互相验证和补充,最终判断出更切合实际的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气体流动分析,流体模型基于流体运动控制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建立。

根据六家煤矿SIIN26-9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的实际概况,参照有关参数建立工作面几何模型,包括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回采工作面及采空区,其中工作面长170.2 m、宽7.34 m、高2.5 m,采空区长150 m、宽170.2 m、高20 m。利用ICEM 建立物理模型,以煤层走向为X轴,倾向为Y轴,垂向为Z轴。

根据SIIN26-9 综放工作面实际情况建立几何模型,如图3所示。

3.2 参数设定

(1)边界条件的设定。将划分好网格的模型导入到FLUENT 中,依据SIIN26-9 综放工作面实际条件,设置进风巷入口速度为0.75 m/s;设置回风巷出口为自由出流。

(2)采空区模型渗透率的确定。采空区由于煤岩跨落得到一个漏风空间,该空间可看作多孔介质,由于煤岩跨落不均匀和支架支撑等影响,使采空区内的渗透率呈不均匀分布,采空区的渗透率直接影响着漏风大小,在模拟多孔介质过程中,渗透率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模拟效果,渗透率的确定是该模拟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步骤。根据国内外模拟采空区的研究现状,得到渗透率的连续性方程。采空区的渗透率由介质的孔隙率、平均粒子直径决定,根据Blake-Kozeny公式计算:

式中,e为渗透率,m2;Dp为平均粒子直径,取0.014~0.016 m;n为孔隙率,%。

由式(1)可知,渗透率可由孔隙率计算得出。根据参考文献及经验分析,得出孔隙率变化规律:采空区内距工作面越远孔隙率越小,当到达压实稳定区,采空区的孔隙率趋于稳定;在进风巷和回风巷两侧,由于悬臂梁结构的原因,导致进回风巷两侧孔隙率较大,当距离工作面较远时,煤岩压实较稳定,孔隙率也趋于稳定。所以采空区孔隙率基本呈“O”形圈的形状,孔隙率的分布公式如下:

通过孔隙率导出渗透率公式,从而确定黏性阻力、黏性阻力及渗透率倒数,将黏性阻力、孔隙率公式利用C 语言编译,导入FLUENT 中的UDF 进行设定。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采空区模型进行解算分析,得到采空区内漏风流场,依据采空区漏风对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修正。散热带与氧化带的临界风速按0.004 m/s 计,氧化带与窒息带的临界风速按0.001 67 m/s 计,利用Tecplot 处理Z=1 m 截面模拟速度云图如图4 所示,三维氧化带云图如图5 所示,Z=1 m 截面二维氧化带云图如图6 所示(X/Y/Z轴与模型一致)。考察SIIN26-9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在X和Y轴方向上的模拟结果。由图4~图6 可以看出,采空区进、回风两侧氧化带宽度变化不大,由于进风侧向采空区漏风较多,其氧化带比回风侧略远;整体上距工作面越远,漏风风速越小,并且采空区范围内进风侧和回风侧漏风风速略大于工作面中部。

可以看出模拟的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进风侧散热带<38 m,窒息带>76 m,中间为氧化带;工作面中部散热带<30 m,窒息带>82 m,中间为氧化带;回风侧散热带<28 m,窒息带>72 m,中间为氧化带。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结合,综合确定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为进风侧散热带<35 m,窒息带>80 m,中间为氧化带;工作面中部散热带<30 m,窒息带>85 m,中间为氧化带;回风侧散热带<25 m,窒息带>75 m,中间为氧化带。

4 结论

(1)对SIIN26-9综放工作面进行70 d的“三带”温度及采空区气体实测,测试结果表明按氧气浓度划分散热带宽度为0~35.4 m,氧化带宽度为35.4~98.6 m,窒息带为大于98.6 m;通过温度划分的“三带”范围与氧气浓度划分结果基本一致。

(2)利用FLUENT 流体模拟软件对六家煤矿SIIN26-9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进行建模计算,根据风速对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进行优化,最终得到采空区在进、回风侧及工作面中部3个位置的自然发火“三带”范围,进风侧散热带<35 m,窒息带>80 m,中间为氧化带;工作面中部散热带<30 m,窒息带>85 m,中间为氧化带;回风侧散热带<25 m,窒息带>75 m,中间为氧化带。

(3)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大差异为8 m,实测数据波动范围较大,说明采空区散热带、氧化带及窒息带之间的分界线不是固定的,同时模拟可以对无法实测的区域进行补充完善。

(4)针对实测和模拟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进、回风侧采空区氧化带采取了注氮和注浆防灭火措施,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没有出现自然发火现象,有效保障了工作面生产安全。

猜你喜欢

综放漏风热带
不做“漏风小棉袄”
漏风的小棉袄
烧结漏风率对利用系数影响关系的探讨
热带风情
热带的鸟儿
综放工作面残余空间充填技术研究与应用
综放支架顶梁外载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
圆滚滚的热带“龙”
降低烧结机漏风率的技术改造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