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天矿冰碛土堆积体巨型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2024-01-15吕淑宁

现代矿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滑带滑面后缘

吕淑宁 张 默

(1.重钢西昌矿业有限公司;2.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3.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4.非煤露天矿山灾害防控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5.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冰碛土是冰碛地貌的一种,是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漂石等松散堆积物在冰川搬运作用下,沉积形成的漂(砾)石和粉质黏土类岩土层,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1]。冰碛土的主要工程特征:①颗粒大小混杂,无分选性;②碎屑磨圆度较好,多呈卵石结构,无定向分布;③形成的冰碛土从密实到松散状态,主要分布在山地坡谷间,呈坡积-冲积-堆积状态;④冰碛土含粉土成份较多,孔隙度和压塑性较小,一般为隔水层[2]。因上述特点,冰碛土堆积形式多样化,堆积部位不同,土的粒度成份、工程地质性质差别很大,呈现出较多的岩土工程难题[3],在边坡工程中,容易引发边坡崩塌和失稳问题。本文以露天矿边坡开采过程中揭露的约1 200万m3的巨型冰碛土堆积体古滑坡为例,详细分析了该古滑坡的工程特征和稳定状态,并探索合适的工程治理方案。

1 古滑坡的工程特征

1.1 古滑坡形态特征

在攀枝花—西昌地区的某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揭露了一个冰碛土堆积层古滑坡。滑坡发育于露天采场南帮斜坡中部,滑坡平面近似呈半圆形,最大纵向长约495 m,平均横宽约654 m,平均厚度37 m,方量约1 200万m3,为巨型古滑坡。滑坡区后缘裂缝基本贯穿呈圈椅状,前缘剪出口明显,并延伸至采区东侧平台。在没有开采作业形成临空面时,主滑动方向北偏东55°;因采矿挖方,滑坡前缘被削方,整个滑坡方向呈三维变形特征,在沿原主动方向的基础上,发生向北侧采区变形,最终在滑坡东西2 个区域出现了2 个主滑动方向,滑动方向分别为北偏东39°和18°,滑动剪出口至滑坡后缘裂缝垂直平均高差145.0 m,如图1所示。

1.2 古滑坡地质特征

滑坡体主要由全新统坡积层(Q4dl),冲洪积(Q4al+pl)、冰水堆积层(Q1-2fgl)和湖积层(Q1-2l)组成,统称为冰碛土层,厚度23~51 m。

滑带位于上部冰碛土和下部辉绿岩或辉长岩基覆界面处,主要为含角砾粉质黏土,呈黄褐色、灰绿色,含水率较高,透水性较差,形成相对隔水层,厚度为0.3~0.7 m。

滑床主要为全风化辉绿岩、中风化辉长岩和微风化辉长岩,出露于整个冰碛土层下部。强风化辉绿岩节理裂隙发育,呈碎块状结构,中风化辉长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呈块状结构,微风化辉长岩岩体结构较完整。

1.3 古滑坡变形特征

通过调查与资料收集分析,随着矿区边坡开挖,最早在2021 年1 月揭露出古滑面位于采场临空面侧向。随着边坡开挖的持续进行,原古滑坡堆积体应力平衡逐步失衡,至2021 年12 月,沿古滑面陆续显现滑移迹象。截至2022 年5 月,滑坡区西侧、南侧、东侧后缘已形成贯通的后缘圈椅状裂缝,滑坡初步形成,滑动方向直指采场临空面滑移的趋势显现。与此同时,滑坡区中部多处出现裂缝,边坡临空面揭露的古滑面随着坡体滑移变形的持续,上盘呈现明显外错,具备剪出特征。滑体裂缝如图2所示。

据现场调查和地质测绘,滑坡区宏观变形迹象明显,边界特征清晰,勘察期间发现多处裂缝变形不断加剧。滑坡区主要变形特征有滑体前缘剪出垮塌、溜滑,滑体中部坡表出现拉裂缝与滑体后缘、两侧边界羽状剪切裂缝贯通。

自发现古滑坡起,在滑体范围内布设了14 个地表在线GNSS 位移监测点及4 个深部位移测点,具体位置如图3 所示。根据变形较大的9 个地表监测点的位移-时间曲线和速率-时间曲线发现,地表位移变化平稳,无异常加速的情况发生。

在7月份雨季勘察期间,B-ZK3深部位移监测确定滑带位置为54 m。B-ZK4于16.6~18.5 m 出现卡钻情况,深部位移监测确定滑带位置为18.5 m。C-ZK3根据钻探及后期深部位移监测数据,确定深部滑移面位于35 m 处。C-ZK4 深部位移监测最初测得滑面位于基覆界面附近深度61.5 m,钻探过程中在61~62 m 处存在卡钻、漏浆情况。深部位移监测期间,该孔于42 m 处再次错断,出现次级滑面。滑带岩土组成为粉质黏土角砾夹杂泥化状辉绿岩,滑面为土岩交界基覆界面处。

地表位移监测期间,在旱季时,变化速率约为3 mm/d,在雨季时,变化速率约为10 mm/d,并与降雨密切相关。滑坡范围之外的地表位移监测点较平稳,基本无位移。根据监测数据可以确定滑坡目前处于蠕动—滑移变形阶段。

2 古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古滑坡复活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如下:

(1)地质结构。从地形地貌及边坡开挖揭露情况分析,滑坡区地质体原为古滑坡堆积体,本身具有古滑面软弱面,其稳定状态相对原始斜坡偏低。

(2)矿区开采。滑坡体前缘被开挖成台阶状,形成很大的临空面,改变了原应力平衡状态,为古滑坡复活提供了必要条件。

(3)地下水及降雨。滑坡变形期间测得滑坡区地下水较高,增大了滑体的重度,并且降低了滑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滑体后缘形成贯穿的垂直裂缝,降雨补给增加了滑体后缘的静水压力,并且沿滑面下渗,软化滑带,降低滑带土的抗剪强度。

(4)爆破振动。采矿开采的频繁爆破振动,破坏了原有土体的完整性和密实性,并且爆破振动力亦增加了下滑力。

3 古滑坡地质力学参数及稳定性定性分析

3.1 滑坡地质力学参数确定

首先根据勘探取样进行室内外土工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其标准值;对于明确的滑带,在土工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滑坡的稳定状态,进行反演分析滑带的力学参数[4]。本次滑坡的力学参数取值主要结合勘察结果和滑动反演结果为主,详见表1。

3.2 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古滑坡结构特征、变形情况、地质条件、岩土层组成分析,滑坡主要变形破坏模式为在古滑面的土岩交界处破坏模式为折线型。

根据滑坡规模,该古滑坡安全防治等级为一级。荷载组合和各工况的允许安全系数按照《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T 38509—2020)和《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GB 50830—2013)采用。各工况荷载组合和允许安全系数见表2。降雨荷载按照后缘裂缝充水形成的静水压力考虑,滑面为饱和参数;地震荷载取当地设防烈度对应的地震加速度0.3g考虑,按照拟静力法计算。

按照滑坡的破坏模式,对于折线破坏滑坡稳定性计算采用隐式求解法的余推力法。滑坡的稳定状态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进行划分,详见表3。

根据滑坡勘探和监测滑动方向,分别选取2个典型剖面H1—H1和H2—H2及采场滑动方向B—B和C—C共4 个代表剖面进行现状稳定性分析和剩余下滑力计算,稳定性计算代表剖面位置见图3,地质剖面见图4、图5。安全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见表4,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见表5。

3.3 古滑坡变形发展趋势及危害

根据监测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在工况Ⅰ和工况Ⅱ作用下,滑坡在2个主滑动方向的稳定状态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在B、C滑动方向的稳定状态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Ⅲ和工况Ⅳ作用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地质资料,导致边坡失稳的内、外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从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可知,目前滑坡的应力平衡非常脆弱,在内、外因素持续作用下,极有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滑坡,致灾的可能性非常大,如发生大滑坡灾害,将严重影响矿山下部的正常采矿活动,因此,对该滑坡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4 古滑坡治理方案

由于该古滑坡方量很大,滑面埋深较深,治理前处于蠕动—滑移变形阶段,整体稳定性不足。在滑坡治理方案中,主要有削坡减载、抗滑桩或锚索等联合的加固措施。在满足安全稳定性要求下,每延米的剩余下滑力高达2.56×104~3.66×104kN,综合比较加固方案和削坡减载方案。

(1)按照滑坡后缘裂缝往下放坡开挖卸荷,并且满足卸荷以上部分斜坡的稳定性基础上,开始设置抗滑桩,计算分析2个主滑动方向代表剖面范围内的矩形抗滑桩最小尺寸为3 m×6.5 m,净距2 m,桩长50 m。

(2)在满足滑坡稳定性基础上,从滑坡后缘裂缝以外斜坡开始卸荷,能够达到滑坡治理的要求。

(3)通过滑体部分削坡卸载+抗滑桩和滑坡后缘裂缝以外斜坡削坡卸荷的方案对比,单一的削坡卸荷方案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该古滑坡以削坡减载的治理方案更为恰当,同时辅以防排水和坡面防护等措施。

5 结论

(1)因露天矿边坡开采,揭露了约1 200 万m3的巨型古滑坡,导致古滑坡前缘出现了很大的临空面,使古滑坡稳定状态失衡,古滑坡被复活。

(2)在古滑坡变形监测的基础上,可以判定古滑坡处于蠕动—滑移变形阶段。根据变形阶段,反演了滑带土滑面的力学参数,并计算了古滑坡的每延米剩余下滑力高达2.56×104~3.66×104kN。

(3)因滑坡剩余下滑力很大,通过削坡减载和抗滑桩加固方案对比分析,以削坡减载的治理方案更为恰当。

猜你喜欢

滑带滑面后缘
黄土-三趾马红土滑坡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土卸荷状态下的直剪蠕变特性研究
基于环剪试验的四方碑滑坡滑带土残余强度空间差异性和稳定性分析
基于滑面正应力修正的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含软弱土层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全局滑面自动搜索技术
考虑剩余剪应力的滑带土强度再生试验
基于矢量和法的三维边坡滑面搜索研究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