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成功奥秘*

2024-01-15叶本乾赵媛媛

观察与思考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历史

叶本乾 赵媛媛

提 要: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奋斗历程,是坚持守正创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历程,实现了坚持守正和勇于创新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坚持守正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勇于创新才能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并积极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如何实现守正创新”的重大支撑机制持续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守正创新,以宏阔的眼光、宽广的胸襟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并真正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力量,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①参见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7 期。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依靠科学理论指导不断探索前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②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66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③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 年第20 期。所谓理论创新的方法,则集中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之一便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0、16 页。。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一大鲜明特质和显著优势。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坚持守正和勇于创新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成功之道。

一、保持定力与激发活力: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党的理论丰富发展的三重逻辑

“守正才能固本强基,创新才能引领时代。” 百年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既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根据一定的主观目的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既坚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时代内涵、旺盛的时代活力;既指明理论创新的前进方向,又指导解决理论长远生命力问题,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成就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②《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 年6 月3 日。有机结合、相互成就的前提在于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内在地蕴含着守正创新的思想意蕴。中华民族是秉持守正创新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历代文献屡有“守正”“创新”的记载,如:《汉书》中讲“君子独处守正”,《后汉书》中有云“在位明察守正”,《魏书》有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等等。“守正创新”的意识和主张根植于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沃土,内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根基,世代相传、沿用至今、影响深远。同时,守正创新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0、16 页。。马克思主义行,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蕴含着守正创新的理论特质和鲜明标识。马克思指出:“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329 页。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91 页。诸多论述深刻揭示了“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彰显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本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原则。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长期秉承的守正革新基因为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魂,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和发展实际,形成了“守正创新”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和发展逻辑,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向前发展。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历程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守正和勇于创新两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奋斗历史,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积累了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统筹“两个大局”,首创“两个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三次飞跃”正是坚持和运用“守正创新”的光辉典范,“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全过程,是百年大党取得理论创新成果成功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是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路径优选

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方法指引,具有深厚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 年6 月3 日。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仍然需要坚持以守正创新强化理论创新、保持理论清醒。一方面,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贵在守正,这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所在、定力所在。守正就是要守住理论的本和源、根和魂,守住理论的根本立场、正确方向、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切实做到三个“不动摇”,确保前进道路上不犯任何原则性、颠覆性错误。另一方面,创新是第一动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重在创新。理论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伟大实践。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落实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既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契合点和契合方式,研究两者之间彼此契合、有机结合、互相成就的内在逻辑关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基本范畴放置于5000 多年中华文明的视域中加以审视、扩展和深化,从而激活中华文明内在活力,形成具有鲜明中国话语风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理论创造。

守正创新内在包含着守正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是坚持守正和勇于创新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其中,“守正”是前提、基础,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真理,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创新”是动力、发展,意味着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人们有意识、合目的性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和实践,创造出新生事物的过程。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坚持“既守正、又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从根本上保持战略定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确保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领先,不迷失前进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推动取得新的更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贵在守正:百年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战略定力及其重大支撑机制

百年来,面对党内外、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严重侵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保持战略定力,明晰理论创新的前进方向,始终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①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8-19 页。一个重要原因和宝贵经验就在于坚持“守正”,并积极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如何实现守正”的重大支撑机制。

(一)重大纪念活动机制:以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坚持“守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毛泽东曾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99 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提出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③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7 期。。世界社会主义500 多年、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100 多年的伟大历史波澜壮阔、历久弥新,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伟大史诗。对历史上这些伟大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进行缅怀纪念,有助于我们重温历史、缅怀先辈、汲取经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固守初心、坚守正道、追求真理、鼓舞斗志、砥砺品格。

中国共产党具有开展重大纪念活动、举行重大纪念仪式的优良传统。各类重大纪念活动以其独特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内涵和时空坐标,成为理论创新坚持“守正”的重要契机。从缅怀马克思、孙中山、毛泽东等伟大历史人物,到重温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红军长征、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在形成和发展了以重大纪念活动为依托的守正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纪念伟大历史人物中坚持守正。时势造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5 页。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涌现出诸多杰出历史人物,发挥着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缅怀他们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其伟大精神力量,让伟大理论、伟大事业、伟大精神薪火相传。二是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中坚持守正。重大历史事件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的命运、关乎民族的前途,在党的历史关头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涌现出许多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思想观点,蕴含着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前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必须重温铭记、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不容忘却。

(二)学习与教育机制:开展学习与教育中坚持“守正”

理论创新前提在于坚持守正,守正离不开持续的理论武装和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7 期。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学习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有力保证,也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科学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同向发力,坚持理论武装和学习教育同向部署,多次组织开展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的学习教育活动,并编辑和出版党的重要权威理论文献读本作为配套学习最基础、最可靠的文本资料(见表1),形成了个人自学、领导领学、主题学习、集中研读、专家辅导和研讨交流等学习教育方式,建立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员自学和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培训、理论宣讲和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等自上而下、各部门和各层次的普遍学习教育制度,①参见叶本乾、方素清:《人民至上与实干为要:百年大党永恒的价值理念与奋斗本色的双向互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推动形成领导干部示范带头学、广大党员主动跟进学、全社会广泛覆盖学的学习教育氛围,不断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习型政党,教育引导中国共产党人真正从思想理论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表1 百年大党开展党内集中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与主要配套文献一览表

(三)总结与纠错机制:在自我总结和自我革命中坚持“守正”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敢于斗争的发展史,逐渐积累起善于自我总结、自我容错纠错的优良传统,并在具体实践运用中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成熟的自我总结与自我纠错机制,成为党在生死存亡重要关头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制度性保障。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历史决议”,成为审视我们党自身历史发展脉络的最为系统权威的叙事框架,集中体现了党善于总结、勇于纠错的历史自省、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成立20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从根源上澄清了党中央“左”右倾等错误思想,破除了党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作风,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准备、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以及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科学、正确的评价,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全面的拨乱反正,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澄清了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在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中坚持真理、澄清是非、廓清迷雾。“三个历史决议” 作为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主动的集中表现,彰显了党自我总结与纠错的守正机制,生动证明:“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70 页。坚持自我总结与自我纠错的守正机制,始终是党的理论创新能够坚持真理、澄清是非、克服错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成功秘诀。

三、重在创新:百年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发展活力及其机制展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体现时代性、彰显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正确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促复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创新机制。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4 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是百年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条件。在理论上,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理论界的学术创新,理论界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首先,理论界、学术界通过发表文章,出版论著,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论坛等多种方式,围绕国内外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不少学术概念、观点被中央文件或决策所参考、借鉴、接受、采纳,为党的理论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其次,理论界、学术界对党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宣讲,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最后,部分学术专家、精英、骨干组成党和国家的各种智囊团、咨询团、参谋助手等,直接或间接参与党的重要文件起草、决策等,将学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在实践上,党将国家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鲜活素材和重要来源。离开了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①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 年第20 期。一是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实践机制。“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 页。,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了解中国实际和掌握中国特点的最好途径。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把调查研究贯穿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形成具体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具体实践。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机制。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和口号,社会实践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构成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0 页。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引导,以鲜明的问题导向为实践要求,在直面时代问题、聚焦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中不断推动着理论创新向前发展。三是坚持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实践机制。重大突发事件牵涉广泛、影响深远、不可回避,以最直接、最鲜活、最生动的方式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创新素材和宝贵契机,其偶然发生的实践背后蕴藏着必然规律,必须加以总结提炼,上升为党的创新理论,用于指导新的实践。

(二)坚持领袖智慧与群体力量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37 页。唯物史观在批判英雄史观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的群众史观,高度肯定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却从未否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立足唯物史观来观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每到紧迫形势、紧要关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有“这样的人物”或“领导核心”挺身而出、引领胜利。

坚持领袖智慧与群体力量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是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一方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丰富的实践经验、开阔的战略思维、深厚的理论素养、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拥有超强的思想引领力和理论创新力,在党的理论创新上走在前列,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创新理论多以主要创立者的名字命名,正是对创立主体的智慧和贡献的正视与肯定。另一方面,党的一切理论创新成果也都是群体力量的智慧结晶。恩格斯曾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形象比喻和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他指出,无数单个人的意志会产生“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 页。。毛泽东也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 页。诸多论述旨启示我们,在理论创新中,要重视发挥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力量。以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起草为例,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报告议题征求意见活动、重大问题调研活动、意见稿的征求和建议活动等,广泛征求和吸收了党内外、中央与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以归纳整合、系统提升,形成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原则,体现了党在理论创新中的群众路线,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运用了人民群众的集中智慧。

(三)坚持国际共性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真正发挥作用。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新时代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一切创新理论都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时代逻辑辩证统一的重要结晶,是坚持结合国际共性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光辉典范。

坚持国际共性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是百年大党理论创新发展、激发活力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来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理论创新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注重吸收本来,又注重借鉴外来;既发展自身,又造福全人类,充分体现了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对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包容胸怀。一方面,理论创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看世界、搞建设。我们党通过主办或参加一些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利用出国交流、访问、访学等国际交流机会,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此推动党自身理论创新。同时坚持胸怀天下,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此加强中国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发展和巩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坚持立足中国底色和国情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0 页。百年大党理论创新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中寻找创新生长点,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底色的中国理论,以扎根中国的新理论指导党治国理政的新实践,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永葆旺盛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