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楚王陵园出土彩绘陶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2024-01-14张倩翟晓悦
张倩 翟晓悦
摘要:在对狮子山楚王陵园陪葬墓出土彩绘陶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时,发现西汉早期楚国已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中国紫”,并将“中国紫”普遍用作贵族墓葬的彩绘陶表层颜料,这对于研究西汉时期人工合成颜料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一项重要补充。该修复过程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采用成熟的物理手段及化学手段对器物进行清理、加固和封护,修复后的彩绘陶文物能够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展示利用。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陵园;彩绘陶;保护修复
引言
受厚葬观念影响,汉代部分高等级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彩绘陶便是其中常见的随葬品。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一座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西汉楚王陵园,“由楚王墓、王后墓、陪葬墓、兵马俑坑及陶俑组装场所、从葬器物坑群及各类建筑遗址组成”[1],为揭示西汉早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修复的文物主要发现于陵区范围内的各类墓葬。
一、彩绘陶文物的基本信息
此次狮子山楚王陵园出土的亟需保护修复的彩绘陶有22件,主要器型为陶盆、陶壶、陶盒、陶钫、陶俑等。这批彩绘陶保存完整、纹饰精美,为研究西汉及北朝时期的制陶工艺、彩绘技术、丧葬文化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特别是西汉的彩绘纹饰出现大面积的紫色、蓝色颜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这批彩绘陶器型相对完整,但表面的彩绘出现严重的风化,导致彩绘层酥粉、脱落现象明显,对彩绘陶的保存和展示十分不利。
二、彩绘陶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彩绘陶现状调查
这批彩绘陶表面纹饰出现粉化、脱落的现象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陶器在地下埋藏的过程中就出现开裂,出土后环境变化明显,最终使陶器出现碎裂的情况;二是文物失水后胶黏物质老化,彩绘层与陶器基体层出现分层并脱落,导致表面彩绘模糊、缺失;三是器物在出土后,没有及时对其表面进行清洁,导致堆积物越来越硬,与彩绘陶体很难分离,在分离时发现颜料已经渗入硬结物内部。
(二)彩绘陶颜料层检测分析
根据以往对西汉大量彩绘陶文物颜料的检测分析,可以确定红色为朱砂、白色為白粉和石膏,二者都属于常见的天然矿石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绘画创作。此次修复前没有再进行这两种颜料的详细分析,这里主要分析并不常见的紫色颜料。
XRD(X射线衍射)分析可用于彩绘陶文物的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仪通过衍射原理,可精确测定彩绘陶颜料的晶体结构。通过取样少量紫色颜料进行XRD分析,Raman光谱所需的样品量极少,对彩绘陶文物的损耗极小,可提供颜料的结构分析。通过XRD图谱和Raman图谱的综合分析,确定紫色颜料主要为“中国紫”——硅酸铜钡(BaCuSi2O6),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化合物颜料。
“中国紫”在楚国的大量制造及使用,与春秋时期“尚紫”观念有一定关系,尤其是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紫色象征高等级的权力和地位。秦兵马俑也曾发现对“中国紫”的运用,“秦俑彩绘中……其中,G11-31朱红色样品使用了铅丹、朱砂和中国紫混合颜料。”[2]“中国紫”这类人工合成硅酸铜钡系化合物颜料在西汉帝陵遗址中的发现,反映了紫色在当时具有崇高的社会等级地位,而其在东阙门的出土也进一步表示了西汉帝陵在设计、装饰方面深受五行思想的影响”[3]。
(三)彩绘陶病害检测分析
手持式显微镜(DDL-M1)是此次彩绘陶文物病害检测的主要工具,通过CCD系统可用于观察彩绘陶文物病害的外观形貌。
编号为M2-12的彩绘陶钫器物表面有泥土等附着物,还出现酥粉彩绘、硬结物等病害。编号为M2-31的彩绘陶盒器身完整,器身存在大量的划伤痕迹,并有部分泥土附着物,胎体较为致密。编号为M2-32的彩绘陶鐎斗壶器物有残缺且遗留修补痕迹,残留老旧胶体,胎体致密。编号为7M2-40的彩绘陶茧形壶器物,口沿有残缺,表面存在脱落痕迹,并有大量硬结物,胎体较为致密。
三、彩绘陶保护修复工作原则和保护技术
此次彩绘陶保护修复工作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是遵守保护文物时保持原貌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保存文物的原始信息和真实性;二是长效性原则,修复后的文物尽可能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尽量避免日后反复处理;三是可逆性原则,考虑到修复材料老化的问题,修复材料可在日后处理和更换。除了上述法律和原则,还应遵守以下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以及WW/T0021-2010《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WW/T0022-2008《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3-2010《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
四、彩绘陶保护修复措施
对彩绘陶进行保护和修复的技术路线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基础清理。准备清洁工具,如柔软的刷子、竹签和手术刀等,以及一块干净而柔软的布,确保刷子上的毛和布都干净,没有灰尘或残留物。使用刷子轻轻刷去表面的尘垢和杂物,如果有顽固的污渍,可以湿润刷子或布,轻轻擦拭污渍。注意不要用过大的力量,以免损坏彩绘陶表面。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或者溶剂,避免浸泡和过度湿润彩绘陶器。
2.彩绘加固。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制定彩绘加固计划,这可能涉及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如定型剂、保护剂或填充剂。定型剂可以帮助加固彩绘表面,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可以涂在彩绘表面形成保护膜,增加其稳定性和耐久性。使用保护剂可以帮助保护彩绘表面不受进一步损坏,例如紫外线、湿气或灰尘等。如果彩绘表面有破损或缺失的部分,可以使用填充剂进行修复,填充剂通常是与彩绘匹配的材料,用于填补损坏的区域。
3.封护。此次封护采用3%氟橡胶保护剂。1996年,南京博物院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出土的一尊陶俑进行过保护加固试验,十年后再次进行对比试验,其保护加固效果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试验表明,氟橡胶不仅有较好的渗透率和膜层外观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的优点,而且还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经过对狮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绘陶俑利用氟橡胶进行保护后10多年的观察,陶俑的表面色泽、防水与接触角、颜料表面的固结强度等状态保持良好。因此,在保护彩绘陶俑方面,氟橡胶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材料。”[4]
4.建立档案。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保护和记录文物修复过程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记录修复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管理和展示提供参考。确保文件记录完整、分类清晰、易于访问和管理。数字化存储方式可提供方便的访问和备份,并确保文件的长期保存。
5.长期保存。彩绘陶的长期保存要避免日晒和强光照射,最好将彩绘陶放置在遮光处的恒温恒湿储藏柜中。定期检查彩绘陶的状态,及时清洁和保养,如果发现有损坏或褪色情况,可以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五、彩绘陶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一)M2-12彩绘陶钫
该器物高38、腹径18、底径14.1、口径10.5厘米,保护修复前重量为3854克。修复前器身多处出现硬结物和盐析,彩绘脱落酥粉,器身部分有大量的泥土附着物。徐州市九里山二号汉墓也曾出土过一件类似的彩绘陶钫,可惜彩绘已经脱落,但盖上有墨书“酒上尊”[5]三字。
1.清理。该件器物表面有部分松软的泥土附着物需要去除,用小毛刷扫去表面尘土,盡量避免触碰彩绘部分。在清洁过程中,逐步分区域进行处理,以确保其他清理区域与实验块的处理在外观上统一协调。
2.加固。此次对彩绘进行加固处理选用南京博物院专家研制的防风化材料,配比后选用能喷出细密喷雾的喷壶,均匀地喷涂在器物表面,喷涂时时刻注意喷距适当,斜向喷向器物表面,避免正对文物表面喷涂,同时避免材料在器物表面流淌留下痕迹,破坏彩绘。
3.清理硬结物。彩绘陶表面形成大量硬结物,经过考虑,选用手术刀去除陶器表面的硬结物和盐析。在清洁过程中,首先划定清理范围,并选择一个清洁实验块作为参照标准,然后按照编号区域的顺序,利用手术刀等工具仔细地对该区域进行清理。通过这样的逐步清理,最终实现其他清理区域与实验块在外观上保持整体协调。
4.封护。使用配比3%氟橡胶溶剂,将适量氟橡胶溶剂加入乙酸乙酯溶液中,等待氟橡胶溶解后搅拌均匀。在进行器物彩绘的封护处理时,可以使用软毛刷将氟橡胶均匀地涂抹在器物表面上,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器物彩绘。
(二)M2-18北朝彩绘陶俑
该器物高14.7厘米,保护修复前重量为223克,器物表面有泥土需要清理,彩绘酥粉,容易脱落,头部断裂急需修复。
1.清理。先干洗,使用软毛刷轻轻扫去表面松软的泥土、灰尘以及其他污染物;后湿洗,用脱脂棉蘸取酒精进行细部清洗,尽量避免触碰彩绘部分。按照区域逐步进行清理,并通过清理使得其他清理区域与已清理完成的实验块在外观上达到整体统一。
2.加固。该件彩绘陶也出现了严重的脱落酥粉现象,所以需要对彩绘进行加固处理,选用南京博物院专家研制的防风化材料,配比后选用能喷出细密喷雾的喷壶,均匀地喷涂在器物表面,喷涂时时刻注意喷距适当,斜向喷向器物表面,避免正对文物表面喷涂。
3.黏结。在进行黏结时,可以选择使用环氧树脂黏结剂。为避免黏结剂溢出而污染陶面及彩绘,可在断缝两边预先粘贴纸胶带,将碎片对齐后黏结器物,这种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陶瓷表面和彩绘不受黏结剂的影响。
4.补配。用石膏对器物残缺处进行补配,填充石膏后,使用手术刀刮削出盖子形状,使其弧度适宜,根据需要逐渐堆积、塑形或平整石膏,确保与周围的文物表面相协调。待石膏干燥硬化后,使用细砂纸或修整刀轻轻地打磨文物表面,使其与周围的文物表面平滑和一致。
5.清理硬结物。该器物表面形成硬结物,在进行清理时首先需要确定清理范围,并选择要清理的实验块,然后使用去离子水软化清理表面,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清理器物表面的硬结物。对于硬结物厚的地方则需要进行多次处理,然后选用手术刀去除陶器表面的硬结物,最终使其他清理区域与实验块的处理在外观上整体统一。
6.封护。配比3%氟橡胶溶剂,将适量氟橡胶溶剂加入乙酸乙酯溶液中,待氟橡胶溶解后搅拌均匀。对器物进行彩绘封护处理时,可使用软毛刷将氟橡胶均匀涂抹在表面上,如此可有效地保护器物的彩绘部分。
结语
此次彩绘陶保护修复过程中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通过对彩陶颜料层的检测分析,证实了西汉早期楚国已掌握人工合成的工艺方法制造“中国紫”,并将“中国紫”普遍用作贵族墓葬中彩绘陶的表层颜料,这对于研究西汉时期人工合成颜料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补充。在修复过程中将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结合,对器物进行清理、加固和封护等措施。保护修复后的彩绘陶文物无损伤,尽可能地加固和保留彩绘,使文物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保存和延续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聪,周黎,周波.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园考古调查及初步研究[J].中原文物,2019(06):96-105.
[2]黄建华,杨璐,申茂盛等.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彩绘陶俑的颜料种类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04):691-699.
[3]孙凤,孙满利,赵西晨.汉阳陵东阙门出土蓝紫色颜料的科学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38(05):1588-1591.
[4]万俐,徐飞,范陶峰等.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J].文博,2009(06):125-135.
[5]李祥,孟强,耿建军.江苏徐州市九里山二号汉墓[J].考古,2004(09):45-50+98-99.
作者简介:
张倩(1984—),汉族,江苏徐州人。大学本科,法学、商务英语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汉代考古与文物。
翟晓悦(1989—),汉族,江苏徐州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汉代考古与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