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兆和《流民图》绘画语言分析

2024-01-14闫钰

东方收藏 2023年11期
关键词:蒋兆和绘画语言

摘要:蒋兆和将西方素描造型与传统中国绘画形式相结合,从而成为20世纪对中国画进行改良的先驱。《流民图》作为他一生中现实主义水墨的巅峰巨作,揭示了对侵略者罪行和无情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呼吁,也对水墨人物画的后续变革、发展方向和后世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针对蒋兆和《流民图》的绘画语言进行解读,其作为中国现实主义开端性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轰动,也同样对当代的水墨人物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蒋兆和;《流民图》;绘画语言

一、蒋兆和生平及《流民图》创作背景

蒋兆和(1904—1986)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跟随其父阅读古诗文、练习书法。受家庭的影响和传统诗书的启蒙,蒋兆和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这对于其之后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历程具有奠基石作用,并由此开启他的艺术之路,其艺术发展先后经历了准备、盛期、新生与困顿、晚期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年少的蒋兆和因社会剧变和家庭环境影响,被迫独自前往上海谋生,通过擦碳像锻炼了自身的造型能力,这也成为其肖像画创作的启蒙,并为他之后的人物画创作打下基础。

在当时的上海,受西方艺术新思潮影响,大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并发生了改变。在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观念影响下,蒋兆和深受西方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影响,随之接受并汲取西方绘画艺术精髓,并自修素描、油画、雕塑等。

1927 年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归至上海,与蒋兆和相识,对其作品颇为赞赏。徐悲鸿提出的现实主义思想打动着蒋兆和的心,也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其之后现实主义理念在作品中的体现埋下了一粒“种子”。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影响了蒋兆和的艺术观念,激发他在绘画道路上的追求。因此,蒋兆和受当时引进的西方古典写实油画影响,在造型上重视写实,但在色彩上基本还是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表现。

艺术源于生活,正如一个时代对于一位艺术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少年时代的蒋兆和家境贫穷,使他与底层人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在进行现实主义作品创作时,路边摆摊的小贩、流落街头的乞丐、街头卖报的孩子等皆成为他的创作原型。少年时代的遭遇深深植根于蒋兆和的记忆之中,也正因此,各式鲜活的穷苦民众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角,其人生观和艺术观也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蒋兆和1941年着手创作《流民图》,在1943年完成,全卷展现了近百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神情的人物,他们有着共同的凄惨悲苦命运。人物群像以错落、疏密有致的排列方式,呈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流落街头的底层百姓。这件作品想要表现的并不是某一次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与灾难在蒋兆和脑海中的产物。流民刺激了蒋兆和的情感,激发其创作冲动,他便把亲眼见到的现实转化为艺术。

《流民图》与当时中国绘画中流行的花鸟、山水、仕女,以及西方绘画中流行的风景、人体写生、静物所表达的主题和蕴含其中的人类品格、命运不同,是对最广大底层人民物质匮乏、精神崩溃、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所进行毫无回避的表达,是与那个时代主题深深契合的。所以他的作品能与底层人民以及当时的社会趋势产生共鸣,也是在他的遭遇、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必然选择,而非偶然审美选择。《流民图》可看作是百姓真实生活的缩影,同时又是当时时代背景的缩影,并逐步推动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二、《流民图》的绘画语言分析

(一)画面构图

《流民图》高2、长26米,以横式长卷的方式呈现,人物高低起伏依次排开,如同五线谱般错落有致,赋予画面显而易见的节奏感。构图上,采用超时空的思维群像结构,灵活运用到写实的人物画创作中。恩格斯曾指出,绘画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特别指点出来的。《流民图》的人物位置排列方式疏密有致,画面呈现的是大逃亡的场景。这种排列方式类似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把发生于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中的人物都布置于同一画面中。

《流民图》所呈现出的“个体悲剧”——饥饿、贫穷、流落街头……如此之多的“小流民图”联结起来,呈现出不同的疏密和起伏变化,统一全卷的便是这些人物共同的遭遇和心声,把分散的各个组合整合在一起。而将局部与整体进行对比,则包含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增强了节奏感,也形成了整体的关照,更烘托出画面中流民的悲惨命运。

(二)人物造型

画面中呈现的是在借助西方素描基础上,通过中国传统宣纸和水墨表现的一种客观具象的人物形象,在比例上接近真人大小,人物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自然,画面真实感强烈,使观者有种置身于流民行列之中的感受,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加之作品尺幅巨大,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说:“虽然在我眼前的只是这些个人,可是我要写的却是典型。”在美术作品中,强烈的概括性和真实性构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流民图》中有老人、妇女、孩子、农民、知识分子等90多个人物,或站、或躺、或伤、或亡,皆形象各异、无一重复,作者所展现出的这些形象代表着受战争伤害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虽然他们身份不同,但都拥有相似的情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画家着重表現人物性格和内在的精神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经验,重点表现人物的形态和面部表情,且处理细致,每个人物特征明确,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社会代表性。

蒋兆和通过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形”表“神”,赋予作品隐喻性的内涵,传递出的情感又是直接的。如作品前半卷中一个躲避敌军轰炸的场景(图1),也是全画高潮,左侧的人们围成一团,紧抱孩子。充满无奈与愤怒的眼神、望向天空的妇女和捂着耳朵的老人,这也是全卷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交代了这些男女老少逃亡的原因。右侧的年轻女性无力地抱着虚弱垂死的孩子,另一个中年女性用右手捂着额头,满面愁容,牵着站在一旁捂着嘴的孩子,像是受到了极度的惊吓。

一中年女性扶着已奄奄一息倒在地上的老人(图2),她面无表情地直视前方,内心是无助与绝望的。一旁的女性蜷缩着痛哭,身后女孩的手搭在她们的后背上,轻柔地安慰着。左侧的农民无奈地低头牵着驴往前走,右侧戴帽子的老人虚弱地撑着竹竿,放在胸口的拳头紧握着,看着眼前这一切……一个个如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是对当时战争环境下社会群体的真实记录,揭示了因战争而流落街头、孤苦无依的人们被迫成为流民的悲惨遭遇和命运,也反映了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画中的每个组合都在诉说着对这场悲剧的无奈与悲痛,作品虽是表达对战争侵略者的痛恨以及贫苦百姓的悲痛欲绝,但没有直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这些人物的身份和满面愁容、瘦弱无助、疲惫不堪来表现,从而揭示出这一现象背后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侵略者带给中国的无法弥补的伤痛,也反映出蒋兆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入微和对人物心理细致的把握。

(三)线条笔墨

蒋兆和把“不摹古人、不学时尚、直面人生、融汇中西”作为艺术创作准则,他认为历史上的有些中国画作品过于追求“形而上”,在注重表达笔墨气韵的同时忽视客观事物的形体特征,容易使造型概念化。西方绘画虽然强调造型特征,但又缺少些神韵在其中,容易变得匠气。所以推行“中西融合”,将西方造型与中国笔墨气韵相结合,是蒋兆和一生的研究课题。

蒋兆和曾说,他所认为的白描不只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白描,而是以白描为基础,在此之上融合现代西方绘画元素,但不是用中国的纸、笔、墨这些材料工具来创作,而是将西方素描的明暗关系引入中国水墨人物绘画中,取二者精华,取长补短,频率调为一致,不至于违和。如此吸收素描的鲜明造型特征来强化中国画表现客观现实的力量,也丰富了笔墨语言。

蒋兆和在保留传统中国画笔墨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素描的写实能力和造型观念,在传统中国绘画形式上融入西方所长,使中国人物画有了新面貌,实现升华,但这并非一味地照搬素描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形成一种“前无古人”的新的独特风格,完成前辈未能突破的课题,素描与笔墨的矛盾也得到解决,同时以成熟且高超的技艺,证明了“中西融合”之路是改良中国画,使其向现代转型的有效途径。

这些都在《流民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物,画家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用线的表现方式也相应有所区分,如用苍劲枯笔描绘老人、用光滑偏柔缓的线条描绘青年人。

蒋兆和注重人物特征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作画时一般先从眼睛入手,画完五官后再勾勒出人物的脸形,再根据已确定的脸形,延展到颈部和头发等具体部位。用长线、粗线勾出外形,短线勾画细节,用线饱满,富有力量,如在衣纹处理上,频繁使用具有顿挫感的短线来表现皱褶。待这些逐渐明确后,勾勒、点染、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其画法依然保留传统的“骨法用笔”,将精准科学的结构分析与传统绘画的用线技巧相融合,并认同水墨人物画不仅在运用传统技法基础上提升真实感,灵动地传达出不同人物的形态与神态的融洽,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蒋兆和在勾勒对象外形轮廓和结构走向后加以墨色铺染,尤其是人物脸部,运用墨色勾出五官和结构、细节,再运用淡墨顺着结构转折变化做出阴影,强调以皴擦方式表现结构关系和明暗关系,同时还对笔墨语言进行丰富。蒋兆和不是用笔墨来直接表现明暗,而是找到结构,并以此作为依据来表现形与神的主次关系。他的作品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笔触生动,人物传神,线条分明,形神兼备,水墨颜色浓淡适宜、恰到好处。

(四)背景处理

人们在沦陷区的压抑与不安并没有通过直接的战争之类带有破坏性的场景来表现,而是通过大面积的留白使观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加上背景的少数人物运用白描以及往后墨色逐渐减淡直至消失的处理方法,给人一种人物众多且没有边际的感觉,没有现实中的复杂环境,从而吸引观者把注意力直接地集中到人群中来,以增强画面的张力和感染力。

全卷一小块部分背景只有些许树的枝干,一方面辅助画中人物来共同呈现出构图美的韵律,一方面也起到间隔人物的作用。有些部分还采用白描方式勾勒出残垣断壁,这无疑是被破坏的家园,只剩残破败落之景,也与流落街头的人们相呼应,共同引向作品主题,再次呼应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惨命运。

三、结语

蒋兆和是20世纪中国画坛具有代表性和深远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其《流民图》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写实主义和悲剧色彩的巨作,重现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深刻记忆,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向现代发生变革贡献了供后人参照的宝贵经验。

蒋兆和以客观的人物结构,采用勾线与皴擦相辅的形式,以中国水墨方式来表现西方素描的明暗关系,以富有韵律的线条和生动的墨色来使画面完备且真实感十足。他始终坚持以写实手法创作,将以往中国文人画中的“形而上”理想拉回现实,更具真实感,开辟了新的笔墨语言。

优秀的现代艺术家要具备多种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感知能力,善于观察。像蒋兆和这样扎根于人民并深入感受他们的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反映时代文化背景,如此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还要结合自身经历,让感悟与灵气自然流露。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开阔视野,去突破自我,在保留良好經验的基础上,敢于迈出创新的一步,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l]刘曦林.蒋兆和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蒋兆和.蒋兆和流民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3]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4]刘曦林.蒋兆和水墨人物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

闫钰(2000—),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蒋兆和绘画语言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蒋兆和简介
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蒋兆和自叙
人道之光蒋兆和
蒋兆和之子: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中西方绘画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卡特林的装饰性色彩静物探究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