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时常读书 明德育桃李书闲处好

2024-01-14韩刚建

共产党员·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教育家名师

韩刚建

光阴似水,不知不觉,我已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19个春秋。回顾这些年的教师之路,发现最受益的就是坚持读书这件事。借用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的一句话,“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而改变的力量正源自自己多年的手不释卷。

小时候家境不好,学费都要东拼西凑,自然是没有闲钱拿来买书,最羡慕的就是那些有小人书的同学。每次借来一本小人书,往往要翻看好几遍,不容易得到的果然是最值得珍惜的。有一次,别人送了我一本《木偶奇遇记》。那真是如获至宝,反反复复地看了几十遍,内容都能背下来了,书还一直珍藏着。因为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语文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

考上师范学校后,对读书的渴望终于得到了极大满足。除了上课,我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阅览室。刚开始是看言情小说,然后是武侠小说,再后来就是各种通俗文学和中外名著。这三年的师范生活都是与书相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黄金岁月。那时候感情也丰富,情绪常会随着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或喜或悲,看到悲剧故事可能两三天缓不过神来。遗憾的是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不懂得摘抄和记笔记,没有留下什么读书的痕迹。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小学教师。身边常有人发牢骚,或感慨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或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感慨城乡教育的差距之大。有人甚至因此被动消极,得过且过。殊不知,大好的光阴都在叹息、感慨中悄悄溜走。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我很庆幸自己一直有着清醒的认知,没有随波逐流。在我看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既然选择了当老师,无论是不是心甘情愿,我都要努力地去热爱这个我所选择的职业。人之所以能知足常乐,并不是所爱的一切都能拥有,而是所拥有的一切都能去爱。我的想法也很简单,在成群结队的大雁中,只要能做奋力飞翔的那一只,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那段时光,虽然没有什么掌声和鲜花,虽然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但是因为有读书这件事,日子并不难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育家朱永新则说:“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找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我深以为然,坚信彼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应该是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人生底色——多读书,在读书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提升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变得厚重。

读书之余,我也会经常听一些名师的课。每次聆听名师的精彩报告,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都会被他们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语言所折服。他们或引经据典,或旁征博引,左一句唐诗,右一句宋词,前一句苏格拉底,后一句爱因斯坦,名言佳句脱口而出,堪称妙语连珠,让人听了茅塞顿开。不难看出,名师的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均来自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根源大多在于坚持不懈地读书。美术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演员比来比去,比的是文化。”其实教师比来比去,比的又何尝不是文化呢?文化底蕴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顯山露水,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

在钦佩名师的同时,我看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也萌生了一个目标,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名师。虽然当时的差距比较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于是,我又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之旅,并坚信一本本书就像一艘艘船,能够带着我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那时,我在书目的选择上相对比较随意。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觉得自己还处在需要多读书的阶段,就像吃饭不能挑食,光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容易营养不全,读书也是一样,无论什么书只要愿意读就会有收获。于是,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那一段时间只要是感兴趣的书我都会拿来读,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书读得多了,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发生了转变,感觉以前的自己就像井底之蛙,只知道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尤其是在读了一些专业书籍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各种教育理念的内涵有了更多感悟,对那些前沿的教学动态、风格、特色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了,并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和创新。这便是读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意趣吧。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多年的读书经历让我意识到,读书还是要与写作同行,写有时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很容易变成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容易边读边忘,留不下深刻印象。如果边读边写,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就会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吸收、思考、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直接与间接的经验、感性与理性才能在同一时空中得到完满呈现。我甚至觉得,正是读书时曾经写下的一篇又一篇文章,成为教学之路上的垒土,垫高了我作为一名教师遥望的台阶。我也正是这样一步步拾阶而上,用了近20年终于实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梦想。

水在不同的温度会有不同的响声,人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思想。今天,头顶上的名师光环固然使我得偿所愿,但也让我感到诚惶诚恐,甚至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何德何能,并陷入新一轮的思考:“我该怎么做?我该做什么?”古人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刻,我依然觉得自己与名师尚有差距,只有脚踏实地、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谓。我知道自己的成长最离不开的就是书,学无止境,也愿意永远都在阅读的路上。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教育家名师
教育家与儿童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名师简介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