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情设计的桂西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研究
2024-01-14柳嘉茗
柳嘉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移情理论广泛运用于心理学、行为学等领域,通过情感投射、移情关系、移情作用,分析理解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影响程度[1],因而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经常被应用在注重情感交互的产品类型设计上,帮助设计师深入研究用户的物理需求与心理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2]。
随着旅游资源的发展与政策的支持,桂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目前国内已逐渐出现针对桂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传播的产品设计研究。理论层面上,现有研究中注重提取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缺乏完善的系统设计框架和详细的理论指导;现实层面上,桂西南民族地区地处边疆,现有文创产品市场境况有待改善,文化传播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文化内涵的深层表达也需加强。
因此,本研究以理论引导为切入点,运用移情设计理论来指导桂西南民族文化产品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自主建立模型,从用户情感产生到情感延续的因素中完善系统设计内容,使文创产品能更深入地表达文化内涵、更符合现代用户需求、更好地融入消费者生活。
1 研究对象与范畴
桂西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现有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具体表现在南宁、崇左、百色3 个地域的文化特色上[3],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骆越文化系列、花山岩画系列、边关系列、明仕田园系列等文创产品类别。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有大量将移情设计理论运用在产品设计领域的文章,针对传播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细分下的领域也有少量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可以为本次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因此,本文以桂西南地区民族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移情设计理论在民族文创设计范畴中尝试构建适用于该地区的移情设计模型。利用移情设计理论对桂西南民族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准确地掌握文化情感产生点,将情感融入产品中,向消费者精准传达情感。
2 桂西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多数研究集中在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领域,探讨桂西南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这些研究对传统媒体、新媒体、民族品牌的建设和文化交流等文化传播策略给予了关注,并从民族文化翻译、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分析了桂西南文化的跨地域传播问题,针对桂西南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然而,关于以产品设计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桂西南民族文化产品设计在创新设计方法的引导下,展现出许多优秀的系列产品设计。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创商店中的系列产品就提炼了桂西南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当前,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其自身功能与质量,而是越来越重视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相较而言,市场上的桂西南文创产品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些设计主要强调文化传播,大多忽略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其次,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但在产品设计各要素中无法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最后,产品的使用环境与文化内涵不相匹配,消费者难以在民族活动中感受到相应的氛围和仪式感,导致用户与产品之间难以产生共鸣[4]。
3 基于移情设计的桂西南文创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3.1 移情设计理论对桂西南民族文创产品的价值
综合文献研究发现,移情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领域中,每个领域都有其设计特性,其运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在儿童、医护、减压等情感交流密集的产品设计中,已有大量研究者运用移情设计理论来增加用户的交互服务与情感体验,但是在民族文创类产品设计的传播方面,移情设计相关文献和成果却相对较少,故对其理论方法方面的研究可视为对桂西南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应用。
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方法往往更侧重于解决用户的物质需求,但对于用户的情感捕捉方面的把握不够精准。桂西南民族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在物质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表达与情感共鸣。移情设计理论可以有效地构架用户与民族文创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准确把握能够激发用户情感的痛点,并且根据用户对民族文创产品的移情作用效果进行相应的产品优化。这一方法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有助于增强用户与民族文创产品之间的情感黏性,提高民族文化传播力度与知名度。
3.2 用户体验移情影响
移情设计理论工具能够促使设计师产生同理心,并在整个用户体验过程中,观察到用户的肢体语言、语气、表情等可视信息,通过决策线索洞察用户的想法、态度、信念、情感,从而深入了解目标用户,识别用户潜在需求[5]。
用户与产品之间最理想的情感交互过程,是一个由接触到使用、使用到理解、理解到认同、认同到再次接触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情感迭代,以实现情感延续。用户的所看(视觉)、所做(行为)、所听(理解)、所想(思考)环环相扣[6],每个环节都决定着用户是否愿意进行下一步的情感深入,如图1 所示。
图1 用户体验移情关系图(作者自制)
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始于感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体验对产品产生关注和兴趣,有了情感的产生才能开启产品的使用可能[7];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用户会依据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场景、使用频率等行为模式来判断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其基本物理需求;在认知体验过程中,产品的文化元素、文化故事、文化体验等表达方式,使用户在社会互动中了解并理解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当用户心智模型中的经验记忆与产品的体验相匹配时,用户会运用联想的方式感受文化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对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3.3 设计模型构建
为了实现用户与文创产品之间的最佳共情状态,根据移情设计理论的方法论,将移情过程分为桂西南民族文化调研中的移情、设计调研中的移情、移情结果3 个部分进行构建。相较于前人研究的移情设计模型重点是文化元素如何提取转换为设计元素,本文研究重点是通过移情设计理论从用户的移情体验角度,挖掘用户对产品需求与文化特性两者之间的功能匹配、情感匹配等,实现情感交融并增强情感永续性,这一设计理念有助于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移情设计的桂西南文创产品设计模型(作者自制)
首先,从设计流程中的移情这个角度出发,对承载民族文化的产品进行研究,满足用户基本产品需求,运用移情观察、用户探测、沉浸体验等移情设计方法,深入挖掘用户真实生活场景中的功能需求、使用需求、情感需求与敏感点,并转换为产品相应的形态与结构。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马奇指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会依赖衡量利弊与身份认同2 种基本的决策模式[8],其中衡量利弊是用户关注自身利益,在产品设计中是对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功能使用需求的决策;身份认同是用户在决策中关注的群体利益,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考虑到“像我这样的人,现在应该做什么”,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份带入决策因素中,在产品设计中用户需要社会层级的匹配或其他情感要素的生成,从而做出最后的决策。这一层面的研究主要是设计师对用户进行移情,从用户所看、所做、所想的沉浸体验中,寻求更准确的用户习惯与心理模型。
其次,从文化分析中的移情这个角度开展设计调研。在用户情感本能层级上研究桂西南文化的形态要素,包括文化的造型、纹样、结构、形式等方面,建立起用户的感性认识[9],这些都决定着是否能开启用户的移情起点;在行为层级中分析桂西南人民的生活情景、文化习俗、地域特色等内容,引导用户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在反思层级上,通过桂西南民族文化精神触发情感共鸣。用户在接触、使用、理解、认同移情体验中不断地深入感受民族文化。
再次,在用户调研与文化调研的结果中,总结出文化与消费价值相似点,文化形态对应产品外观功能需求、文化场景对应产品操作场景、文化精神对应用户情感需求[10],探求彼此之间的匹配点并将其融入桂西南民族文创产品设计中。
最后,用户在使用文创产品时不断感受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与消费价值的一致、文化情感与产品情感的匹配,建立用户对桂西南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自身价值观的主观情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文化认知的客观情感相统一的情况下,完成用户移情效果。
4 桂西南文创产品设计模型应用的移情方向
奇普·希思、丹·希思提出,能使创意更有黏性的方式是让用户关切和在意[11]。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运用移情调研方法深入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惯,搭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人们会自发地运用联想,帮助其理解文化内涵,产生移情效果,触发情感共鸣[12],根据设计模型内容与桂西南产品设计现存问题,可从如下3 个主要方向进行创新应用。
4.1 文化形态与功能匹配
注重挖掘用户真实需求,实现产品形态、功能需求与文化形态的相统一。如下以生活常见的台灯产品作为设计载体进行论述,如图3 所示。
图3 文化形态与产品功能共鸣点(作者自制)
在功能上,作为一种照明器具,台灯的基础功能是提供光照;通过移情研究可以发现用户在使用台灯时的真实需求是在桌面工作时获得适应不同工作场景的多功能灯光照明;此外,用户的潜在情感需求是能够减少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枯燥情绪。
在文化形态上,可由灯具的照明功能联想到“光明”和“祈福”,再由“祈福”联想到桂西南壮族铜鼓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根据设计模型,可在造型、纹样和结构等方面找到与产品形态功能相匹配的元素[13]。因此可以直接运用铜鼓的造型与纹样元素进行产品形态设计。
在结构上,可以根据灯具的功能进行分离式、一体式或其他形式的设计;在文化形式上,铜鼓奏乐方式为敲击拍打,以这种文化形式与产品使用方式相匹配,台灯的调节形式选择使用敲击或拍打的方式进行使用;在文化内涵上,古骆越人通过铜鼓奏乐的形式祈福来年风调雨顺,转换成现代台灯的产品语义,则是寓意用户拥有光明的未来。产品的交互设计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还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古骆越人通过铜鼓奏乐来祈福的氛围。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产品要素,可以设计出既符合用户的功能需求,又能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产品。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开现有产品仅注重平面图案设计的问题,继而创造出更加实用、有趣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4.2 文化场景与使用场景匹配
提升产品文化场景与使用场景的适配度,增加用户与产品的共情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于2016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4]。如下以花山岩画为例,提取古骆越人的生活情景元素,并应用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景中,进而让用户深刻体验民族文化特色带来的移情效果,如图4 所示。
图4 文化场景与使用场景共鸣点(作者自制)
花山岩画中有人物、动物、器物3 种形态。身佩刀剑的蹲式人形是手握大权的将领,较小的人形为士兵,头戴羽毛的人形为祭师,不同的人物组合场景建立了不同的生活场景,有渡船、鼓乐、祈求胜利等场景[15]。将花山岩画场景运用在企业文创产品设计中,找到两者的共性,可以带来不一样的用户体验。行政办公室负责全公司的协调,手持重权的职能与岩画中的将领形象相似;人力资源部掌管公司人事,类似岩画中的士兵;计划营销部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够预判市场商机,与祭师祈福的语义相似;会议室是共同协商、共谋办事之处,渡船图的团结之意与会议室场景相契合。对应不同的办公场景与民族元素融合,从办公用品、门牌标识等方面进行设计,在真实生活、工作场景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解决了现有桂西南民族文创产品设计无法传达民族核心精神的问题。
4.3 文化精神与情感需求的匹配
深度同步文化核心精神与用户情感需求,用故事的方式激起用户情感记忆,再由回忆激起用户移情,以达到情感共鸣效果,如图5 所示。
图5 文化精神与情感需求共鸣点(作者自制)
壮族花朝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是桂西南地区纪念百花仙子的传统民俗节日,青年男女汇集于木棉树下以山歌对唱、赠予花束、抛绣球等互动方式相互定情。桂西南民俗文学形象较为抽象,转换设计元素的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在创新设计时可以考虑从文化中提炼出花朝节的精神核心,即祈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纯洁及永久,并寻找与情感需求匹配的现代产品。文创产品以礼品设计为切入点,提取绣球与木棉树的元素进行花灯创新设计,将“相思之情”融入花灯中,实现了文化精神与情感需求相匹配。由文化故事引导产品情感移出,用户可将情感投射于文创产品上,获得良好的移情效果。当文化内涵与消费价值相似时,用户对文创产品的忠诚度也会随之提升;同时,这也增强了用户在感受民族活动过程中的独特氛围与仪式感。
5 结语
本次研究为桂西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移情理论指导模型与创新设计方向,为桂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模型注重在用户需求与文化要素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旨在实现产品情感的永续性,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