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01-13吴慧敏
吴慧敏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对教育评价进行系统性改革,改变偏重于应试性考试、终结性考核的评价现状。增值评价注重考核学生个体的“增值”,关注学生的进步,不以一次成绩论英雄。此外,增值评价考核指标多样,全方位考核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助于挖掘不同个体的闪光点,促进人人成才。然而,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推广缓慢,主要受限于评价数据难以量化、获取及充分展示。2023 年我国提出要推动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终结评价,缺乏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将数字技术与教学增值评价有效结合,能够提高评价的效率,增强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
增值评价源于1966 年的《科尔曼报告》,认为学生家庭教育背景不同,进而导致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增值和自身的努力。增值评价主要记录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自身产生的进步,不再以最终结果衡量学生,而是将结果与基础水平进行对比,并避免横向对比,注重实践和素质教育,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以往的研究,对于增值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的边界和外延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在评价方法上,增值评价作为一种综合增值型评价方式,需对学生多个维度的表现进行追踪、量化、可视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行业面临转型,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增值评价的落地和推广,深化我国教育评价改革。[1]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构建
(一)明确增值评价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差异,设置不同起点,关注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增值评价体系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各个方面的进步[2],分析其“增量”。首先,增值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避免唯结果论,依据每一次的进步实行鼓励式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破除“唯成绩论”,从高职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实情出发,选取知识、技能、素养等多层次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构建多元化、与增值评价相关、具备活跃度的评价主体,充分保证增值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再次,分析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的不同评价方法,定量指标有阶段测试、鉴定考核等方法,定性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有调查问卷、访谈、自我陈述等;最后,在全过程评价中设置阶段性前测与后测,衡量学生“增值”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评价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二)构建全过程增值评价体系
本部分将从增值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构建全过程的增值评价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构建
1.评价主体。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增值评价的主体应遵循利益相关、多元化的原则,形成校内、校外双主体评价机制。[3]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与校内实践可以由校内评价者进行综合评价,校内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者、小组成员、学生本人等。针对学生校外的实践活动,例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可以由校外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校外评价主体包括企业导师、行业协会专家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例如1+X 证书、技能竞赛等组织机构。校内校外双评价主体的设置能够增强评价的全面性,有效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多维评价主体能够有效保障评价数据的公平准确,有助于增值评价的实施。
2.评价指标。立德树人与匠心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在新时代的特征,教师既身怀传承知识技能的使命,又担负育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育人育才,设计多维评价指标,促进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构建一站式教学,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增值评价需要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场景等方面对其知识、技能、素养进行考核,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指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承担着育人职责,因此还需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品德高尚,具有爱国情怀、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评价指标还需设置前测与后测,对学生的全过程成绩进行量化,计算出每位学生每一次的增值,从而评价学生的进步。多维指标的增值计算有利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促进学生成才,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3.评价手段。由于增值评价体系包括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内容,且时间跨度长(其周期从入学到就业),指标种类较多(囊括数值型指标、文字型指标以及逻辑型指标),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障指标的准确全面、可评可测,可以采用“量”和“质”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首先,对于知识考核可以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利用职教云、超星、微助教等教学平台进行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考核;其次,对于部分技能考核,可以利用相关技能操作平台打分、教师打分、小组打分、自我打分、职业证书加分等手段进行量化考核;最后,对于职业素养与思政评价指标,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指标,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提问陈述等质性评价手段进行相互与自我评价,从而完成评价数据采集。
增值评价的最终结果需要向学生、学校、家长、企业公布。学生可以利用该结果总结自身优势,分析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学生与教师进行奖励以及完善教学诊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依据;家长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特长;企业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工作技能与成长能力,作为实习招聘的依据;社会公众与教育主管部门则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对高校、教师进行监督。
三、数字技术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实施路径
增值评价由于指标多元,量化要求高,因而所需数据多元庞大,统计分析过程复杂,实施难度较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可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多维度、全周期的学生增值评价。然而大数据技术对于非专业教师来说,门槛高、流程复杂,难以在现实中应用。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数字技术完成评价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可视化,从而实现增值评价落地显得尤为重要。(实施路径如图2 所示)
图2 数字技术助力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增值评价数据采集
评价数据采集是增值评价的核心,数据维度越多,评价结果越公平。增值评价应贯穿学生从入学至就业的学习全过程,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情感、思维等评价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具体包括:1.课堂应用数据,可以利用职教云和超星课堂的提问、讨论、测试等评价数据;2.学习平台数据,例如学生学习日志、学习进度、作业成绩、测试分数、小组评分等评价数据;3.校园管理数据,主要有学工管理数据、教学管理数据等;4.拓展活动数据,例如学生企业实习数据、社会实践、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证书数据等。鉴于数据的多样性,可以利用Python 工具、低代码采集工具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存储,并对数据进行量化、标准化处理,形成数据中心,增加增值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增值评价结果呈现
结合BI 可视化工具,实现学生增值评价的全过程全方位可视化,生成个体或群体数字画像,采用折线图、雷达图展示学生不同维度的实时成绩动态变动过程,为每一位同学设置进步和退步的颜色标识,直观展示学生增值评价结果以及排名情况。同时,设置成绩未通关的红色预警机制,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学情诊断分析,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强薄弱项的学习。因此,可视化呈现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清晰直观地理解、运用及分享评价结果。
四、增值评价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践——以智能财税应用课程为例
(一)增值评价总体设计
智能财税应用课程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根据企业经营流程设置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期末业务智能财税处理等5 个项目,共计21 个典型任务。典型任务具有进阶性,在项目式教学中设置起点评价、过程评价、总结评价,以评价学生进步增值情况。以采购业务智能财税处理项目为例,根据5 个典型任务——“采购票据智能管理”“采购服务智能账务建模”“采购商品及固定资产智能账务建模”“采购业务涉税风险智能管理”“采购业务税务优化”,分别设置前测、中测、后测,形成增值评价闭环。前测是增值评价的基础,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初始基础,从而发现学生增值方向和上升空间;中测则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和收获;后测则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综合评测,通过与前测的对比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长情况。各个典型任务的增值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改,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
(二)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在智能财税应用课程的增值评价体系方面,对每个项目从知识掌握、技能运用、职业素质以及拓展提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以采购业务智能财税处理项目为例,形成了4 个一级指标、16 个二级指标的考核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中知识掌握和职业素养占比均为25%,技能运用占比为40%,拓展提升占比为10%,二级指标则对应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位需求和毕业要求指标点,以成果为导向,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运用,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课外拓展活动(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从评价方式设置来看,知识掌握评价依赖于职教云等教学平台、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技能运用评价则由教师评价、智慧实训平台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以及企业导师评价等构成;职业素养评价由于主要依靠质性指标打分量化,因此可以由教师打分、自我打分、小组打分、组间打分以及企业导师打分等方式完成;拓展提升评价则可以通过1+X 考证成绩、技能大赛成绩、社会实践加分等方式完成。
表1 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增值评价的实施
为保证增值评价顺利实施,在课程开始之前,利用问卷调查和课前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初始评价,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增值评价的起点。项目教学实施后,根据不同的子任务,设置测试节点,利用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知识测试、技能考评、情感调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与学生起点成绩进行对比,形成增值评价结果。生成增值评价结果后,须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图表对其进行刻画展示,图表中可将最终值与目标值进行对比,与前导课程对比,评价学生学业完成度,利用雷达图等观察学生的素质提升情况,增强评价结果的可理解性和可使用性。最终,学生可利用增值评价结果查漏补缺,提升自身薄弱项,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增值评价产生的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值评价的目标是促进人人成才,更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点给予鼓励,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明显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智能财税课程中,部分同学理论基础薄弱,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职业素养高,能够较好地完成发票检查、财务机器人操作等任务;部分同学动手能力不强,但是税务知识基础较好,能够高效完成税务优化任务。不同于传统评价的唯成绩论,增值评价更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个体均能有所收获。
2.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值评价不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而是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提升,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评价体系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评价维度,增加技能评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加第二课堂实践评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价主体设置中,增加学生互评、小组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等方式,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师生协同增值。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的双主体模式决定了增值评价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增值变化,促成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增值评价能够给予教师教学反馈,促使教师不断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促成教师的教学成长。因此,增值评价关注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变化,能够通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和磨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教师教学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