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编辑的故事化思维模式探微

2024-01-13□常

记者摇篮 2023年1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报道

□常 虹

新闻编辑通过整合新闻素材,将精彩的节目展现给观众,所以说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事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新闻发展史看,一直存在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两种新闻报道的方式,故事模式因具有新奇性和煽情性,被国外很多媒体广泛应用。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电视新闻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渐从信息模式向故事模式转变。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东方时空》节目,力图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观众更加关注新闻时事,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看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新闻效果和社会效果。

电视新闻故事化起源于美国,普利策、赫斯、富兰克林等人采用对话、描写等方法,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情节和细节,凸显新闻事件中能够让人产生兴奋的故事或者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从而让观众对新闻节目更加关注。

目前,新闻界或传播界对电视新闻故事化达成的共识是: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或者播报中以讲故事的口吻叙述新闻。部分新闻门户网站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一、电视新闻编辑故事化的作用

1.增强新闻的感知性

从电视新闻题材看,电视新闻编辑故事化要求将电视新闻节目做得更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能够让老百姓在观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具备感同身受的心理共鸣。产生心理共鸣的原因可以是新闻题材,也可以是新闻环境,所以如果能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时候感受到这个新闻场景就在自己的身边,新闻人物是自己所熟悉的,新闻事件是自己看到的甚至经历过的,这就让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感,从而对新闻报道的事实形成认同感,拉近观众与新闻的距离。

从电视新闻的内容看,新闻的故事化报道都是从平民的视角去关注新闻事件,然后从新闻事件中挖掘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与传统的信息播报方式不同,进行故事化报道的时候都会安排一个新闻“主角”,而这个“主角”往往是老百姓熟悉的基层人物。通过对“主角”经历、命运等方面的报道,让观众被“主角”的命运或际遇所吸引,从而在观看新闻报道的时候与“主角”产生共情,引发观众对新闻故事的思考。研究表明,新闻的感知性越强,新闻的传播范围越广,越具有传播价值。

2.提高大众的接受度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获取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兴趣越来越低,认为电视新闻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如融媒体快。在这种观点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接受度在明显下降。

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感知力,能够在普通的人物和事件中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主题,在此基础上讲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从而引导受众关注具有广泛共识话题的社会热点、痛点,提高大众的接受度。地方党报《沧州日报》的一篇报道《重污染20年的沧浪渠复见游鱼》涉及环境保护。记者实地采访,邀请当地一个普通居民就环境污染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发表观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3.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贴近生活的观察及对人物细节镜头的捕捉,能够使受众感同身受,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因此,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大多会提取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通过剪裁生活原貌中有意义的精彩部分或片断,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唤起受众脑海深处的记忆,让人身临其境。这种新闻报道不仅重视对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而且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从而使新闻报道有神、有形,让观众如亲眼所见一般,使得观众在强烈的氛围感中感受到新闻价值。

二、故事化报道的模式

1.创意化

内容的同质化是目前我国电视新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许多电视节目因为缺乏创新,导致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当观众观看一条新闻的时候能够看开头就猜到结尾,自然没了观看兴趣。因此,僵化且缺乏创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新媒体盛行的信息时代。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力,必须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创意化处理。比如大多数电视新闻在报道某位名人去世的时候,由主播播报这位名人的生平、所作的贡献,这种说教式的新闻播报让人感觉比较生硬。如果电视台能派记者采访曾经与这位名人有过交集的人,如他的同学、师长、学生、战友、同事等,从第三人的视角入手,会让报道更有层次感。

2.鲜活化

从新闻关注角度的不同,可以将新闻分为时政新闻、国际新闻、民生新闻等。在传统的新闻传播领域,大多数人的观点是社会新闻需具备鲜活性。实际上,凡是新闻都应该具备鲜活性,因为只有将新闻事件以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展现新闻的社会价值。

以辽宁广播电视台《我的十年,非凡十年》节目为例,受访者有在企业岗位上默默奉献十年青春的普通人,还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农民。当受访农户说到“这十年,是我脱贫致富的十年”时,电视新闻画面背景是绿油油的玉米地,让人感到绿意盎然。

在采写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新闻报道时,新闻记者可侧重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模样及稚气的语言。童言无忌,通过对儿童语言的同期声记录,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并从侧面展示孩子内心世界的单纯。

3.散文化

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灵动,不受太多规则的限制。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的时候,可以借鉴散文的创作技巧。在寻找到适合进行散文化表达的题材后,确定电视新闻的主题,电视新闻编辑把自己的编辑意图传达给摄像记者,摄像记者按照编辑的意图去寻找合适的画面,以散文化手法拍摄片子,使电视画面和新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4.写实化

在处理镜头画面和电视新闻文字脚本二者的关系时,要充分认识到二者是统一协调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图像和文字拼接起来,而是要先明确编辑意图和片子的主题、风格,要求文字脚本内容与画面相符,让电视节目所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画面和文字的双重作用抵达观众。这就要求在拍摄的时候,多用写实的拍摄方法,确保镜头画面的真实性,多用平视的镜头,在取景的时候保证画面的完整性,使电视画面呈现出美感。某电视台推出一组系列报道《辉煌的十年》,其中一个片子叫《民生路修到百姓家门口》,这个片子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直叙,因为采访对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而这种“民生路”对老百姓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没有必要采用夸张的语言,老百姓发自肺腑的语言最生动、最鲜活。

5.情感化

对不同的新闻应当采取不同的拍摄和制作策略。比如,民生新闻大多报道的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比如邻里纠纷、群众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新闻编辑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编辑策略,引起观众的共鸣。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赋予真情实感,能够将冰冷的新闻变得温柔细腻,充满温度,从而使受众获得更丰富的观看体验。江苏电视台制作的《身穿红马甲心系老百姓》报道中,以“中国红”为基本色调,展现社区志愿者忙碌的工作状态,用社区居民表示感谢的话语结束全篇,朴实的话语富有情感力量。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6.微观化

宏大的主题往往需要微观的表达,需要将具体的主题内涵落脚于具体的人,有了一个个典型人物才能有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唯其如此,才能使报道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国新闻界著名学者李希光教授认为,在讲故事新闻学里,人物高于主题。这也告诉我们,新闻报道故事化就是要将典型人物融于故事之中,关注人物的命运与重大主题之间的关联,彰显出背后的人情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背后折射的是叙事视角的微观化。

7.文学化

一些新闻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新闻事件,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调凸显新闻事实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作品自然高潮迭起。实质上,新闻故事化就是借用文学的技巧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电视新闻编辑故事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1.准确界定新闻与故事的边界

故事可以来源于现实也可以完全虚构,但是新闻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客观的信息,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些国外媒体将新闻与故事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闻故事化”的道路。

在美国,许多新闻媒体经常在新闻稿件中增加故事性、煽情性强的内容,尽量将新闻事件写得曲折离奇、吸引眼球。但是无论对新闻进行怎样的加工,内容都不能脱离新闻事件本身,否则就会成为假新闻。2004 年轰动一时的《180 万买宝马砸着玩》后来被证实来源于网友在论坛中编撰的故事。这种假新闻一旦播出,对媒体声誉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在新闻故事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个新闻编辑都必须时刻谨记:可以通过新闻故事化的手段去呈现新闻,从而拓展新闻的传播范围,但是切忌将故事新闻化,将本来不存在的子虚乌有的事情当作新闻来制作或播放。

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画面的冲击力和细节的感染力,重在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真实性重视不够,这无疑对新闻媒体的发展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2.新闻报道各环节均可加入故事化元素

通过故事化的方式传播新闻,能够使得新闻内容更加有趣、生动、具体,能够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对于新闻故事化,部分电视编辑仅仅理解为导语的故事化,因为导语的故事化更容易实现,而且不会影响新闻主体内容的客观性。

随着人们对新闻故事化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媒体之间竞争的愈发激烈,新闻故事化要求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均可加入故事化元素,避免新闻的死板与枯燥。

3.选题上不能仅考虑是否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新闻编辑也不能因为增强新闻的故事性专门寻找离奇的甚至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而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比如2001年的时候,武汉一些媒体大篇幅报道某个老总怒砸奔驰汽车事件,却忽略了当时发生在武汉的“全球最大贩毒案件在武汉侦破”,在选题上走入了误区。

4.不能破坏新闻的本质属性

新闻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简洁,不说废话,而故事总是要讲究情节的跌宕起伏,并且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还要不断地设置伏笔和悬念,从而吸引人们将故事看完,揭开故事的结局。但是如果过多地引入故事手段,新闻叙事变成新闻故事,那么就脱离了新闻本身的属性。比如某个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报道全长5分钟,而故事化导语就播报了3 分钟,真正的新闻只占了2 分钟,明显虎头蛇尾。

电视新闻具有引导观众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的导向作用,因此在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媒体的社会角色。比如法律类新闻节目也可以讲故事,但并不是一味地讲述曲折的案情和破案的细节,而是要向观众讲清楚事实,并进行普法教育。

讲好新闻故事,贵在言之有物,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新闻报道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具体来说,新闻写作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导向是写好一篇报道的有效切入点。要善于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文章。当然,一定要实事求是、分寸得当。高明的讲述往往在不动声色中让鲜明的观点进入受众内心。

四、结语

优秀新闻报道之所以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是因为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厚度、表达有温度。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也要做到这三点。电视编辑运用故事化思维处理新闻节目,是提升电视新闻收视率的重要方法,因此电视编辑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新闻故事化的作用,还应该掌握并运用新闻故事化的思维模式,从而做好电视新闻编辑,提高新闻的传播力。■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