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奋斗者·正青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
2024-01-13武天晴
□武天晴
青春是进行时。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在往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一心为国,接续奋斗,在各行各业取得了非凡成就。
“奋斗者·正青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中,全国各级媒体聚焦中国青年群体的奋斗姿态,生动讲述当代新青年的奋斗故事,凝聚起踔厉奋进、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奋斗者·正青春”是2022 年度各级媒体的重点宣传任务。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媒体融合创新,综合运用新闻报道、专题专栏、言论评论、公益广告、融媒产品、线上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开辟跨界传播新路径新渠道,贴近青年群体实际生活,突出时代特征,形成了对青年群体的广泛覆盖、有效调动与强力引导的喜人舆论宣传态势。
一、高擎信仰旗帜,为时代发声
党媒举旗定向,为时代发声,为英雄立传,方显“国之大者”之胸怀与政治家的眼界。“永远跟党走”“敢于进行伟大斗争”“积极建设伟大工程”……新时期赋予“奋斗者·正青春”这一主题更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全国各级媒体精心组织,充分调动传播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切实增强宣传内容的贴近性、生动性,确保主题宣传在青年群体中取得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比如,《人民日报》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强烈的责任感,重磅推出大型特别报道,深情讲述青年人爱国、奋斗、奉献的故事,展现使命担当。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重点综述《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激扬青春——总书记这样指引新时代青年工作》,高质量采制了《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等一系列新闻特写。
新华社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精准聚焦“青春、时代、奋斗”等关键词,精心打造《奋斗者·正青春》栏目,报道当代青年沉下心、俯下身、一心为民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展现他们的眼界和胸怀。
新华社《以青春之我,贡献伟大时代》一文对共青团团结带领中国青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进行了报道。
全国多家媒体发出青春宣言,刊发评论员文章。同时,各媒体加强融媒体产品策划制作,推出《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总书记这样寄望青年》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金句、论述集锦为内容的长图海报产品,在各大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置顶刷屏,在全网形成强大传播声势。
《辽宁日报》2022 年5 月4 日与全国媒体同步开设《奋斗者·正青春》专栏。通过充分展示新时代青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不懈奋斗的青春力量,在辽宁振兴发展中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青春身影,激励广大青年用奋斗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用奋斗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奉献青春、不负韶华”,这些是奋斗人生的关键词。辽宁广大青年以百舸争流、勇立潮头的信心和勇气,担重担,挑大梁,回报国家和社会对青年一代给予的厚望。
辽宁卫视派新闻记者进工厂,下车间,深入报道辽宁青年工匠精忠报国,攻克一项项“卡脖子”国际难题,创造了从“辽宁制造”到“辽宁智造”的传奇。姚秀超,80 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名研究员,主要从事基础材料研究和聚烯烃产品开发。武汉暴发疫情后,苦心钻研,首创防护口罩硅橡胶罩体,这一科研项目被转化为产品成果。“奋斗的人生最精彩”,面对记者的采访,姚秀超满怀激情地说,“青年要扎根生产一线,在磨炼中见真章、放光芒”。
二、讴歌时代精神,谱写青春赞歌
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采访,捕捉典型,创作大批精品佳作,全景展现百年风雨中党带领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谱写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青春赞歌。
新华社推出创意微视频《一堂跨越百年的团课》,通过“云上网课”形式,讲述青年一代“把青春献给祖国”“在奋斗中淬炼成金”的故事。
《以青春的奋斗致敬祖国》是新华社在《奋斗者·正青春》栏目中刊发的一篇报道,讲述了青年人立足岗位、辛勤奉献的故事,用激扬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青春身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时政微视频|青年英雄》,创新采用竖屏叙事方式,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同期声和青年英雄人物图片、视频等结合在一起,真情讲述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鲜为人知的青春英雄人物故事。
央视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栏目陆续推出系列人物报道。《段浩杰:历经700 余次失败,国产“手撕钢”打破垄断》《党军:以青春赴使命赴汤蹈火护苍生》《孙嘉怿:“英雄的生命开鲜花”》《黄耀波:炮弹出膛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我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等通过多元的电视艺术手段,抒写了一大批当代有志青年的大写人生。
很多媒体以“百年正青春”为主题,在2022 年五四青年节和“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前后集中推出一批重磅报道和融媒体精品报道,生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青年成长成才的故事,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倾听青年呼声、亦师亦友的领袖形象。相关报道在播发两天内网上点击量达40多亿次。全国各媒体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报道形式,通过移动客户端APP、网络视听平台等发起互动话题,形成展示青年人青春活力的浓厚氛围。
《人民日报》与B站平台举办“百位UP主联唱,庆祝建团百年”活动,邀约10 个分区、100 名UP 主,制作视频11 个;举办“百校学子联唱,共庆建团百年”活动,邀约国内100 所高校,联唱全新改编版《少年》,相关作品总阅读量超1.1 亿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微博推出#庆祝建团百年大会#、#奋斗者正青春#、#奋斗的青春身影是最美的风景#、#五四主题演讲青春的可能#、#我们的青年英雄#等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20 亿次,营造了致敬青春、共话梦想的浓厚舆论氛围。网民纷纷留言评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青年向上》是《人民日报》推出的一部微视频,叠加了体现共青团发展的数据曲线和历史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穿越时空,回望中国共青团百年历史和中国青年百年奋斗征程。
新华社以《总书记的这份“青春考题”,他们这样作答!》为题发布互动海报,以强烈的新闻敏感回访符合“答卷人”身份的当代优秀青年,展现新青年对时代问卷的热切回应。
由一支青年团队组成的盘锦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工作团队承担全市应急广播任务,以“温暖心·传递爱”为服务宗旨,在“奋斗者·正青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中,以身践行媒体责任,面对2022 年抗洪防汛、疫情防控等重要报道任务,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播报汛情、疫情动态及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令、盘锦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通告等,彰显媒体速度。年轻的新闻战士把直播间、编辑室、采访一线当成了挥洒汗水的舞台。
盘锦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旗下的辽宁省名牌节目《行风热线》在盘锦几乎家喻户晓,口碑皆知。“视听盘锦”公众号作为盘锦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的官方媒体账号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充分体现出新媒体的优势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
为推动“奋斗者·正青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盘锦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组织编辑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陆续采制了《盐碱地里的甜蜜“柿业”》《我们的节日:“家住辽河边 非遗中国年”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各路主播齐上阵 红红火火带货忙》《盘山县抢抓“黄金期”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走进基层的“文化盛宴”》《笔墨书香过大年》《我市农业、文旅产业项目持续升温》《“非遗中国年”传统文化节日志愿服务活动启动》等一大批生动展示社会生活的喜人景象的新闻,同时适当配发编辑点评、采访手记等,起到了稳预期、强信心的宣传引导作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022年,盘锦市融媒体发展中心高度重视宣传引导,倡导移动优先,大力开发原创融媒体产品。
比如,制作了公益广告《科学抗疫情,健康你我他》;广播《行风热线》《交通早高峰》《新闻早班车》、电视《盘锦新闻》《直播盘锦》以及《盘锦日报》《辽河晚报》重要版面持续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做好春运安全文明出行宣传引导。
按照《关于做好2023 年春运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青年创作团队以“欢乐祥和过大年”为总基调,策划推出一批有影响力、互动性强的融媒体产品,普及防疫知识、引导安全过年、讲好春运故事。
刊播《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等消息,对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的安全生产检查或专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播报道路交通、用电、燃气使用等安全提示,普及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特别是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密度,陆续推出《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安全生产平安回家》《筑牢燃气安全“防护堤”》《燃气安全提醒小贴士》《工伤预防防范危化品》《工伤保险就在身边》等一大批公益广告。
三、展现青年风采,树立时代楷模
“我青春,自定义”。全国各级媒体深入采访,挖掘青年励志故事,以个体叙事和群体塑像相结合、讲故事和谈观点相结合的方式,为胸怀梦想、勇敢追梦的青年人圆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团省委聚焦主责抓引领,围绕中心作贡献,服务青年上水平,改革攻坚“去四化”,全面从严强队伍,彰显“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赤忱担当。《安徽青年报》精心策划,推出特刊专版,用100多个版面,对安徽省共青团事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报道。50 多位老党员、老干部“喊话”青年,寄语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胸怀大我,把牢人生方向”,“致敬青春,为奋斗点赞”。朴实、真挚的话语,发自肺腑、能量满满、关爱多多,温暖了八皖大地广大青年的心,让“永远跟党走”成为青年一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是盘锦广播电视台在《奋斗者·正青春》栏目中推出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讲述的是近年来,中国兵器华锦集团团委以开展“永远跟党走”“我是中国青年”等主题实践活动为有利契机,组建青年突击队50余支,组织队员800多人,成功完成抢修任务180多项,顺利完成创新创优科研项目160 多个,实现经济收益超3500 万元。该片在“学习强国”APP平台,《奋斗者·正青春》栏目展播,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22 年荣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视听作品《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以北方华锦工程公司机械厂堵漏工段段长崔万明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的奋斗故事。1997年他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北方华锦工程公司成为一名堵漏工。20 多年来,他勤奋好学,勇挑重担,从一无所知的学徒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堵漏”专家。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每天带压堵漏10 多起。该作品从色彩、构图设计到光线、景别调取,都精心进行了安排,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一面旗”的主题,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与青年对话,走进青年内心,礼赞青年的人性光芒。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东是全国稻田养蟹第一人,享有“蟹王”的美誉。30 多年来,他潜心研发,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光合1号”等46项科技创新成果被列入中国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大标志性成果。首创“稻蟹共养”模式,在全国养殖推广面积达1200多万亩,蟹户实现增收600多亿元,为农民兄弟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黄金大道”。
电视新闻专题片《“光合”制造福润民心》以此为题材,详细报道了李晓东带领公司92 名党员、科研人员,开创“互联网+农户”“产品+基地”等模式,带领2万多个加盟户养河蟹、养海蜇、养海参增收致富,累计投资3亿多元,回收扣蟹2000多万公斤,主动让利3000多万元。
李晓东首开行业先河,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签订全国第一个河蟹养殖保险单,公司出资54 万元,为408户养殖户的2.24 万斤蟹苗投保,给蟹农上了一把“安心锁”。李晓东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被蟹农亲切地称为“傻帽老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媒体人用一段段文字、一组组镜头真实记录着激扬的青春和伟大的时代。
四、结语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卓有成效地宣传引导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恪守正道,守正创新,敢于担当,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达成的思想共识和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