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视角下“关公文旅节”的新闻视听策略研究
2024-01-13张军娜
□张军娜
节日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节日文化内涵、类型都愈加丰富。深挖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大众文化自信和自觉的培育提供助力,成为传统文化延续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以各种地域或者文化为雏形的“节日”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为节日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发展趋势由此显现出来。
节日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更加显著。且融媒体的发展也让文化节日的传播有了更加丰富的新闻平台、新闻内容以及视听表现方式。如在“拜关公结善缘学关公行鸿运”的协调推进会主题指导下增加了新闻报道中有关关公文化、人文景点等视听素材,让“关公文化”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本文基于这一背景进一步探讨其新闻报道的现状、困境,提出推动“关公文旅节”发展的新闻视听优化策略。
一、“关公文旅节”概述
1.“关公文旅节”项目背景
“关公文旅节”是关公故里——山西省运城市基于关公文化创立的文化旅游节日,目前已经承办三十余届。首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举办于1990 年,在首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中便已确立大力弘扬关公文化的基本发展方针,将深入挖掘关公文化的文化价值作为主要活动目的。
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关公文旅节”开幕,其已经逐渐成为山西省运城市的一张名片,肩负着山西省文化建设、形象建设的责任。且自“关公文旅节”开展以来,节日的形式、活动都愈加丰富,在新的时代中更是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路径之一,力求在其发展过程中让关公文化走出运城、走出山西、走出国门,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注入更多力量。
2.“关公文旅节”开展现状
从“关公文旅节”开展的主题来看,近几年来,其主题更加细化、更加明确。如2022年9月,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暨第三十三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大会的主题是“相约关公故里,共襄文旅融合”,深度阐释将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共谋发展的发展方向。
从“关公文旅节”开展的活动来看,多样性成为其主旋律。如“金秋大祭”活动一直以来都是这一节日的保留项目,礼乐的庄严、祭礼的肃穆都使参加活动的人产生仰慕、礼敬之感。除此之外,还有歌曲、舞蹈、文艺作品展览、花车巡游、非遗展演、美食互动等一系列活动为节日增光添彩。
由此可见,在节日文化迅速发展并且被大众广泛关注的趋势下,“关公文旅节”的主题更加明确,关公文化与地方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愈加清晰,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产生的吸引力愈加显著。新闻报道如何展现这一节日魅力,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关公文旅节”新闻报道的视听困境
1.文化内容丰富,报道核心难凸显
从节日文化的视角来看,文化旅游类节日的开办仍然是以文化为主旋律,这也是近年来“关公文旅节”不断开发新节日活动的初衷。如祭祀、展览等各类活动的相继开展,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视听素材。如在“关帝祖庙”公众号中有关该节日的新闻报道大多是以图文相辅的方式来展现节日盛景,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文化内容的丰富虽然意味着有更多视听素材,但是也面临着素材内容的筛选、核心文化的表现等问题。从目前“关公文旅节”的新闻报道情况来看,相关报道虽然基本兼顾了各类文化活动内容,对于关公文化的核心、内涵却更难以着重表现,受众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反而对新闻报道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文化内容丰富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新闻报道的视听素材与其文化核心脱离的问题,成为一大难题。
2.缺乏视听互动,受众好感度不佳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报道有着丰富多样的平台,除了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台之外,还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助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平台中的新闻报道能够呈现给受众更加震撼的视听盛宴,高清图片、纪录片等媒介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关公文旅节”举办至今,也不断尝试使用新媒体平台助力其新闻报道工作,公众号、官方微博的开设无一不彰显出视听在目前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
新媒体平台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视听素材的同时,也给文化旅游类节日的新闻报道开拓了视听互动的渠道,如通过评论、直播等方式与受众互动,增加受众的参与感等。然而“关公文旅节”目前在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却并未利用新媒体平台这一显著优势,也难以借助互动的方式增强受众的认可度,仍然存在受众对新闻报道好感度有限的问题。
3.报道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受众
新闻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传递给受众丰富的信息、新鲜的内容,且不同的新闻形式有着不同的优势。目前常见的新闻形式如口播形式、图片形式、图像形式、字幕形式等。在传统的纸媒新闻报道时代,口播和图片形式的新闻为主流报道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视频形式的新闻报道占据主流。对于文化旅游节日相关的新闻报道而言,综合形式的新闻报道更能够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目前“关公文旅节”的新闻报道形式来看,虽然各新媒体平台账号的开通增加了图片和视频形式新闻的报道比例,让图片、视频成为展现关公文化魅力、运城城市形象的新媒介,然而在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环境中却无法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4.报道内容浅显,覆盖范围有限
从节日文化的视角分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可知,文化节日宣传的全面性、深入性、连续性是首要要求。即节日文化视角下的各类文化节日在节日开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活动类型且各种活动存在密切的关联,只有全面报道其各类活动的内容和参与情况、深入剖析每一类活动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才能起到帮助受众了解节日内涵、吸引受众高度关注的期望效果。
从目前“关公文旅节”的新闻报道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节日开始前,新闻报道的内容侧重于节日主题、节日活动安排等方面的信息;在节日举办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内容侧重于活动进行情况;在节日结束后,新闻报道的内容侧重于总结、展望等方面。然而对其中最重要的群众参与情况、文化传播效果等内容却关注不足,尤其是在视听表达方面难以达到全面、深入、连续的预期要求。
三、“关公文旅节”新闻视听的优化策略
1.确立文化内核,提升内涵深刻性
文化记忆需要通过特定的节日活动、仪式行为和舞蹈动作等相关的物质性的或象征性的符号呈现,或重现民众生活历史。然而节日文化元素过于丰富,极大增加了节日符号统一的难度。如在“关公文旅节”中各式各样的展览活动虽然吸引了诸多游客参加,但是新闻报道对于文化内核的表达却极为模糊。基于上述情况,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关公文旅节”的文化内涵,应当建立在节日文化元素明确、节日符号统一、节日文化内核显著的基础之上。
具体而言,在“关公文旅节”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不仅要突出各式各样的展览活动所具备的亮点,更要突出各种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如“金秋大祭”的新闻报道中除了要有对庄严肃穆的典礼的整体展示,更应当通过丰富的影像展现祭礼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仪式的关键细节,阐述祭礼流程中不同环节分别代表着哪些寓意、传达出哪些祝福内容,让受众深切体会“拜关公结善缘”的文化内核。在与其相关的文艺展览和文艺活动中,更应当点明主题,使参与节日庆典及相关活动的受众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到有效信息,了解到节日的文化内核。
2.增加互动元素,消除距离感
传统纸媒时代的新闻报道往往会给受众以严肃的印象,新媒体时代中新闻报道平台、媒介的丰富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让受众逐渐拉近与新闻报道之间的距离。然而想让受众真正体会到其作为文化体验、文化活动参与者的身份,仍然需要通过增加丰富的视听互动元素,使其产生置身其中的感受,进一步消除二者之间的距离感。借助视听互动的元素,让受众感知到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中每一个体参与的必要性,增加对节日及背后文化体系的好感、认同感。
具体而言,在新媒体平台有关“关公文旅节”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增加不同类型的互动元素,让受众真正参与其中。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报道节日活动举办情况的同时,可以将不同活动的视频、图片整理后附于新闻中,发起投票,让受众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将票投给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受众产生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对节庆活动、新闻播报等策划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或者借助VR、AR等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增加线上展览的入口。受众即使无法亲临现场,也能够参与到节日活动中,获得沉浸式的节日体验。这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受众的距离感,而且能够让受众提升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更加有助于节日文化的传播。
3.把控创意方向,丰富报道形式
报道形式单一不仅是“关公文旅节”存在的问题,更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各类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关公文旅节”的报道主要是图像报道,无法完全展示出节日的盛况及其文化魅力,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活动内容进一步创新报道形式,增加创意表现。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感受,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使受众持续关注“关公文旅节”的相关信息。
一方面,可以增加字幕报道的比例。如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增加对现场活动情况的字幕讲解。对无法亲临现场的受众而言,也能让其产生较强的参与感,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受众。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人物专访、历史回溯等类型的报道,通过创意报道给受众带来新颖的感受。例如,以关公的视角讲述其在不同场景中发生的故事,设计小剧场,让新闻报道与现场展演有机融合,可直观生动地展示新闻事件及场景,让受众快速感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或者对相关习俗礼仪的传承者进行采访,更加着重于表现关公文化与人民群众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拉近关公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拉近受众与报道之间的距离。
4.跟踪全线活动,增强报道的全面性连续性
“关公文旅节”的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在全面性这一方向上持续深耕,但是主要体现于形式的全面上,对于内容、内涵的全面性则关注不足,连续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深入度、连续性两个层面上还需要持续跟踪全线活动,让更多受众体验到关公文化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
首先是报道内容的深入性问题。如节日中有花车巡游活动,可以增加有关花车背后文化内涵的报道,使其成为人民群众了解运城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窗口;或者在非遗展演报道中增加非遗项目发展历史及其与关公文化渊源的内容,借助视频、动画等视听素材体现文化魅力。其次是报道内容的连续性问题。即使在节日后,丰富的活动对当地人以及城市形象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仍然是显著存在的。基于这一情况,可以对关公文化滋养下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采访报道。
四、结论
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当代文化建设的道路中,以节日为载体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作为山西省形象名片之一,“关公文旅节”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受众的瞩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新闻报道作为“关公文旅节”的对外表现窗口、重要传播渠道,更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优化视听策略,以博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好感,实现“传播”“推广”文化的目的。本文从文化内核的确立、互动元素的增加、报道形式的丰富、报道内容的深入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措施进行了视听优化策略方面的探讨,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博大精深的关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