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书编辑制作的思考
2024-01-13王冠镕
□王冠镕
长书,是广播文艺约定俗成的称谓,泛指“长篇连播”类节目。即指“评书连播”和“小说连播”节目播出的广播评书和广播小说,属于业内“说书”的范畴。
广播小说不属于曲艺的范畴,但因其艺术特点与评书有很多相近之处,可理解为广义上的“说书”,所以业内就把广播小说和评书放一起,统称为“长书”。
追溯历史,鞍山电台的广播长书有着辉煌的过去,早在20世纪50年代,它就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量听众的关注。
1955 年鞍山电台开始录制广播评书,次年元旦起正式开办了“评书连播”节目。与杨田荣合作录制现代小说改编的新评书《三里湾》《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红岩》等,播出后在听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杨田荣成为我国新评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新评书中用口技表现的万马奔腾、枪炮齐鸣、疾风暴雨、鸟语蝉鸣等,成为杨田荣独有的艺术风格。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他,称杨田荣是“全国说新书的一面旗帜”,他的新评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79 年,鞍山电台邀请刘兰芳合作录制了评书《岳飞传》,一经播出火爆全国。每天的“评书连播”时间,人们三五成群,准时守在收音机旁听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八百破十万”“枪挑铁滑车”……40里钢城万人空巷,城市上空飘荡着刘兰芳那洪亮悦耳的声音。
那段时间,鞍山大小商店积压多年的收音机,都被想听评书的人抢购一空。新华社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了关于评书《岳飞传》的评论性文章,全国百余家省市电台都来鞍山台复制评书《岳飞传》,创造了广播评书前所未有的收听高峰。一部《岳飞传》造成的影响堪称空前。
1980 年,鞍山评书又一标志性人物单田芳在鞍山电台铿锵开书,从第一部《隋唐演义》开始,十余年间,鞍山电台和单田芳联合录制了《百年风云》《三国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平原枪声》等30余部传统和现代评书。单田芳略带沙哑又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全国各地电台的无线电波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他成为评书界的“长青树”。
继杨田荣、刘兰芳、单田芳之后,鞍山电台又请张贺芳、巩宝生、连丽如、石连君、石连壁、陈丽君、张少佐、刘朝等几十位本地和外地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和评书演员、主持人合作录制长书。经过几代评书编辑和评书演员的共同努力,鞍山在全国有了“评书之乡”的美誉,鞍山广播也积累了丰富的长书资源,现有书目百余部、万余讲。“鞍山评书”在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准确定位受众群,是提高长书制作水平的前提
老百姓自来有听书的爱好,从宋朝时的“撂地”说书开始,只要有说书人,就有听众。有的书迷甚至跟着说书人走村串乡,乐此不疲。后来书场扩大到酒楼茶社、乡镇集市,“闲”人茶余饭后往书场一坐,听着说书人“从天上说到地下,从过去说到现在”,不仅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生活知识。
长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长书的特点,首先是“长”。叙述的故事长,时间跨度长,它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人物、事件必然繁多,构成了一幅蜿蜒起伏、色彩纷呈的生活画卷。
其次是“说”。过去评书艺人学评书,都是师父“口传心授”,行话叫“道活儿”;照着小说说书的,行话叫“墨刻子”。不论什么版本,评书都有着它特有的模式、规范,如“柁、梁、扣、结、赞、表、白、评、开、摆、拉、串”。小说作品是用无声的文字让读者阅读,演播者的二度创作就是把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向听众述说,“音话皆在语言中”,使听众如临其境地听到、看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人和事,从而获得自己阅读时得不到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力量。
最后,长书的内容决定了其必将占用较大时段。无论讲哪个书目,也不可能几天时间就把故事讲完,少则十几天,多则几十天,甚至几百天。但是它的对象感是相同的,无论是广播小说还是评书,连续播讲的演员都是面对话筒,没有与他人交流的可能,但是他们头脑中有听众。
所以说,直到书场搬上广播,听众群才得以无限地扩大,即受众群体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职业上说,工人、农民和教师都有。这种古老的艺术,可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笔者经常看到,公园里晨练的中老年人或手里提着或腰里别着收音机听评书,还有人把收音机挂在树上,听着评书锻炼身体。
由此可见,老年人成为广播评书主要受众,我国老年人已近4 亿,是一个庞大而比较稳定的群体。此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车、私家车数量快速增加,车载广播收听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手机收音机功能、数字收音机的发展,也为广播长书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打下了基础。
春兰秋菊各占其时,喝酒饮茶各取其道。精准定位广播长书受众群就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巩固现有的受众群。现在的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和城镇的评书爱好者。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生活的改变,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被更直观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如网络新媒体上的综艺节目会带走一部分受众。因此,我们必须在评书的选材、制作及文化品位的确立上,多照顾这部分人的欣赏趣味,让他们能够留下来。
第二,吸引更多有文化素养的受众。这部分人欣赏品位很高,他们会进行理性的思考,考量这部书是否值得付出时间听。可以说兼顾这部分受众的欣赏品位,对于我们来说有难度,也是一种挑战。
以录制完成的220集长篇评书《秦始皇演义》(上、下部)为例,这部书在选材和制作上正是考虑了现代人对文化的需求。从评书俗文化的角度上说,它达到了大众层面的需求。书里讲到了小嬴政的身世之谜、赵高的“指鹿为马”、赵姬与吕不韦的故事、吕不韦的结局……从雅文化的角度上来看,嬴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逐一灭六国的过程,也是值得一听的。
二、准确选择素材,是提高长书制作水平的基础
评书内容选择及安排要适应不同文化需求的听众。而听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块状文化特色明显。北方的评书和南方的评话大有不同,其受众需求就无法调和。
其次,作品内容的多样性与可供选择性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内容的确立不在于政治性是否突出,也不在于选题是否重大,核心是听众是否需要、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在其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发生共振。
纵观鞍山广播长书几十年的发展史,其有着显而易见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录制的那些现代题材的新评书《沸腾的群山》《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挺进苏北》《破晓记》等激励人心、昂扬斗志。
另外也录制了很多历史朝代更迭故事、英雄征战故事和侠义故事,如《明英烈》《东汉演义》《杨家将》《花木兰》《包龙图》等经典书目,历久弥新,久听不厌。可见题材是一部评书的基础,题材有没有受众群、能不能给受众以文化上的享受,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宏观把握上确立素材的选择
素材决定了一部评书艺术作品所要叙述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很多素材反映了社会生活,对受众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评书《秦始皇演义》在鞍山台播出后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多家电台播出,都得到了听众的好评。它不同于一般的野史,应该说,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是评书是门艺术,不是史实的再现。全书讲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这位历来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骨肉丰满地展现给大家。少年时的勤奋、好学、坚强、隐忍;吞并六国的文韬武略、识人善用;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作出的英明决策;但他又极凶狠残暴,大兴土木修阿房宫、劳民伤财建陵墓、焚书坑儒、施行繁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刑法。对人物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塑造,让人物更加丰满立体。
2.围绕主题精心选择素材
主题指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从长书的定位来说,主题主要选择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体现爱国主义或英雄主义,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创造力。
如70集长篇小说《热血家族》讲述的是东北农村一个传奇家族鲜为人知的抗日秘史。小说的主人公高有才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庄稼汉,日本鬼子进村时,他睿智果敢、英勇无惧。这份热血与荣光,令听者潸然泪下、肃然起敬。高有才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各在东北军、土匪队伍、日伪武装队里谋生,小日本来了,充满血性的儿女们毅然决然地追随着父亲的脚步。
从这部长书选书、录制、后期制作到播出,笔者和演播者始终都被抗日英雄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触动。人类社会前进需要英雄精神激励。广播小说一经播出,好多听众打来电话,表示听得“赶劲儿”,打鬼子打得过瘾。
由此可见,任何时候民族大义高于一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为有国才有家。
3.增强素材的时代性
评书素材的选择还需要考虑时代性,即现在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评书。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真心理是人的基本要求。广播评书在满足受众求真心理方面重在强调艺术表现的真实性。通过对古今中外人物故事的选择与截取,再现当时的历史、自然环境,展示真实的生活图画,拉近听众与播讲人物故事的距离,满足听众求真的心理需求。
如评书《孟泰传》,用评书细说这位响彻钢都大地的老英雄。孟泰,一位多次被毛泽东接见的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他代表着一座城市、一种精神、一种力量。1948 年2 月鞍山解放了,50 岁的孟泰进入刚成立的鞍山钢铁厂工作,自此开启了他的奋斗历程。他爱厂如家,无私奉献,为国分忧。在鞍钢公司的办公楼前,孟泰的塑像矗立至今,鞍钢还有一座孟泰纪念馆,全面展示了孟泰的事迹。评书播出后引起了听众的一片热议,老年人没有忘记孟泰,中青年人知道“孟泰精神”。
可见,孟泰的雕像一直矗立在鞍山人的心中。评书再次呈现了一个立体、传神的孟泰形象,深入、广泛地弘扬孟泰的崇高品质和精神。
另一部评书《郭明义》也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郭明义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一名普通的采场公路管理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扶危济贫,义务献血,捐资希望工程,资助特困孩子……节目播出后,人们不再叫他“郭傻子”而是“活雷锋”。
听众除了有求真心理,还有求近心理,人们对发生在自己周围、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有强烈的参与欲望。纪实评书《钢铁梦想》讲的是来自鞍山的“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李超的故事。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的李超参加工作20 多年,解决生产难题200 多个,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一个多亿,创造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劳动创业奇迹。此书在听众特别是鞍钢人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至此,鞍山广播评书“鞍钢英模三部曲”全部录制完成。其主人公都来自现实,与听众的生活更近,容易引发听众共鸣,继而对听众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三、努力探索作品的艺术性,是制作高品质长书的保证
从美学角度说,作品的艺术性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广播长书作为单纯的听觉语言艺术,是以说讲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说得好、讲得妙的目的如何实现,有很大的学问。演播者正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语速、语感、语态,为听众展示广阔的历史画卷,反映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人物的。如鞍山台近期正在录制的“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的全套小说,他的作品以气魄大、容量广、充满瑰丽想象而闻世。他的小说词汇极其丰富。以代表作《蜀山剑侠传》为例,录制中发现他自创很多四字句来连续铺叙,使写景状物的笔墨不落俗套,姿彩纷呈。如“苍崖翠壑”“危峰刺天”“峻壁排云”“露气滃郁”“瑶草琪花”“桂馥兰馨”等词语的运用,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用语言描述刻画人物是评书的又一大艺术特点,要求演播者要渗透书的宗旨、解析书的哲理、说透书的情理,使受众产生联想。评书《走马春秋》的故事、人物和语言都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评书,经过艺术加工后,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变成了有趣味的故事,人物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特别是书胆人物孙膑成了智慧和胆识的化身,语言的性格化也凸现出来。演播者石连壁老先生集高超的语言艺术与丰富的知识于一身,发挥了评书细腻刻画的语言艺术特点,沉稳老练,外松内紧,准确传神地将人物真正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描述出来,而且铺排自然流畅,张弛合理。
四、结语
听众喜欢长书,有需求就有市场。“以受众为本,以内容为王,以节目取胜”,是广播节目经营遵循的基本原则,长书节目也不例外。古人云:孜孜以求兮,必成大器。广播长书节目在新媒体的助推下,一定会焕发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也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