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智能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探索
2024-01-13王曼利
□王曼利
中宣部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全国各区县展开了由试点到全面推动的县级融媒体建设,各级宣传部、主流媒体以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实现了资源整合与资金、技术、人才的再次分配,各区县融媒体中心已按目标基本完成建设。以盘山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在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多平台、多维度的立体媒介技术融合中心,也为构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且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作出了有益尝试。
一、新媒介技术崛起的契机
本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次广泛而又深刻的媒介技术革命,尤其是在最近十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增强现实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智能型技术的持续更新,形成了一种“联接和赋能一切的合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概念席卷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传统媒体首当其冲,面临着社交媒体、平台媒体、短视频、算法媒体等新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待发掘的技术潜力和资源优势。
总体而言,新媒介技术的崛起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次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契机,尤其是县级融媒体建设为具有地域、组织、技术等方面资源劣势的广播电视媒体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1.传统媒体固有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在互联网主导的媒介生态中,传统媒体面临着不断出现的不确定性挑战,VUCA(vola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等因素影响并主导着当下多变的媒介环境,但传统媒体在固有资源方面的优势仍然有着较强竞争力。中央电视台根据互联网、广播电视、纸媒等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情况,将餐饮业“中央厨房”的概念引入各级全媒体平台的建设中,增强了传统媒体在信息、采编、分发、公信力等方面的固有优势,建立了以实现全媒体报道为目标的共享信息数据平台。目前,中央媒体和各省市级媒体已用实际经验证实了该模式的有效性,也证明了传统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后的潜在动能具有无限可能。县级融媒体媒介融合实践不能生搬硬套中央电视台成功经验,而是要更具地区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
2.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媒介接触习惯。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47次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网络支付、短视频、网络购物、网络新闻、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应用网民使用率超过了60%,约覆盖全国43%的人口”,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网民的现实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大众的信息获取、交流沟通、消费支付、娱乐休闲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并未销声匿迹,而是吸收新媒体在内容丰富度、传播效率、分发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探索与当下用户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传播模式。在互联网主导的新型传播格局中,传统媒体积极进行自我整合与自我革命,以“云端共联”的方法连接各级融媒体中心,接入互联网的节点化传播结构,这种整体融合观念不仅打开了融媒体建设的新思路,也凸显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介生态中较强的环境适应力。
3.传统媒体发展动力的潜在价值
在多元融合的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相较于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而言,在专业素养、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亟待深层挖掘的潜在动能。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传播格局中,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固有的“四级办广电”的层级关系模式,突破了媒介之间的藩篱,为多元化的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盘山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其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全媒体共享信息平台,打造了一支兼备传统媒体专业素养与新媒体思维的人才队伍,通过“两微一端”开辟了“人文盘山”“影音盘山”等新媒体单元,构建了以服务地方为主旨、以技术连接为纽带的传播矩阵。当下,传统媒体在走向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与路径,实现了传播价值的新突破,但在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转型方面仍有较大可探索空间。增加各级融媒体中心的经济、社会、文化附加值,挖掘全媒体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的潜在动能,已成为建强融媒体中心的题中之义。
二、传统媒体角色与功能的转变——以县级融媒体为例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进行媒介融合实践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满足新媒介时代受众(用户)的信息消费与传播需求。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从技术角度提出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渠道与方向,系统性、全局性地引领我国媒介融合进入智能化阶段。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发生功能转变,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迫在眉睫。
1.县级融媒体的服务性功能
县级融媒体处于新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其承担着向县域百姓精准发布国家方针政策与实时工作动态的服务职能,是主流舆论媒体矩阵结构的重要基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县级融媒体主要功能在于“媒体服务、党建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在顶层设计层面给予了其媒体服务性功能建设发展的路径规划与有力支撑。同时,县级融媒体在转型升级的探索中形成了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与新媒体技术的耦合,根植于地方文化与区域发展情况,通过全媒体的传播渠道与新媒体的生产方式,发挥了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如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后,最先作出反应的郑州报业集团与郑州市县(区)共建了郑州模式的智慧融媒体中心,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突破了传统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边缘束缚,有效增强了新闻信息对社会、群众的服务功能。
2.县级融媒体的交互功能
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时代传播平台的核心逻辑,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开发用户需求并提升用户体验感、满意度已经成为当下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新媒体的终极目标。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已不符合时代需求,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去中心化传播呼唤媒体与平台对用户表达欲望的尊重与助力。
增强交互性是互联网时代增强用户黏性的基础,全国各地的县级融媒体为增强与受众间的交互,纷纷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渠道引导用户“点赞”或“吐槽”,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对节目内容的喜爱还是批评,在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用户产生对于媒体的情感认同,融媒体中心得以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提升在媒体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县级融媒体的开放包容属性
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开放式发展逻辑正在迫使媒介拆除彼此之间的藩篱,在共生中寻求发展”。开放、合作、多元始终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向,县级融媒体在媒体市场中具有当地传媒集团的整合性优势,但想在海量数据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仍需要适应当下媒体发展趋势,接入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池。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与更新以秒为单位,甚至可以达到实时播报的速度,传统媒体受到生产流程的制约,无法适应自媒体的传播节奏,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在此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抖音短视频平台内容应该更具包容性,兼备传统媒体经过调查与专业化生产制作的严谨新闻内容与来自现场自媒体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视频资源,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承担起疏通新闻信息流通渠道的责任,防止由于信息流通阻塞带来的谣言传播现象。
三、智能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不断升级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从数字化转型阶段步入了智能化转型阶段。这与媒介革命、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社交媒介需求变化背景下媒介生态学者所提出的理论相互印证,即“媒体需要从媒体生态环境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最大程度利用环境资源,营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小生态,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在谋求自身发展中吸收了新媒体特质,加快自身智能化转型速率,突破了传统媒体生产制作流程带来的时间、空间、渠道等方面的束缚,在数字化环境中明晰了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1.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智能化建设现状
传统媒体在近十年的转型发展中,不仅融合广播电视台、报纸、新媒体等媒体资源建设了各个层级的融媒体中心,也以智能化发展为基础加强了全媒体、智能媒体建设。人民网研究院2020年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全国超过70%的广播电视台、超过90%的报纸媒体都已建立“两微一端”的传播矩阵。融媒体中心的智能化建设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通过顶层设计促进全媒体一体化发展,构建了涵盖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的全媒体形态,实现了1+1>2 的效果。除技术融合外,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了纵向衔接与横向合作,在平台、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实现了多维度融合。
广电总局先后指导湖北、陕西、京津冀等地,推进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融合,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全方位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推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介思维上的根本改变。在《2021 年推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的指导下,盘山县融媒体中心也积极起用编评一体化的全媒型、复合型人才,建设新媒体运营队伍,注重与中央、省市级融媒体中心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密切联系,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自身媒介角色与社会定位。
2.县级融媒体的“智慧+”运营思路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中,“智慧+”的运营思路已经深入县级融媒体中心规划、运营、制作、分发的全流程。以“智慧+”模式作为推进县级融媒体构建新型主流媒体舆论阵地的基本方略,有利于进一步建强智能化融媒体中心,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更加直接有效的联系,拓展平台的数字服务能力,促进县级融媒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浙江省的88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已建立“新闻+政务+服务”的智慧服务客户端;湖南省的123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了“媒体+政务+商务+服务”的智慧综合服务平台……众多案例不胜枚举。总体而言,打造“智慧+”系列媒体产品、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全国各县级融媒体深化改革发展的具体方向。
3.县级融媒体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2021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多次强调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跨媒体、多维度、全平台协同合作的县级融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应自觉承担起拉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已有众多直播间设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以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农产品,助力农业发展。盘山县融媒体中心就以新媒体账号为依托,开设助农板块宣传推广高品质原生态的农产品,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
此外,全国各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采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电视、广播等全媒体渠道,宣传党的精神、国家政策、地方文化、乡村振兴等内容。具有贴近性、开放性、社交性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探索中不断明晰自身的基层信息枢纽定位,提高舆论宣传引导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媒介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已取得成效,从“建立”到“建成”再到“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转型升级已经步入提质建强的新时期。这意味着,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对接时代语境,不断引入前沿人才、技术,协同多域各界力量、联动共享各级资源来创新传播内容、方式、渠道,以更具交互性、贴近性、智能化的模式传播主流声音、回应群众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