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2024-01-13陈金凤刘长宇

记者摇篮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文艺总书记

□陈金凤 刘长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亲自研究、专门部署和指导我国文艺工作,针对文艺创作、文艺发展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明确工作指示。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影响深远,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任务,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伟大成就、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凝结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成就和丰富经验,洞察出文艺创作领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指明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道路与方向,值得文艺界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和广泛践行。

一、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同心同向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的依靠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多次强调文艺要坚守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热爱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创作的根本宗旨,指出文艺表现的主体就是人民,文艺作品终归要接受人民的鉴赏和评判,文艺创造和文艺作品都必须用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进一步强调文艺和文艺创造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观照现实、厚植情怀,明确阐述了文艺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发布,对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提供重要指引,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从文艺的创作立场、创作主体、表现主体、接受主体、评判主体等各方面阐明了文艺和文艺工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旗帜鲜明地将文艺要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具体化阐释,表明我们的文艺创作只有牢牢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人民同向同行,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才能真正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真正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当之无愧,我们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我国历史宏伟向前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践行者,也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建设者。因此,文艺创作要心系人民的冷暖和幸福,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只有亲近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打造精品力作。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人民”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指的是整体的、历史的人民群众,也指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具体的人。他提出人民“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这启发和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的现实生活,俯身了解社情民意,灵活刻画生动的人物,塑造代表时代精神的鲜活艺术形象,表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反映和激励人民的爱国之情、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和发展之果,让人民群众检验文艺创作的最终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的存在及其轨迹都是鲜活而不同的。百态人生,百味生活,百种体验,百般命运,浩瀚丰富的现实世界为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创作源泉、创作动力和创作启发,文艺工作者也只有通过厚植人民情怀、强化生活感触、增强艺术功底,才会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情真意切、别开生面,才能实现真善美的发现和创造,才能真正激发起人民源自心底的爱意、敬意和共鸣。

近年来,以《大江大河》《山海情》《幸福到万家》等为代表的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优秀主旋律影视剧,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主题,生活气息浓厚,时代印记深刻,人物形象立体鲜活,叙事情节起伏有度,细节刻画生动真实,剧中人物的成长蜕变与社会生活融合互动,一经播出便火爆全网,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收视率和口碑均有良好的反响,这正是文艺创作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被人民认可的有力佐证。

二、创作思路: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描绘社会风貌变迁

古往今来,纵观诗歌、小说、音乐、绘画、曲艺、影视等各大文艺领域,能够广泛流传、世人称赞的文艺作品其实都是跟紧历史脚步、深耕现实人生、书写时代风貌、勾勒社会变迁的匠心精品。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号角。从时代生活与文艺事业的密切关系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崭新的历史方位。开启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时代是中国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舞台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是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砥砺奋进、将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成现实的新时代。对于文艺事业和文艺产业而言,也是高质量推进文艺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传播、文艺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歌唱祖国、讴歌奋斗、礼赞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新时代文艺发展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要赤诚描绘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历程,积极建构百年党史的英雄人物谱系,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与精神血脉,热情表现时代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有力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面貌和中国气派,全面反映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建设成功、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中的壮丽史诗。

任何文艺的书写创作,都离不开对时代生活、时代风尚的反映。文艺打造精品力作需要时代生活的丰厚滋养。文艺工作者要洞察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发展规律,俯身聆听时事世事,生动贴切地开展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要主动关注时代、解读时代,温情地、贴切地呈现时代生活、引领时代发展,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聚精神。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明确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弘扬时代精神,唱响时代旋律,打造文艺精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外,文艺创作紧跟时代步伐,还表现在守正创新。既要坚持“内容为王”,传承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为人民生产和创作优秀的作品,又要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把创新精神融入文艺创作的全过程,以新时代文艺创作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的极大丰富与提质创新,助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大力开创文艺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以传统戏曲为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戏曲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舞台限制,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逐步采用新颖的影像科技手段,创造性地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观感,一些经典剧目实现了创作上的重新编排、拍摄和包装,更加吸引和亲近年轻观众,这也会促进传统戏曲的振兴发展。

三、创作原则:追求“质”与“效”,坚守理想与品格

文艺塑造人心、铸造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文艺工作者要修身守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处理好利义关系,摒弃见利忘义,拒绝低俗媚俗,高度重视、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亲身捍卫文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经受得起人民、专家和市场的评价与检验。文艺工作者“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发展文艺事业的路径: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进一步壮大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这些论述都从不同层面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要严以律己、德艺兼修,文艺创作要志存高远、激浊扬清,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社会价值重于市场价值,要牢牢坚守文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坚守文艺的理想、价值和品格,避免被市场奴役,富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文艺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文艺创作泛娱乐化、低俗化、同质化、名利化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上媒介环境的快速变化,不少文艺工作者染上“浮躁病”,只顾迎合市场、追逐名利,文艺创作乱象迭出,文艺事业也自然难以立“高原”、攀“高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的“质”与“效”,主旨深远,意味深长。

文艺创作在“质”的追求上,应该力戒浮躁、精益求精,严格内容选材、深抓思想开掘、精工艺术创造,潜心书写和打磨有思想、有内涵、有价值的好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自觉摈弃消费市场上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讲究文艺的格调趣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推动文艺创作不仅向“高原”迈进而且向“高峰”攀登。文艺创作在“效”的追求上,应该倾注高度的责任意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担负并履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创作作品要强化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做到有筋骨、有品位、有温度,肯定、赞扬和传递真善美,避免金钱至上,沦为市场的奴隶。

四、创作目的: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艺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文艺关乎文化自信,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复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有力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目标指向,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匠心打造文艺精品,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艺创作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其“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就是要努力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文艺工作者扎根中国大地、打造文艺精品、献艺世界舞台的重要基础和坚实后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认真处理好传承、学习、创新和超越的关系,努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彰显新时代中国气质、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艺精品,让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成为对外宣传推介中国、开展广泛交流的媒介,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华文化形象,别开生面地让全世界民众了解中国、感悟中国,主动捍卫中国的国际文艺话语权。

五、结语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引领当代文艺的研究、创作、传播和发展。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树立和实施“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创作思路,认真坚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创作原则,自觉实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创作目的,书写和推选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文艺总书记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文艺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总书记的告诚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