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肖申克的救赎》影视改编成功原因分析
2024-01-13袁晨阳
□袁晨阳
一、《肖申克的救赎》——影视史上最成功的小说改编电影之一
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至今被很多影评人列为史上电影角逐最激烈的一次奥斯卡。德拉邦特导演的《肖申克的救赎》在那一年的奥斯卡收获了七项提名,《肖申克的救赎》长期以来一直位于IMDB 与豆瓣的影视评分第一名,影片大气磅礴的节奏以及娓娓道来的叙事,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面对监狱体制化的反思至今都是各互联网影评社区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斯蒂芬·金《四季奇谭》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可以说这次《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改编让其焕发出璀璨的光彩。纵观影视史,小说的电影改编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流的电影底本往往是由二三流的小说所组成的。而那些一流的文学作品往往很难改编成一流的电影。纵观中外影视那些传奇作品,如《霸王别姬》《阿甘正传》,其小说底本往往并不是十分出彩,然而当搬上大荧幕时却成为经典作品。
究其原因,是因为视听作品和文字作品的叙事方式不同,传达符号相异。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符合视听传达逻辑的,而改编的关键也正是在于如何把文字传达改为视听传达。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改编电影中的例外,作为一流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超一流电影,它是如何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影视化建构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笔者准备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叙事结构、视听语言与思想内核,这也分别侧重于逻辑、表现与意义三个层面。
二、选择、凝练与扩写——叙事结构的改编
英国伯明翰学者在论述符号学时曾经如此表达,所有的信息都包含了符号的选择与结合。相较于原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以下简称为《肖》),电影版选择了哪些叙事,又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表现与结合,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改编的整体的逻辑框架。
笔者在重新阅读了《肖》小说之后,尝试将其故事主线整理如下:
瑞德自我介绍(交代监狱环境+瑞德监狱)—瑞德回忆安迪案情—安迪庭审—安迪与瑞德的交易—安迪与博格斯的冲突—安迪与哈力的交易—安迪进入图书馆,成为典狱长的左膀右臂—安迪、博格斯以及蒂姆波顿的对话及冲突—安迪、汤米与典狱长的冲突—安迪与瑞德关于未来的计划—安迪越狱—警卫追查—瑞德对于越狱的解释—瑞德的出狱与寻找安迪。
而影片的故事主线则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
安迪在车里,案发现场—庭审现场—瑞德保释失败—安迪入狱见闻—瑞德眼中的安迪—安迪和博格斯的冲突—安迪帮助蒂姆波顿并赢得啤酒—安迪与博格斯的冲突被最终解决—安迪进入图书馆,开始为狱警们解决麻烦—海伍德获得保释—安迪播放音乐并完善图书馆,帮助典狱长洗钱—安迪、汤米与典狱长的冲突—安迪与瑞德的对话—瑞德的出狱与寻找安迪。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电影版相对于小说版,在剧情的改编上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肖》小说版的开头是以瑞德的自我陈述引出安迪的案情。笔者猜想原因有二,一是瑞德是贯穿小说的主线人物,以其自白开场可以最大限度地跨越时空。
二是因为安迪本身在这里是一个笼罩在疑云里的人物,以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可以保持神秘感。然而电影的开头直接从案发的当晚以及庭审的实录展开,以刺激的视听语言直接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设置了悬疑点,并且交代了安迪是故事最重要的人物。
其次,在故事的推进中,小说比电影更注重逻辑链条的完善,而电影的重点则在于故事的推进与流畅。比如在瑞德的角色设定中,电影里的瑞德一开始就作为监狱里无所不能的供货商存在,而在小说里,斯蒂芬·金则借瑞德之口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监狱管理局为了缓解监狱内部紧张的压力与狱警和囚犯的关系,默认了私下交易的存在。
再次,影片《肖》相较于小说也做了适当的扩写和提炼。比如安迪和哈力完成交易后,和工友一起在屋顶上喝啤酒的镜头,小说只用了一个自然段来表示,然而电影却抓住了这个片段,把它作为一个非常精彩的看点,瑞德喝啤酒时说的“阳光洒身上,好像自由人”至今都是影史的经典台词。这么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彻底向观众说明安迪支持自由与平等的天性,点明影片的主旨。二是通过合适的场景以具象化的形式向观众说明自由的可贵。
最后,图书馆管理员海伍德获得保释,在小说中的篇幅较小,然而影片中却大量描写了他的不愿意出狱以及之后生活的无所适从,并且借瑞德之口说出了“体制化”这一影片想要反对的抽象概念。但是在另一些片段上,影片却对原著进行了精练与省略。
比如,在安迪的逃亡上原著有过大量的铺排。安迪曾经和瑞德周密地谈起逃亡之后的打算,而瑞德的话也暗示了安迪最后的选择,即选择了逃亡。但是在电影里,为了凸显安迪最后逃亡的不可思议,所以并没有作出太多的铺排与暗示。
小说里,对安迪在图书馆工作有大量的描写和对话,来说明安迪此时的心境与监狱的特殊环境,包括安迪是如何进行具体的工作,这些细节都被影片省略了,这些精简都服务于影片主干的去繁从简的改编处理。
综上,通过对于叙事的调整,电影版《肖》的表现力更加充足,但是在叙事逻辑和细节上有所舍弃,比起原著,电影更加采用偏向留白的艺术手段。
三、表意优美与隐喻恰当——影片视听语言的改编
《肖》的电影版的视听语言表达极其优美,充分地调度了时空和镜头,并且在特定的场景里,电影设置了极为巧妙的隐喻来表达情节的隐含义。下面,笔者举例来说明电影视听语言的精彩之处。
首先是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时的系列场景,这是影片基于小说完全意义上的原创镜头,小说并没有描写。如果将这组镜头表达以文字的方式呈现,那么将会得到这样一段话:刚刚申请保释失败后的瑞德走出了监狱,来到狱友们跑步的操场,然而此时突然传来警笛,提醒所有囚犯集合。远处一辆囚车缓缓驶来,在它身前是巨大的肖申克监狱,从空中俯瞰,无数的犯人在其中集合,囚车绕行一周后逐渐驶入监狱,安迪透过车中熙熙攘攘的犯人注视着前方。
与此同时,操场上的“百事通”瑞德和狱友们挑了一处高高的落脚点,观望着车辆的进入。门缓缓地打开,车内的人们透过车窗看到了警卫,旁边的囚犯正在叫嚣,安迪从车里走出,而瑞德则和他的朋友们猜测这些人里谁是今晚最胆小的人。
我们可以观察到,即使是把这组镜头翻译成文字,毫不夸张地说,这简直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精彩选段,极具艺术表现力。它巧妙地运用了场景的改变以及两个主要人物的穿插,渲染了肖申克的宏大、压抑场景,突出了两个人在命运交集前的处境,更重要的是,透过犯人的口,“看看今晚谁是懦夫”,反映了监狱体制化对思想的无形的改造。设计片段的导演或是剪辑师除了专业素养之外,其文学造诣一定是相当高的。
其次,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安迪与瑞德在图书馆里谈论安迪帮助典狱长洗钱的镜头设计也别有深意。这段镜头语言的设计非常巧妙,安迪与瑞德移步在图书的空隙之中完成对话。
这是一个巧妙的隐喻,一方面暗示了在图书所代表的知识后面,安迪在悄然地利用自己的所学动着手脚,另一方面图书与图书组成的对话的“窗口”也暗示着瑞德与安迪身份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观众通过一个又一个“窗口”的变换,理解着瑞德与安迪所处身份的不同以及说话的含义。
最后,在一些情节构造与镜头设计上,我们一样能看到电影版的用心。比如在安迪刚刚入狱时,监狱里的灯光相当昏暗,而且传来了阵阵铁器碰撞的声音,突出了监狱的恐怖森严。又如安迪刚刚逃出肖申克的场景,电闪雷鸣下安迪在倾盆暴雨中呼唤自由,表现了安迪在寻求自由中克服的重重困难,以及最后从压抑环境中逃脱出来的情感爆发。
四、强调二元对立与冲突——思想内核的改编
符号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曾说过,任何事物都存在二元对立。贯穿小说版《肖》的二元对立,依笔者来看,是个人自由与监狱体制化的对立。在小说原著中,曾经很形象地描绘过监狱体制化:
“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全都规定得好好的。”
然而这种对体制的内化是主角安迪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人的“应然”状态对“实然”状态的反抗。诚然每天的遭遇是痛苦的,但是克服这种痛苦的方法不应该是把其视作理所应当,机械地生活,而是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通往自由的方式,最终实现思想和身体的自由与可支配。
在影片《肖》中,这一主题被大大地强化。如果说原著《肖》中还有一些混沌与模糊的情节,我们可以把它视作是生活的不确定性的还原,那么在电影里,这些部分被大量抹去了,目的是服务于强化影片二元对立的主基调:追求自由与监狱体制化的冲突。
在人物的塑造上,原著中的安迪虽然也向往自由,但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选择做一些坏事,不过这也更加符合他银行家的职位,因为在这个位置上人要接触到大量的灰色地带。
但是在电影《肖》中,安迪的形象被扁平化了,成了一个追求自由、聪明的好人,就连他在图书馆里帮助典狱长洗钱的事都借他之口描述为:“我进狱前是个老实人,进狱后却大骗特骗。”这种解释方式进一步突出了影片中的环境塑造人的思想,但是却以牺牲小说思想的复杂性为代价的。
而另一个主要人物瑞德,在小说原著中也并非完全信任安迪,就连猜到了安迪的逃跑计划后,他也只是表示:“我只能祈祷上帝,让他谨慎行事,但是我不会把赌注押在他身上。”
然而在影片中,这种关于人性真实的写照也被简化了,瑞德成了安迪亲密的战友。
在情节的推进中,原著实际上借瑞德之口表述了安迪的计划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失败的可能性,但是在影片中,这种个人的有限性体现得不多,甚至安迪在狱中时就交代瑞德出狱后去取一个小盒子,俨然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情节也确实如安迪所料想地展开。然而仔细推敲,瑞德在那时候就确定自己一定会出狱吗?出狱以后安迪真的能取到他的钱吗?原著中放安迪钱的盒子深埋地下这么多年不会被人工活动或大自然的活动破坏吗?这些影片都没有交代。
综上,电影版《肖》以牺牲部分原著的情节合理性的代价,通过大量情节的简化与人物的鲜明化,突出地贯彻了小说《肖》中所体现的二元对立——个人自由与监狱体制化的矛盾。通过把这种矛盾具象激烈地展示给观众,围绕着主角安迪追求自由的过程,告诉了观众自由的可贵,强化了主题,并且加深了影片内容的冲突性和紧凑性。
五、改编带给我们的结论与反思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调整了小说原有的故事线,改变了小说的逻辑缜密却平铺直叙的风格,更加突出了故事本身的悬疑性,围绕着影视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设置了悬疑点,同时加快了叙事的节奏。
而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影片作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建构,对镜头本身的设计与组接都体现了艺术性,不仅保证了视觉效果的流畅与出色,还增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电影的思想内核上,影片强化了原作所强调的二元对立,使影片的节奏更加紧凑,冲突愈发明显。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电影改编,其实就是要抓住原著主要的矛盾,并依次来构建情节,在叙事上作出自己的取舍,突出能够体现主要矛盾的事件。这也是电影《肖》给笔者带来的感悟,一个成功的改编并不是完全亦步亦趋地遵循原著,而是应该运用合适的方法把原著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传达给观众,这同样是一个充满建构和创造的工作。
综上所述,影片《肖》实际上相较小说而言作出了较大的改动,围绕着叙事结构、视听语言以及思想内核三个层面,本文探讨了为什么电影版的《肖》会是影视史上最成功的小说改编电影之一。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作品都无法翻拍成同样著名的影视剧的原因。电影《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并且启迪了无数的导演和剧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