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百年党史,讲好中国故事
——以《北京日报》主题报道的探索为例
2024-01-13杨丽娟
□杨丽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其核心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中国历史,党报新闻工作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如何深挖百年党史这座富矿,讲好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新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多年来党史故事被媒体反复讲述,从客观的历史中挖掘全新的故事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媒介生态,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自媒体的兴盛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形成了“人人皆可为媒”的现象。全新的融媒体时代,更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在融合创新中担当起讲好党史故事的的历史使命。
一、深挖党史、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从风雨南湖中的小船,到新中国的巍巍巨轮,从1921年的几十人,到如今的9600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书写了一部激励人心的创业史和奋斗史。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党报新闻人学好“四史”,在历史中感悟初心与使命,知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所说:“学四史,看新闻,重点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及其大本大源,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一条中国道路。”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尤其是在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针对这种现象,党报新闻工作者只有主动出击,勇于亮剑,讲好党史故事,才能用史实击败虚无,用实事求是击败片面臆想,引导广大人民知史、明史,从而凝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讲好党史故事,还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解码“中国奇迹”。放眼世界,今天的中国尤为引人关注,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吸引着人们将目光转向东方。中国故事的秘诀在哪里?以强大的自信讲好党史故事,走近党史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助于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是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曾经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党报新闻工作者要讲好党史故事,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只讲党史上的“成功故事”。
与几乎没有门槛的自媒体从业者相比,正确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理应成为党报新闻工作者最显著的优势。网络上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的手段往往是断章取义,以片面代替整体,对此,我们更应该直面历史,用扎实严谨的史料还原真相。
2018 年,《北京日报》策划推出了《抉择关头》主题报道,通过讲述党史,寻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张有着60 多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大报,《北京日报》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历史题材报道已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主题报道如何常做常新?最终,策划组决定将焦点对准党史中那些决定生死、进退、去留、荣辱的抉择关头。
例如,《风雨南湖,那一船人》一文聚焦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除了从南湖一直走上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董必武,为革命牺牲在屠刀下的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报道也没有刻意回避面对悲观失望自动脱党乃至卖国求荣的汉奸陈公博、周佛海等,不同的抉择对比之中,历史的真相不言自明。《孤军歧路,挺立英雄》一文讲述了南昌起义后八百孤军的进退抉择。很多读者只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殊不知,仅仅一个多月后,刚刚诞生的起义队伍,就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险些夭折,四面楚歌中,挺身而出带领八百孤军上了井冈山的朱德,当时还只是一个小“配角”。《雾锁井冈,风展红旗》一文开篇即是湖南省委收到了中共中央“临阵脱逃”的指责,而首当其冲的是时任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原因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定的进攻长沙计划,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由此可见,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开辟时,绝非一帆风顺,亦非人人赞同。回眸这些历史镜头,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当然更多的是坚守与牺牲。大浪淘沙,历经一次次抉择关头走到最后的,正是此次主题报道所突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那群人。
相关报道由人民出版社集纳出版为《初心与抉择:转折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书。中央党校王毅副教授点评此书:“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深刻性。一个又一个坚守初心、矢志使命的革命人物跃然纸上,让人动容的同时,我们也可观照自我,反思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坚守初心,矢志担负使命。”
三、扬长避短,融合创新,增强党史的接近性
接近性是传统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所谓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在地理或心理等方面与接受者的关联程度,其关联程度愈高,读者越关心注意,新闻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百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史故事与今日读者存在天然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要想跨越年代,引发共鸣,讲述党史故事时必须扬长避短,融合创新,用科学的方法增强报道的接近性。
1.有点有面,从细节中挖掘新意
在教科书或教材中,党史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而大众媒体面对的传播对象更感兴趣的是好看、好读的故事。这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全面地认识历史,还要善于挖掘大历史中的小细节,用大众熟悉的细节串起抽象的历史,有点有面,这样写出的报道才有新意,才能吸引读者。
2020年,《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推出的《亮剑——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特刊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为炒面记功》。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中,作战双方的军事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力量悬殊,在支撑战争的后勤供应方面,双方更是天差地别。为突出这一点,《北京日报》记者选取了大众熟悉的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炒面这个小细节作为切口,然后以《北京日报》老一辈摄影记者李晞的抗美援朝战地名作《一把炒面一把雪》作为讲述的起点,由此展开,讲述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如何主管后勤工作、家家户户忙炒面、志愿军向前线运输干粮等内容。
此外,记者还将炒面与美军丰富的口粮作了对比: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所吃的食物包括各种罐头、方便食品甚至咖啡、口香糖、巧克力,如果是节日,还会有额外的节日餐,比如感恩节普通士兵的晚餐,菜谱是烤火鸡、薯条、牛肉馅饼、沙拉、水果蛋糕,甚至还有鸡尾酒。真实可感的细节对比,写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也拉近了读者与党史的距离。
2.贴近读者,发掘本地特色故事
作为首都,北京是党史的重要见证地,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北京,许多重要的党史人物都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这为党史故事的本地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以2019年《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推出的《定都记》特刊为例。在策划国庆70 周年报道时,为了与国庆60周年报道错开角度,《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选取了“首都史”的全新视角。《定都记》,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定都北京的历史,这组报道针对本地读者,截取了从北平和平解放到开国大典的几个月时间,聚焦从北平到北京的变化,从而重现新中国成立带给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的历史转折。
报道中的一些细节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定鼎京华》一文中提到,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一度被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备选地,主要是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又如今天的读者无人不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但解放军1949年刚刚入城时,看到的却是破败不堪的城楼,天安门前的杂草有一人多高,风干的垃圾甚至埋住了民房。这些关于北京的历史细节尤其受到本地读者的欢迎,《定都记》系列报道最终荣获北京市新闻奖。
2022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北京日报》迎来了创刊70周年,《北京日报》书写了自己的创刊史,这也是一次发掘本地党史故事的尝试。《北京日报》创刊时间比北平和平解放晚了三年多,但实际上,就在北平和平解放两天后,当时的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就展现在古都人民的面前,它是《北京日报》的前身之一。通过阅读大量史料和采访报社的老同志,《北京日报》记者挖掘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如新闻巨子范长江带队创办了《北京日报》的前身之一《人民日报》(北平版),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新民报》与《北京日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市委机关报最初筹建时曾叫《北京晚报》。这篇报道刊出后得到了广泛传播,有的北京读者还特意组织同事共同学习,并发来读后感,认为此文“讲好了《北京日报》诞生记的北京故事”,“是一份党报的红色道路的发展史”。
3.借助“外眼”,让中国故事走出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外传播工作。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曾向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哈里森·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在这些外国记者的镜头和笔下,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共产党、隐蔽而壮阔的敌后抗战逐渐揭开面纱,一个孕育着中华民族希望的未来中国雏形,全面地展现在外国公众面前,从而为中国革命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借助“外眼”,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更能拉近与西方受众之间的距离,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扭转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时至今日,换个角度,通过“第三方之眼”看中国,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也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书写党史的一种新尝试。
《北京日报》推出过不少类似的报道,如《奇遇长征——一个外国传教士随行红军18个月见闻》讲述了《神灵之手》的作者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的故事。《神灵之手》的出版时间比斯诺《西行漫记》更早,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它的作者勃沙特的经历更传奇,1934年10月在贵州旧州境内,他与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部队相遇,被作为“帝国主义间谍”扣留,随后与这支红军一起走了18 个月的长征路。他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一个侧面。4.融合精编,实现厚重党史轻量化传播
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党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研究如何讲好党史故事,还要积极迎接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精心编辑制作,借助融合力量,实现厚重党史的轻量化传播。
以2021年《北京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版特刊《致敬逐梦》为例。报社派出记者前往各地采访,通过一个个故事和历史瞬间描摹中国共产党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地为党的百年华诞奉上了一份厚礼。守正的同时,报社还借助融合的力量创新,堪称一次融合报道的大练兵。
①新闻可视化。利用AR 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海量新闻中选择读者关心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已经成为不少传统媒体转型、突围的重要途径。在融媒体发展之路上,《北京日报》尝试过“魔法报纸”、制作新闻海报、视频直播等各种方式。在《致敬逐梦》特刊的传播过程中,《北京日报》制作的多款新闻海报,凭借即时性、轻量化、互动性等特点在朋友圈得到了广泛传播,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识别海报上的二维码,即可看到更多厚重的党史故事。
②推出多样化系列产品,实现全网传播。在推出百版特刊《致敬逐梦》的同时,北京日报客户端编辑部、两微(微博微信)编辑部、视频直播编辑部等通过短视频、专题等方式包装特刊,将厚重的党史故事制作成适合全网传播的轻量化产品。这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线程作业,为此,文字记者纷纷转型全媒体记者,一边完成特刊采写任务,一边与融媒体部门合作,制作新媒体产品。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真正讲好能广泛传播的党史故事,并非易事。作为新时代的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扬长避短,不断探索,认真研究,以全媒体记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将党史故事讲得更加真实、全面、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