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01-12张惠李西洋李玉林刘娜周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内容计划

张惠,李西洋,李玉林,刘娜,周雪

(石河子大学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其提出了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产业需要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并指出将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作为地方性高校的重点任务[1-3]。工业工程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跨学科复合型专业,具备新工科建设的独特优势[4-5]。因而,高校应抓住新工科建设契机,以当地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工业工程核心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有效促进工业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快速对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6-7]。

工业工程专业注重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的改善,以提高系统的效率[8]。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旨在从生产或服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运行的角度,进一步阐述系统运作层优化的技术和方法,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9]。本文以新工科建设的视角,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探索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概述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能与效率。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内容涉及需求预测、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库存控制、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车间作业计划、项目进度管理和准时制生产等,内容多且繁杂,且内容之间的层次结构关联性强[10-11],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见图1。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促进学生对生产管理对象及过程的系统性认识,让学生建立整体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知识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企业生产规划和计划控制的基本内容、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计划与控制系统知识,掌握在生产系统中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企业及各类组织的生产管理工作,满足企业对生产管理人才的需求[12]。

图1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核心内容

2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生产计划与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课程。目前,国内高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学时多为32 学时,授课对象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其对未来的就业升学有一定的规划,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意愿较强。但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内容不仅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过程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图表说明及实例研究,计算过程复杂,且由于实验教学设施和方法的限制,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局限于课本案例及例题,这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来说,难以构建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2.2 课程内容与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

新工科建设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应用型人才。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但课程知识之间层次结构的联系松散,导致学生的课程技能与生产实践不一致,难以满足当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3]。

2.3 “双师型”师资匮乏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来自生产实际,并涉及多门学科,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受地域影响,高校要引进既有专业背景,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存在困难。因而,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教学多偏重理论讲授,以板书和课堂习题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效果欠佳。

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改革研究

3.1 建立基于知识串联、凸显实际应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中,生产计划与控制是最复杂的部分,涉及的管理内容和部门多。因此,应对繁杂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内容重新梳理,结合当地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市场环境,建立依据同一研究对象开展需求预测、各级生产计划以及进度控制等系统性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又具备系统分析与管理的意识,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

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研究载体的选取。如课程的需求预测章节需要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综合生产计划面向具体产品,物料需求计划面向产品的结构清单,车间作业计划主要针对加工产品的具体设备、人员等资源的计划。研究载体的选取既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意义,又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可通过访谈调研、就业数据分析,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选择某一产品为研究载体,贯穿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各教学章节。

3.2 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结合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剖析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以“知识的粗加工→关联知识的串联→知识精加工→知识体系建立→知识深加工”为教学思路,采用讲授、微课、启发研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各环节设计方案见表1。

挖掘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和设计。

3.3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创新反馈机制

目前,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多采用闭卷期末成绩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精准评价。因此,在课程考核方案上要适当提高过程性考核比例,从线上和线下两个角度优化改进,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全方位、分阶段、多形式的考核。可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的教学资源,考核指标包含课件、知识拓展线上学习、知识点测评、平时作业、线上线下研讨情况、思维导图知识梳理、案例分析汇报等,借助信息化工具进行统计,根据考核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而期末考试要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为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还应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能力、价值观等。在评价方式方面,可采用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小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3.4 校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改革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校企合作为推力,以当地主导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为案例,实现产教融合,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对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反馈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及教学环节待完善的关键点[14]。

工业工程专业的“产教合一”可以使教师充分接触企业,锻炼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对课程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为教师进行产学研项目提供资源保障,也可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4 结语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具备较强的交叉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课程改革,能够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奠定基础,为工业工程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加深产学联系,服务本地经济,有助于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进一步明确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向。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内容计划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