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2024-01-1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受众

刘 玥

(1.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重视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宝贵经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必须充分发挥青年主力军的作用。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抓手,强化青年理论武装,更好地凝聚和团结广大青年,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青年力量的关键。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党赓续血脉、巩固党长期执政青年群众基础的现实需求,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如何凝聚青年、引领青年、赢得青年?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筑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在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变迁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导向延伸到了青年的社会生活中,以至于青年精神生活中的价值导向逐渐呈现出向利益导向倾斜,出现了淡化和消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趋势。当下我国市场存在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仍不断反映并进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使得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受到新的挑战。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广大青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争夺对象。”[4]西方国家的政要曾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5]社会思潮多元、复杂,开放的网络环境,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和激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壮大奋进新时代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凝聚力、引领力。全面提升青年思想认识水平,推动和促进广大青年形成理论自觉,引导广大青年提高对错误思想观点的辨别力和斗争能力,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思想到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堪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青年是党的后备军,是党执政的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的传播对象、传播主体都是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传播学理论来解释,传播者在传播行为开始时,必先考虑到受众的知识领域,及其对可能接受讯息的认同度。青年人思想活跃、行动力强,对社会思潮、社会文化的接纳、反应和繁衍最为迅速。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能够取得接续胜利的重要保证就是“赢得青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是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7]。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发表了关于青年干部、青年学生、青年科技人才、青年农民等不同青年群体的重要论述。2013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团支部等多个青年群体回信。根据《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公开报道的统计,回信中涉及青年学生、青年志愿者、青年党员、青年军人、青年职工、国际青年师生、国际青年运动员等青年群体,并详细阐述了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地位、方法与实践等内容,进一步阐明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遵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核心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教育青年、推动青年工作。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牢固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三)引领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8]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及“青年”,认为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9]马克思把革命事业寄托于无产阶级中的青年人身上,提出“青年是人民的生命源泉”[10]。新时代以来,面对“两个大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所体现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是坚定广大青年“四个自信”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1]青年是一种极具创造性和变革性的力量。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是广大青年应有的精神气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发展所要面临的困难、问题和风险更加严峻。需要强化理论传播,引导广大青年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统一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行动,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引导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原则遵循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全面辩证地把握“时、度、效”原则,对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供了理论传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遵循。[12]

(一)把握“时”,找准理论传播的切入点

“瞄准时势、把握时机、做到实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基础前提。首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是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13]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总体要求,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青年,敏锐把握和分析当前热点问题与实事,积极回应青年群体的理论诉求,引导广大青年理性科学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着力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其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成功实践,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最生动的主题。以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如重大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为契机,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传播党的科学理论,激发广大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引导青年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任务使命。最后,面向青年的理论传播重在实时,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在新时代的语境和社会背景下,内在生成了新时代青年独特的发展优势。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名义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14]提出了“党管青年”的原则和“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把青年发展工作摆在了重要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16]在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动下,广大青年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也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历史最好时期,青年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感知、接受、反应迅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发展新议题的能力,聚集青年受众注意力,引导广大青年在理论武装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深入人心,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控制“度”,抓实理论传播的着力点

确保准确度、拓展广度、提升力度、彰显温度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着力点。首先,充分保证理论传播内容的准确度,避免失真、失准、失范、失态,保障传播党的声音不变声、不漏音、不跑调,是理论传播“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体现。同时,也对理论传播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理论传播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坚决不能出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曲解和误读,要把真经念正、念好、传播好。其次,拓展理论传播广度,解决理论传播不到位、不广泛的问题。根据青年受众不同的年龄层次、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极具针对性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分众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全方位、立体式覆盖的有效途径。再次,提升传播的力度,解决理论传播不生动、“不解渴”的问题。2023年4月《人民论坛》编辑部以“青年群体和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3.4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宏大,学习理解有些吃力。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对于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17]青年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接受程度建立在又“解渴”又“补脑”的需求满足之上。需要把握、调控好舆论场中的传播频次、强度和精度等影响传播力度的因子,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有效传播。最后,理论传播要彰显温度,让理论接地气,解决理论困惑、情感冲突的问题。理论传播要善于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场域中,赋予理论传播以充沛的情感,结合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挖掘在历史语境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表达背后的深刻含义,引导青年受众进一步理解历史内涵和理论深度,让理论通过自身的情感温度提升青年受众的接受度。

(三)注重“效”,夯实理论传播的落脚点

注重实效、争取多效、赢得长效是理论传播的目标追求。首先,从精准青年受众需求的理论阐释着手,获得实效。针对部分青年群体存在的“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还存在模糊,自身存在学习不及时、理解不透彻”的状况,需要不断扩大党的创新理论的覆盖面,提升分众化、精准化的阐释水平,提供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其次,从解决“精神阵痛”的理论补给着手,争取多效。青年群体具有未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不乏存在对未来的迷茫彷徨。近年来,“摸鱼”“00后整顿职场”“年轻人没有惹你们任何人”等话题不断冲上热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与思想状况。用青年人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相结合,真正让广大青年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力量,才能确保产生引导和影响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效果。最后,理论传播的目标效果在于赢得长效。麦奎尔从时间和意图两个维度将传播媒介效果分为四块(如图1),横轴从时间性上将效果划分为短期和长期效果,纵轴从目的性上划分为可预期的(有意图)和非预期(无意图)的效果。[18]这一理论框架为理论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要实现长期效果,无疑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长期性的传播。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仅以图中第一、二象限的长期效果来看,一方面,通过有意图地施加影响,通过媒介或其他手段,进行有计划性的推广宣传,包含创新的扩散、知识的传播,营造理论传播的氛围,引导青年形成理论自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非意图的长期效果是在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地表现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年受众在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实现对理论的认同与运用。需要关注的是非意图性的效果中不仅包含积极的效果,还包含有消极效果的一方面,这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长期效果所需要及时关注和加以引导、纠正的。

图1 媒介效果类型图[19]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表现出了时效性强、传播覆盖面广、传播互动性强的时代特征,而青年受众在选择空间、选择权限和选择能力不断扩展的信息环境下,呈现出选择性接收、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现象。充分把握现代传播规律以及青年受众需求和特点,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手段、建构传播话语,系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是实现其从理论传播到政治实践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把握现代信息传播规律,转变理论传播方式

媒介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下所建构的“媒介景观”引发了全新的传播环境,形成了媒介与受众新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以往较多关注点在传播者的主导作用,加之传统的传播范式,理论传播主要以“灌输式”的单向传播为主。新时代以来,传播进入一个平台化的时代,传播媒介不断创新,形成了传播主体普遍赋权,人人拥有麦克风的传播态势。“灌输式”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逐渐呈现出在网络传播大环境下进行理论传播的短板。所以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和技术手段,搭建新型媒体传播平台、实施分众传播,增强青年在理论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成为提升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与接受的必要手段。

新兴媒体发展的不断扩大为在青年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力提供了更大的潜力空间。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集聚青年的新媒体平台,着力打造备受青年喜爱的新兴主流媒体平台。一方面,持续关注通过微博互动、公众号平台、抖音等青年聚集地,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提升理论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手段,提高新兴传播技术的创新使用率,增强理论传播过程中青年的互动性体验与沉浸式体验。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问答系统,提供个性化的理论咨询和交流服务,包括引入游戏化元素,以游戏、小测验等形式,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充分注重青年个体追求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青年受众的接受度和记忆度。如2019年上线的“学习强国”平台整合丰富的资源,截至2023年7月1日零点,“学习强国”用户总数超过3.2亿人,每天平均阅读量超过7.2亿次,[20]以及《人民日报》打造的“中央厨房”等新模式新实践的涌现,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播范式。

精准受众画像,实现分众传播,提升理论传播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受众群体对理论的供需情况存在差异。数字传播技术为分众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分析青年用户群体基本信息、兴趣爱好、消费行为等数据,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建立用户的个人画像,使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协同过滤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等算法技术,进行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其中,保障理论传播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内容推荐,鼓励用户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关注青年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建立,通过用户评价等方式,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黏合度,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数据,从而不断优化和改进个性化理论传播的效果。

(二)契合青年受众理论需求,丰富理论传播手段

新时代以来,传播媒介的不断创新,极大契合了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需求,为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青年中的传播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根据青年受众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需求,需要通过丰富传播产品、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载体的手段进行理论传播,提高青年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丰富传播产品。理论传播产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动漫等形式,用贴近青年群体喜好、符合青年受众阅读习惯的作品,实现青年受众穿越时空与马克思对话,引导青年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产品的传播趋势和受众的反馈,对结果进行分析研判,可最大限度地把握青年受众的思想动态,进一步提高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主动性。2016年,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策划并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了一档电视读书节目《开卷有理》,受众定位是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21]一经播出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其精品节目《马克思靠谱》,以讲故事的方式推介《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经典著作。节目制作发布的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以青年喜爱的Rap形式展现;节目采用“群口秀”形式,并融入了漫画、音乐等元素,让理论传播更加生动、更接地气。再如,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代表的理论传播产品,从历史真相与艺术创造的角度出发,寻求情感上的共鸣,讲述红色故事,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

创新理论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拓宽理论传播渠道,扩展了理论传播空间,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全方位的理论传播布局,促进了理论传播力、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围绕团中央相继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严实”品德教育活动、争当“中国好网民”等活动,各地不断挖掘红色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红色资源,通过专家讲座、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理论传播效果,拓宽了理论传播渠道。同时,为了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法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法制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制定,强化了“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管理,保障了互联网传播渠道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新时代以来,理论传播正在通过数字转型,借助媒体融合新的生态环境焕发新的传播力。为满足新时代青年的需求,有效地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要求,创新理论传播载体成为内在必然。如:通过AI技术及虚拟教学等手段实现场景再现,增强青年情感体验,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促进理论上的认同,提高青年对理论传播的兴趣度、关注度。一方面,以短视频、视频直播、网上学习平台等为先导的智能应用,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等特点同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形成了较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不断构建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逻辑体系,为更好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宣传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创新性的内容,强化青年主体参与意识,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将技术、市场、用户、创新等诸多的要素集中,进而形成具有巨大潜力和实际效果的传播机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大众化传播,为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效能,树立了理论传播的新风尚。

(三)顺应青年群体时代特点,创新理论传播话语

理论传播话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青年追求多元、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需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表达,不断创新理论传播话语,增强理论传播的影响力。

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理论传播话语的传播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并不仅仅限于依靠理论本身所表征的意涵,更深层次的是通过整合与设置具体的语境来完整地表达主题。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即通过使用选择、强调、排除及其他精心处理的方式,为一个议题提供语境并暗示出它的本质,突出表现传播内容的内涵与主题。如2014年9月,团中央官方微博发起的话题“我和国旗合个影”,备受关注,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短短的十几天内,阅读量超过1.5亿,直接参与讨论10余万人,[22]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形成了强大的理论传播力。新时代以来,为贴合青年思维活跃、互动性强的特点,不断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专家讲座、理论研究会、读书会、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等方式,开展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传播活动,如在线讨论、问答互动、线上线下交流等,鼓励青年受众积极参与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极大促进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以青年易于理解的语言,加强理论传播话语的阐释力。恩格斯认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23]从纲领政策宣传到政治口号的转化,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在于契合目标受众思维,以易于理解的语言,增强话语阐释力,增强理论传播力。根据青年受众的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理论思维且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等特点,可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融入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丰富话语内容的层次和广度。密切关联广大青年工作、生活实际,增强理论传播话语的自洽性,使理论传播话语更具现实关照力和理论阐释力,让青年受众能够更好地在实际中理解和应用。

以更具感染力的表达,强化理论传播话语的引领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故事中最具感染力的篇章。以理论为基石,以英雄人物为镜鉴,给予青年前行的动力和信心。从青年的认知情感为基点出发,寻找情感上的共鸣,建立理论思维、历史视角,实现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的传播范式转换,向广大青年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故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奋斗故事、进行改革开放的感人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历史的回望中,在理论的诠释中,激发青年的思考和行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注入青春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4]273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不断强化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力,纵向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思想中的渗透深度,实现青年从相信、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到运用、践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