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 年前后中原崛起的若干重要决策

2024-01-12喻新安

协商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河南省委中原李克强

□ 喻新安

2000年前后,也就是“九五”后半程和“十五”的多个年份,在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全面发力,具有开创之功、拓展之势、奠基之效,书写了中原崛起的出彩篇章。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河南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自豪和铭记。

这一时期之所以有别于过往,与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一是,世纪之交,我国“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前实现,积极谋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到2020 年的长远发展蓝图;二是,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始受益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借力借智借势发展,开放成为时代强音;三是,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先后启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历史性任务,比学赶超的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主要是“左”的思潮干扰,集中精力搞建设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改革逐步深化,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任务提上日程。

这样的背景和条件,给予地方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重大机遇。机遇也是挑战。会不会抓机遇,如何抓机遇,怎样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势能,考验的是地方执政者的担当精神、眼界、胆略和智慧。这一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顺应时势,抓住了机遇,拓展了思路,推动后发赶超,中原崛起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重大成就。

关于“中原崛起”一词,最早提出是在1992 年1 月,之后成为加快河南发展的代名词。发表于2003 年8 月18 日《河南日报》的《解读“中原崛起”》一文这样解释:“实现中原崛起”,在所有表述河南发展和前景的“话语体系”中,最为明晰、凝练和透彻,最富有时代精神,最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003 年7 月召开的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议》,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带领全省人民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这是河南省委第一次以省委全会的名义和全会决议的形式,向全省人民发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

这一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推动中原崛起的重要决策大体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清晰定义中原崛起的内涵,明确中原崛起目标和主要标志

关于中原崛起的内涵。2003 年3 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提出:“目前,我国经济正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由我国沿海向内地延伸,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在中原崛起。”在这里,李克强把“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原崛起的内涵。2003 年12 月,河南省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李克强进一步阐述中原崛起的内涵,指出:“中原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内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必须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

关于中原崛起的目标。2003 年7月,李克强在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在这里,李克强把河南发展放在中西部地区对表,阐明了走在“前列”与“崛起”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于中原崛起的标志。2003 年11月24 日,李克强在接受新华社《瞭望》周刊专访时,明确表述了中原崛起有三个标志:“首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再经过近20 年的努力,经济发展水平要达到全国当时的平均水平。其次,就是要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使河南真正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次,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使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和效益指标经过努力走在前列。”

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原崛起的内涵、目标和主要标志的分析,明确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路径,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既是含金量极高的政策释义,也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和意义。

二、确定中原崛起“二、五、八”的总体推进思路和工作布局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十五”期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力争实现两个较高,着力推进五个调整,突出抓好八大举措”。

昂起中原崛起龙头的郑东新区

“两个较高”,即力争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指出:“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较高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两个较高”是在“一高一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高一低”目标的调整和修正。

“五个调整”,即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八大举措”,即要在八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切实抓出成效。一是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主产区和小麦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同时,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集中力量开发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尽快把我省建成文化旅游大省。四是有重点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抗旱防涝能力上一个大台阶。五是着力推进“三纵三横”高速公路建设,努力建成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六是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区位的优势,配合“西电东送”建设一批大型火电厂,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七是按照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针,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八是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力争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翻一番。

三、突出抓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加快建设两个基地,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的趋势,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省早在1998 年就已启动。1998 年下半年,河南省政府组织了有30 多个厅局参加、历时近3 个月的工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1998 年10 月,时任省长李克强和分管工业的张以祥副省长,用3天时间集中听取调研汇报,要求厅局领导不带助手,亲自汇报。李克强随时询问、插话,就一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焦点问题,是结构调整“调”什么或围绕什么来调整。当时河南省计委的意见是围绕支柱产业调结构,就是集中调整占工业产值超过5%的几个重点产业。讨论中,也提出了几种不同观点和思路,如围绕产品调结构,就是集中扶持有影响的知名产品;根据企业规模调结构,就是重点扶持大企业或放开放活中小企业;根据所有制性质调结构,就是突出抓好国有重点企业或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李克强作总结讲话。他认为,调结构要更新观念,从传统套路里走出来,主张树立市场导向,以是否有市场、能否销出去、市场占有率高低、市场竞争力大小为标准调整工业结构,就是围绕市场调结构。对李克强的观点和意见,大家都表示同意和支持。河南省政府很快制定下发了相关指导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工作。

2001 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提出并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

作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对河南发展影响深远。1994 年,河南省委五届九次全会把开放带动作为全省三大战略(科教兴豫、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之一重点推进。

2003 年7 月,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适应入世后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提升我省经济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拓展我省经济发展空间。

2003 年8 月,河南省召开第四次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出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根据李克强的主张,首次明确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所谓主战略,就是在战略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并对其他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的战略。

将对外开放“升级”为主战略,从而把对外开放提到了河南发展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和战略高度。之后,河南省委将发展开放型经济列入干部政绩的考核内容,每年分两次对全省18 个省辖市开放型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查,对全面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三化”协调路子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薄弱,不少干部的工业意识也较为淡薄。领导层长期形成的工作思路是,先农业,后工业,再后才是城镇。

2003 年7 月,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决定走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三化”协调的发展路子,基本思路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把工业摆在首位,看似简单,但在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实则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和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由此奠定了河南迈向工业大省的思想基础。另外,提高城镇化的地位,才有了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以及推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实践。还有,农业虽然在“三化”中位置后移,但有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做大做强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有了可能。正如《规划纲要》指出的那样: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六、提出并大力推动建设大郑州

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作为省会城市的历史并不长。2000 年前后的郑州,建成区面积不到200 平方公里,经济规模、能级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2001 年,李克强倡议并推动郑东新区建设,提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标准规划,“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再建一个新郑州”。2003 年11 月7 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克强考察郑东新区并提出要求:“郑东新区的规划起点较高,发展态势较好,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大郑州,要把郑东新区建设突出出来,重点打造,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一个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

2003 年7 月,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规划纲要》明确:努力建设大郑州。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现代都市格局。

蓬勃发展的郑东新区已成为郑州的经济发动机和城市名片

现在的郑东新区虽然只是郑州所辖的一个城市新区,但无疑是郑州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区域,是郑州的经济发动机和城市名片。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郑东新区,就不可能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不可能有郑汴一体化的提出和推进,不可能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横空出世,也不可能有正在成为河南战略引擎的郑汴港、郑汴许金三角和核心动力源。

七、发挥中原城市群“柱石”作用和县域经济“基石”作用

2003 年7 月,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规划纲要》明确: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

河南省委要求,发挥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柱石”作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同时,河南省委要求,加快豫北、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市,要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加快农区工业化步伐。”总的目标,是形成以大郑州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为柱石、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四区域有机组合、协同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

县域经济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省委要求,发挥好县域经济的“基石”作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注意发挥县级城市(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省定25 个重点县市要加快发展,增强实力,逐步发展为中等城市,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较好、有一定潜力和区位特点的巩义、永城、邓州、固始、项城等市(县)要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尽快成为对周围地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这一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中原崛起呈现良好态势:(1)国内生产总值,1997 年为4041.1 亿元,2004 年达到8411.2 亿元,年均增速11.04%;(2)人均生产总值,1997 年为4389 元,2004 年达到9047 元,年均增速10.89%;(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7 年为192.63 亿元,2004 年达到428.78 亿元,年均增速12.11%;(4)进出口总额,1997 年为18.91 亿美元,2004 年达到66.20 亿美元,年均增速19.6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 年为4094 元,2004 年达到7584 元,年均增速9.2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 年为1734 元,2004 年达到2630 元,年均增速6.13%。

中原崛起是一部壮丽恢宏的交响曲。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乐章。当下的河南,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猜你喜欢

河南省委中原李克强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沁园春·赞中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揭牌
中共中央决定王建军同志任青海省委书记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