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民歌的可视化设计文化表达

2024-01-12田霞周著

湖南包装 2023年6期
关键词:苗族民歌可视化

田霞 周著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苗族同胞散居贵州全省,与其独特的服饰、宗教文化一样,贵州苗族民歌不仅作为民间情感表达的信息交流方式传承至今,同时其方言、次方言、土语的封闭性也使其彰显了更为神秘而独特的民族个性与文化特性。这些显性特征通过识别性、接受度高的现代视觉语言转译,使其在保留原生特征的基础上,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接受这一文化形式,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凝结,同时达到双向性的可行和快速路径。

1 贵州苗族民歌的本源特质与传播困境

贵州地势参差不齐,高原和山地居多,导致农耕社会下此地的交通极不便利、信息不畅通,定居于此的普通民众几乎与外界隔绝。作为民间交流、沟通、交换思想信息传播载体的贵州民歌,同样因此也一直“困囿”在这一独特的地理空间内,只能在代际内自发传承并一直沿袭着仪式与记录性、原生态等本源特征。

1.1 本源特质

民歌作为交流、沟通、交换思想的信息传达方式,体现特定区域的生态、观念及行为方式,具有历史性特征和综合性特点。贵州苗族民歌受到历史、地域、社会等人文自然因素特征的影响,具有艺术特质原生态性、记录性、仪式性等。

原初生态环境中的民歌强调的是民歌生成与存在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1]。其前者对民歌产生直接的影响,苗族民歌处于封闭式发展文化场域,使得外来文化交互融合受阻,社会生态环境未被干扰、雕琢,原生态特性保存完整。

记录性特征指在一定的文化场域制约下作为传承的路径方法是民歌实现可追溯性的重要依据。苗族民歌受母语熏陶,但没有形成系统性文字,仅采用口头传唱代际隐性传播的形式记录唱词、情感特征等内容,将民歌特性传承至今,以此实现原始意味的可追溯性,其民歌具有记录性特质。

仪式性特征是表达内心情感、对生活的希冀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苗族民歌演唱时重视仪式感,强调仪式感的程序,通过程序营造仪式氛围,让参与者、扮演者感同身受,构建起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其民歌具有仪式感特性。

可见,民歌的本源特质是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完美体现,是苗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总结[2],是区别于其他民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1.2 传播困境

贵州苗族民歌形成以歌为媒的共同体社会本质是苗族民歌生存的机制之一。但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乐音自身的缺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歌传播困境愈加明显,主要体现在内在和外在两大因素上。

内在因素多指苗族民歌自身的缺陷:歌腔固定、旋律形式单一、节拍自由结构短小;清唱无伴奏,同时以苗语的方式演唱,且苗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准确的记谱方式。这些对族外群体理解苗族民歌文化具有限制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族内族外受众对苗族民歌观念、价值的认同。

外在因素指的是周边的人、事、物对其传播产生的影响,苗族群体处于贵州四面环山复杂封闭的环境中,民歌传播形式囿于家族式、学徒式的口传心教,导致民歌传播速度缓慢。同时贵州苗族族系复杂,不同地区苗语方言差异大,致使人们对苗族的社会参与度、归属感较低,苗族民歌传播出现断层且产生代沟。

可见,苗族民歌的传播方式存在缺陷,在族际间传播尚且困难重重,走出本民族群体以及中国大门更为不易。

2 贵州苗族民歌可视化要素图谱

由于社会形态快速转型,苗族民歌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延续受到影响,其民歌的表达途径逐渐消失,这时需要新兴的途径代替民歌表达方式。其中,民歌可视化是当今流行的趋势,对文化的解读沟通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对话达到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3],并借助数字媒介载体对民歌进行二次艺术诠释,将民歌艺术特质情境置换。

从民歌资源可视化要素图谱(图1)分析,论证民歌符合视觉化表现并构建可视化要素图谱。主要是从苗族民歌典型的乐音艺术特征、显性隐性特征、仪式感特征中获取民歌可视化要素的因子,以可视化设计的方式呈现并在文化交流中,跨越“自我”的藩篱,与其他文化的“自我”相融合,不断传承和创新自我文化[4]。

图1 贵州苗族民歌可视化要素图谱。

苗族民歌本体音乐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曲式结构短小、旋律平缓低沉且起伏少、唱词意境描述的是苗族独特的意象诗韵、节奏节拍欢快自由不拘谨体现自由洒脱的性格、唱腔上不做改变、语言上使用苗语演唱。显性特征是苗歌创作的独特历史背景、生活劳作时苗歌演唱的优美场景。隐性特征是苗族民歌演唱时独特的故事情节、抒发少数民族情感和其精神文化、歌中人物独特的形象。苗族民歌仪式感特征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为民歌中固定的仪式,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爱情生活等民歌演唱活动;微观层面是歌唱时场景的营造、特定的苗族服饰、特有的道具、演唱者的形象装扮、独有的传统乐器、苗族传统的银饰。这些仪式感不仅是对神灵、大自然的敬仰和尊重,也是对生活希冀的诠释。比如互相爱慕的恋人表达内心情感时选择风景独好的野外山地对唱;款待亲朋好友时会在路口设关卡唱挽留歌以表达不舍之情感,因此苗族民歌演唱时仪式感特征最能体现苗族人民内心情感的价值所在。

民歌独特的艺术特征资源与可视化设计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并在图形的动态构成与音乐、在抽象与时间维度上有着天然的契合[5]。针对苗族民歌视听关系的转化显而易见,在苗族民歌可视化中视听关系较为常见的是民歌独具特色的音乐,如节奏对应点、旋律对应线条、歌词大意对应图形符号,其次较为抽象的是主观无意识的意象表达。听众自身感知感受民歌所带来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和视觉意象的联想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其中苗族民歌中的音节类似画面中的元素点,欢快自由的节奏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点线面平滑流畅的线条和空间。从可视化图形的造型来感知,旋律对应图形中的线,勾勒出物体的外轮廓;节奏特征性让人联想到线条的各种特性。演唱时民歌中的乐器所传达出的音色在人的感知中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色彩中的色相特征相对应。同时在演唱时苗族民歌中的联觉现象不知不觉触动人们感知体验,其中色听现象较为普遍。在可视化过程中,将苗族民歌音乐的本质特点与听者主观意向结合呈现出的画面进行打散重组,以现代视觉艺术效果呈现,可将苗族民歌中听觉转化为视觉将其完美展现。因此,构成苗族民歌可视化要素图谱中的元素与可视化要素图影、纹样、插画等形成关联链,是民歌可视化设计的重要路径。比如苗族古歌中的故事演绎成影像作品、插画绘本、动画视效,苗族民歌特有的场景服饰道具以图形、图像、纹样进行形象化表达。

音乐可视化设计案例作品有很多,比如马林诺夫斯基与他的音乐视觉化设计作品在2014年德国汉堡TONALI表演现场出现,以动画渲染器作为实现路径,将映射后的可视化画面设置不同的概念架构完成整体动态效果。根据需要采用扩张、生长、消解等运动的视觉概念及物像声响的比拟,形成抽象形态进行具象“观看”的独特体验[5]。又比如2012年巨型球幕影片《化蝶》,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利用视觉诠释听觉,为欣赏音乐开通全新的渠道。这些实例足以佐证民歌音乐可视化设计的成立。王潇的《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音乐可视化设计研究》[6]将民歌资源所设定的道具、乐器、地域性符号色彩融入到陕北民歌可视化设计的设计作品中,即是民歌演唱时的道具、乐器及具地域性色彩的符号语言进行可视化设计的案例。

由此得知,苗族民歌资源要素与可视化设计要素形成关联链是必然存在的事态,对其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以此为展现民族“活态”文化提供新的途径,并对苗族民歌可视化设计的文化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可视化设计转化途径

苗族民歌利用视觉化艺术趣味的方式解读苗族民歌表象形态和精神内核,并与人文、艺术、符号之间建立联系链,使其视觉化具有人文价值。下面主要从苗族民歌可视化的图像、故事、实体可视化3个途径进行分析,说明其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3.1 图像可视化

图像主要发挥着审美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图像逐渐被当作历史的证据[7]。图像可视化是对静态、无时间概念维度的图像(如苗族民歌中隐藏着苗族传统的图腾、演唱苗歌时人物独特的服饰装扮、苗族传统乐器、个性化的建筑、苗族演唱时特有的道具场景)进行图像可视化设计。

将民歌显性特征以合适的可视化形式表达,从中提炼、选择苗族民歌中图像化艺术特征进行可视化设计。以《瑶族民俗文化的图像转译与释读》[8]中的民俗文化“白裤瑶逗鸟”为例,将显性特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图像可视化设计,以民俗文化活动为创作背景截取活动高潮部分进行视觉表达,以主体物象为视觉中心刻画塑造不同心理状态。又比如《黄鹤楼虚拟可视化设计》[9]将黄鹤楼建筑元素与当地现代建筑元素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提炼、打散、重组等方式重塑黄鹤楼建筑,外观上融合现代建筑特点有意呈现传统与现代互融的审美特征。案例旨在证明苗族民歌图像可视化的观点成立。在苗族民歌中可将个性化的艺术特征进行图像可视化设计,如将唱词内容中描述苗族独特文化的艺术部分选取为创作主题,喜庆欢乐的曲调为背景,苗族传统的仪式感、歌谣中重要物象场景为视觉中心点挖掘民歌的深层含义,并可将苗族有意味的服饰图腾、独特的银饰符号进行提炼、创新并打散重组,在图形图像视觉设计基础上,将平面设计插画、海报等形式运用在苗族民歌的传播和推广上,并将其图形图像与当地文旅结合,设计出独特的实物文创产品作为当地的旅游纪念品。

总之,将苗族民歌中的个性化静态艺术特征进行有趣味的打散重组,使其具有现代感、秩序感、韵律感是苗族民歌可视化途径之一,且让观众的眼睛更乐于接受。

3.2 故事可视化

故事可视化是将具故事性特征与族群生活密切的抽象概念、动态的过程事件进行可视化,实现抽象概念视觉化,针对的是时间形态、抽象内容。如苗族民歌分类中的古歌以演唱的形式讲述苗族伟大的传说故事,该故事是苗族族群对苗族历史的记忆行为,记忆着苗族社会神秘的文化传统、文化形态以及价值观念,所以传统的苗族古歌中伟大神秘的传说故事可进行故事可视化,将具有个性的神秘故事通过动态视觉的形式完整地表现出来,在进行可视化过程中可将整个传说故事拆分为几个章节并在章节中划分小片段,将小片段故事进行详细的图形图像叙事,不管是整合还是单个画面的呈现都既具有故事性、又有空间时间线的连续性,此故事可视化的方法体现出古歌传说故事的整体性与局部片段的故事性,并在此方法下将单个图形图像采用时间线空间顺序进行串联,设计出具有视觉形态的传说故事,以故事动画漫画、插画绘本、插图书籍等文创形式呈现,可应用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普及、旅游文创纪念品、网络动画视频等。

此类案例以《“酒川历史故事之五粮液”H5信息可视化海报设计》[10]为例,运用H5海报设计形式将五粮液的历史故事呈现给受众,直击受众的心灵故事得到充分的表达。再如《民间神话在插画设计中的视觉研究:以北京建城传说故事为例》[11]通过北京建城传说故事,运用插画设计故事化的方式融入故事传说中,打破故事与受众之间的隔阂。其次1958年动画大师麦克拉伦的《黑鸟》采用故事叙事转译的形式将歌曲中的故事与音乐融合,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将苗族古歌中神秘的传说故事运用现代故事叙事的表现手法,以动画、漫画、绘本等形式进行可视化设计表达,乃是苗歌个性化特征的表现途径之一。

可见,苗族民歌用新兴的视觉表现方法代替民歌演唱的方式,通过故事叙事进行可视化设计,传递了民歌深层的寓意、情感等特征性信息。

3.3 实体可视化

实体可视化设计将具象、抽象、虚拟的形式架构转译为主客观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架构,以实物的呈现方式为基础对贵州苗族民歌的原生态发生场域进行还原或再现。

苗族民歌的原生态场域具有当地苗族少数民族特色,个性化显著,将苗族民歌的原生态发生场域进行可视化,形成文创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文化实体文创。贵州苗族民歌实现文化实体文创主要借助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科技技术手段,实施沉浸式体验,如AR、VR、多媒体体验类文创产品。将苗族民歌的原生态发生场域进行还原或再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歌的典型、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贵州苗族民歌实体可视化的特征在于运用实景搭建、场景构建等呈现形式,实现模拟场景的交互、沉浸式体验感受苗族民歌的个性化文化特色,使情景与情感交融,为新生代年轻群体带来前卫的苗族民歌文化体验。其具体方法是将苗族民歌独特的音乐特征采用视听原理、运用TouchDesigner可视化设计软件将其进行视觉化,并将四面环山的环境、高脚楼建筑下、山头的两边、河水两岸特定的演唱场景、苗族特殊的银饰、苗绣服饰、苗族演唱时作为标记或者象征性的道具等特征元素进行提取,以重组叠加的方式再现当时苗族民歌演唱时的生动场景,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模拟渲染出原生物态的实体视觉效果,结合苗族民歌听觉艺术特征再现苗族民歌演唱时的个性化物象的构成,此实体可视化物象场景应用在多媒体体验类文创产品中,如展览馆、博物馆、大型人群聚集的场所,通过此方式对不懂苗族民歌的年轻群体更具感染力,并让他们更乐于接受此民族文化。这类的案例如日本黑川良《Octofalls》声音可视化,运用数字影像技术,以自然声音为主体从中提取代表性的自然符号,结合视觉图案和环绕水流冲击声使场景再现,具有代入感。又比如SONOS推出的合作装置将声音视觉化,通过音响播放音乐,再通过SuperNature创造的动画将音乐视觉化。此作品在空间中创造视觉动态投影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存在,并让参与者有着流动的全新感受。

由此,当今数字化时代实体可视化已成为民歌传播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贵州苗族民歌的跨文化传播表达提供有力的理论实践支撑,实现活态文化内核传承。

4 可视化设计的文化表达

通过可视化进行交流并传达文化底蕴的方式目前已成为一种态势,民歌可视化的互补融合映射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调动并连接群众的情感,构建了独特的文化意向,形象直观且表意开放。

贵州苗族民歌可视化设计的目的是更好地对外传播苗歌文化,目前可视化设计传播方式受商业化的影响同质化严重,缺乏原生质朴的文化价值,在形式上强调内容的直接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可视化设计的传播和传承职能。相较于其他民歌,贵州苗族民歌在文化意蕴上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民歌演唱中涉及到苗族神秘的图腾文化和祖先崇拜,苗歌演唱中特定服饰元素符号的规范化使用等对于神秘的少数民族苗族来说都是非常严谨,稍有不注意都是对神灵的不敬。由此,对苗族民歌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要充分体现苗族民歌的深层含义,深刻理解贵州苗族民歌的文化、历史渊源和所处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文化表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苗歌的文化内容与可视化设计形式的关系,把握贵州苗族民歌可视化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在可视化设计中应以微观隐性的方式从生活维度进行转译,通过可视化途径与娱乐借喻叙事方式让苗族民歌与族外人产生“间性对话”,为其构建与特定的生活方式、情感诉求、文化传统、身份想象等相联系的文化意象。通过苗族民歌仪式感和神秘感创设认同空间场域,形成文化价值信仰。由于贵州苗族民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神秘感,所以在表达文化内容主题上内容选择与定位要考虑受众的审美,在凸显苗族民歌个性化特征的同时还要考虑怎么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并在可视化文化表达传播、传承中创造价值效益。

上述可知,苗族民歌可视化的文化表达促进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并在传播中跨越时空、文化、国家的差异性,成为向当今世界生动直观地传递和表达意义的手段,展现了民间传统文化信仰和审美诉求。

5 结语

民歌用激情高昂的声音滋养一代又一代苗族儿女的心灵,成为其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标准。为了使苗族民歌传统文化资源适应当代的发展并得到传播传承,需运用可视化设计表达的方式,拓宽民歌的发展空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对民歌本源特质进行可视化设计表达,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历史性、仪式性等用新技术手段以文创载体形式呈现,扩大民歌资源的认知度,增强苗族民歌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在兼顾审美性的前提下融合情感赋予思想内涵和审美体验,目的是为了唤起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精神确立和情感认同,增强民族文化吸引力,使多民族精神文化融合共生,让族外年轻群体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文化自信,主动传播、传承、创新非遗传统。

猜你喜欢

苗族民歌可视化
苗族蜡染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