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像看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居室陈设特征变迁

2024-01-12郭昊轩宋立民

湖南包装 2023年6期
关键词:面貌陈设居室

郭昊轩 宋立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5)

“陈设”表示陈列、摆设的物品,既包含放置于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家具,又包含附着在空间界面上的装饰。既具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坐、卧、盛、放等实用性功能,也具有修饰界面和丰富空间色彩即美化室内环境的艺术性功能。

自1949年以来,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探讨各时期陈设特征及其背后的时代因素对当下和未来的陈设设计和室内设计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20世纪50年代:朴实、实用、适用的生活物品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般居民家庭的生活用物选择受经济条件、生产技术和相关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经济方面,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如1950年人均GDP为28元,1955年也仅为49元[1],其中用于陈设消费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技术方面,此时家具制造业中多采用的是镑、凿、锯、斧等手工工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政策方面,对建造成本的限制和节俭的良俗也使得此时的陈设呈现出高效适用的面貌。

20世纪50年代主要任务为恢复国民经济,此时人们对于陈设的考量主要以功能性需求为出发点,在艺术性方面的思考和选择性少而质朴,具有实用的特点。因此,陈设品在绝大多数居民的室内生活中作为解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实用工具而存在。

1.1 手工业技艺生产为主的木质家具

由于经济水平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材料廉价易得、加工技术要求较低,因此功能性强的木质家具占据了这一时期人们室内陈设品的主体地位[2],见图1。此时居住环境的质量尚未得到较高的重视,加工简单的木质家具在符合时代特点的情况下,又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室内的生活需求,见图2。

图2 1955年北京某家庭春节时期的手工木质桌子和柜子。

20世纪50年代的室内陈设相对简单,作为人们生活行为的载体,一个火炕、一张饭桌、一个斗柜几乎就是全部的家具。八仙桌、条凳和五斗橱是这一时期简单木质家具的代表,其中八仙桌更是许多居民家中唯一的大型陈设品,见图3。从构造来看,八仙桌的结构和造型简单,皆采用方形结构,使其适用且坚固牢靠,同时方形的构造使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浪费较少且技术简单易于加工;从材料来看,八仙桌以常见木材为原料,因廉价易得成本相对较低而被广泛采用。

1.2 节俭为美的时代特性

1949年后百废待兴,建筑设计实行反对浪费的节俭方针,降低一般住房的建造标准,这也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较为节俭的居室特征[3]。1955年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名为《反对建筑设计中的浪费现象》,批判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学校、企业和机关所建造的非急需或过于豪华的建筑,导致国家资金的浪费,并且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生产第一,生活第二”的方针,尽可能降低建造的成本花费。1955年6月,中央再次强调降低建筑建造标准,其中住宅由每平米90元降低到20-60元不等[4]。

受政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局限,20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居民的居室面貌普遍采用刷白灰和裱糊报纸等低成本的室内界面处理方式,见图4。此时的住房大多以土、木、砖、石等材质建造,不仅美观度有限,卫生状况也差强人意。在以节俭为第一原则的时代特性下,人们在功能性之外几乎较少考虑美观性。因此,选择低成本的室内墙面处理方式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智慧。与专业的涂料相比,白灰和报纸的低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就地取材、操作简易。经过白灰粉饰或报纸覆盖的墙体更加卫生和便于清洁。

图4 1963年东北某家庭裱糊报纸的墙面。

2 20世纪60—70年代:同质化与象征性的实用品和装饰品

计划经济和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特点,室内陈设显示出同质化的特征,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性含义。

一方面,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人们对于房屋和生活用品的选择空间有限,不同家庭的差异性较小。同时,中国人均GDP在1970年为95元,1978年达381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批量化的生产和统一的分配制度共同促进了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陈设品除提供实用功能之外,思想意识流也在此时通过陈设有所体现,开始发挥表达思想的象征性功能。在时代特点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居室陈设的考量除实用性功能之外,还需要陈设品具备体现社会思潮的作用。陈设的特征和概念也因此逐渐开始变得丰富,从单一的实用性物品向具备多元化功能的面貌转变。

2.1 计划经济体制下“家家一个样”的居室面貌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大多通过单位分配或集体分发获得住房和陈设品,可供人们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同时,此时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差较小,间接使得居民的室内面貌没有较大差异。不仅空间大小甚至连装修样式都高度相似,以“大白墙”和“水泥地”为标配,见图5。此外,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票证配给制,日常产品多按照统一的样式和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加强了室内陈设的同质化现象。在特殊时期,票证配给制度保障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于陈设选择和房屋布置的自由。

图5 20世纪70年代统一分配的住房样式。

结婚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婚房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居室陈设特点,而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对于婚房的考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60年代的“36条腿”和70年代的“72条腿”分别是当时婚用家具的称谓,也是当时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婚房配置衡量标准,更能体现出这一阶段陈设具有高度统一的特性。其中“36条腿”是方桌一张、椅子四把、双人床一张、大衣柜一个、写字台一张、饭橱一个;“72条腿”为“双人床、大衣柜、茶几、沙发要匹配;五斗橱、写字台华贵又气派;高低柜、床头柜家具越多越富贵”,见图6—7。即便存在因地域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但在这一时期婚配几乎都会选择这些具有强烈相似特征的家具,居室陈设因此也显出程式化的特点。

图6 20世纪60年代结婚用家具复原。

图7 20世纪70年代结婚用家具复原。

2.2 时代特色专属的象征性居室陈设

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70年代人们生活的主题,社会思潮影响了近十年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陈设也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烙印,体现社会思潮是此时人们对于居室陈设的重要考量。此时的居室陈设进一步突出时代元素,在色彩上多以红色为主。1964年11月1日,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人民日报》开辟名为《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的专栏,标示着政治影响力已经扩散到设计领域。因此,这一时期居室陈设除了提供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表达个人独立态度和立场的象征性功能。

象征性的功能往往要通过包含特殊含义的陈设品来体现。通常桌案、墙面和橱柜里多摆放或张贴“画像”和“奖状”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装饰品,悬挂或摆放“画像”是对伟大领袖的坚定拥护和崇高的敬意,见图8。张贴“照片”和“奖状”则是为了激励个人与同仁继续在工作与学习中取得成绩,以此来表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5]。这些陈设品大多不具备实用功能,而是单纯作为表达思想和立场的工具而存在,其象征性意义大于实用性意义。

图8 1966年江苏某家庭在饭桌上阅读毛主席语录[5]84。

3 20世纪80年代:种类与样式的商品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陈设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陈设从此开始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差异性,具有明显的商品化趋势。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家具行业的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进一步减少了手工业生产方式对陈设面貌造成的局限。

1985年人均GDP已达900元,经济的繁荣逐渐成为陈设发展的动力。产品种类的丰富使得居室陈设面貌得到了极大丰富,功能更加多元化,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对于陈设的考量角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陈设从以实用性功能为主开始向兼具实用性、艺术性过渡,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美观和样式。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陈设在此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3.1 普及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与激增的陈设品类

20世纪80年代,家具行业和其他产品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这一时期陈设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迅速涌入市场,使居室陈设一改20世纪50年代以简单木质家具为主的面貌,见图9—10。此时,中国家具行业的工业化、半工业化水平已达到70%以上,全国各地的家具企业不断增加投资和进口生产设备,板式组合家具、金属家具和软体家具等随着加工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普及开始初具规模。家居品类的丰富和家居制造业的繁荣是陈设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

图9 20世纪80年代商场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

图10 1985年北京和平门一商店展示的最新的家居品[6]1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器逐渐成为中国居民家庭中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器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居室陈设的面貌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图11。这一时期的婚配标准变成了“三大件”,即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除此之外,电风扇、收音机、电话机等电器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居室陈设中。家电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齐全,家电不仅在居室陈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更见证了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进步。

图11 20世纪80年代品类丰富的室内陈设。

家用电器虽然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其材料、肌理、色彩、造型、工艺等设计方面的因素在人们的居室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提供实用功能之外,家电的普及也改变了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室面貌。从形态来看,特色各异的家电改变了居室面貌的特征,陈设品从以木质家具为主开始朝向多种材质、品类、功能的家居用品过渡。

3.2 经济发展与丰富的居室色彩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思想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进步,此时室内环境中的色彩与之前相比更加丰富。在延续“大白墙”“水泥地”的基础上涂料技术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同时,彩色塑料、金属和陶瓷等多样化材质的陈设品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居室中,都使室内界面的色彩趋向于丰富而多元。“卫生墙”“木墙裙”和“花砖”是此时逐渐发展起来的居室墙面修饰特点,见图12。卫生墙和木墙裙是在墙体的下半部分用油漆进行涂刷或用木料进行包裹。在墙面与人们日常活动接触最密切的部分进行修饰,不仅起到了保护墙体、便于清洁的作用,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美观效果,改变了以往居室内界面的单一性。“贴花砖”也被广泛运用于墙面装饰。花砖不仅颜色丰富同时具有多样化的纹样和图案,各式陶瓷贴砖的大量普及丰富了室内纹样和居室环境的色彩,也优化了居室陈设的面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可以自主生产规格为100 cm×200 cm的彩釉地砖,进入到80年代我国生产的地砖在规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图12 影视剧中还原的20世纪80年代室内装修环境。

4 20世纪90年代:家居产品的商品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人均GDP已达5 100元,人们对居室陈设有了更高的标准,从20世纪50年代的便利适用逐渐上升到对舒适与美观的追求,此期间的“陈设”在居室环境中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面貌,同时,“室内设计”得到发展并进入到普通居民的生活中,从而影响了居室陈设的整体面貌[7]。20世纪90年代前的室内设计行业尚未成熟,这也对陈设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局限。住宅装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早期开始初具规模,此时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考量已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审美需求和表达品位等精神需求逐渐增加。

4.1 物美价廉的商品和艺术品

住房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陈设的发展也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家具行业的总产值已达466亿元,是1957年总产值的将近30倍。同时,改革开放后外资家具企业注意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大了投资力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家具市场上的产品丰富程度和商品化进程。同时,这些企业为中国的家居制造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颖的产品形式。以合成原料压制成型的板式组合家具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家居用品,其特点是成本低廉且便于销售,组合多样,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占地少且灵活性大,是十分有效的商业化家居产品,见图13。另外,组合家具易于运输和配置迅捷的特点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图13 20世纪90年代大量出现的板式组合家具。

4.2 居室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为加强家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居室陈设呈现出“风格化”的面貌特征,便于销售的风格化家居产品也促进了我国家居市场和家居行业的繁荣。同时,在居住环境的考量上,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室内设计”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家居设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设计风格开始体现在居室陈设中,人们在装修或配置住房用品时希望居室面貌具备独特的风格样式,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家装热”的现象,见图14—15。例如“欧式风格”“简约风格”“日式风格”等在当时的家居设计市场上已经出现,这种外来风格的流行自近代以来的广州地区就早有先例[8]。同时,后现代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样影响到了中国家庭的居室陈设面貌,在不少沿海城市甚至内地的室内陈设中都出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陈设品,其中不乏一些实用性功能式微而几乎全然表达艺术风格的物品。

图14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中式设计风格。

图15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欧式设计风格。

5 结论:发展历程与概念的变化

首先,20世纪50—90年代陈设发展的早期受到了经济条件、生产技术和相关政策等因素的约束,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居室陈设的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从经济条件来看,20世纪50—70年代施行的票证配给制度对居室陈设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局限;80年代后经济逐渐好转并且市场体系愈发完善,为陈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生产技术来看,20世纪50—70年代初期的陈设品主要受手工艺生产方式的限定而品类较少、样式单调;而到了80年代家居行业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了70%以上,陈设的发展在技术层面得到了极大保障。从相关政策方面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节俭政策和60—70年代的文化运动分别使该时期的陈设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征,而进入到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居室陈设的面貌具备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图16)。

图16 20世纪50—90年代陈设变迁分析。

其次,人们对于陈设选择的考量也从以实用性为主到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于陈设品的选择依据基本上以实际使用功能和成本为主。能否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最大程度地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是这一时期陈设用品的主要衡量标准。而在80年代后,随着人们收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开放的环境所带来的丰富的产品选择不断刺激着人们对居室陈设的需求。居住环境的质量不断得到重视,人们对居室陈设的考量从方便实用到对美观的追求,再到满足精神富足的需求。

最后,“陈设”的概念也随其特征发生了变化,今天的陈设不仅仅指实用家居用品,而是同时包含实用物和艺术品。仅具实用功能的陈设逐渐被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陈设所取代,“陈设”这一概念同时具有了实用、审美等多元化的含义。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居室陈设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基于功能需求自然选择的结果,属于非设计师的陈设设计。无论是室内摆放的家具,还是室内界面的处理形式,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所发挥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陈设的实用性特征得以保留但同时其艺术性特征越来越显著,许多早期的实用品仍能在当下居室陈设的实用性方面找到相似之处,但艺术化程度却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面貌陈设居室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新·面貌
日本直销商面貌写真
流光恬语 软装陈设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论色彩在儿童居室中的应用
居室空间扩展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