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2024-01-12王坤芳
王坤芳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6)
长期以来,因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原退化和沙化现象不断加剧,生态条件不同程度的恶化,为草原蝗虫的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北方草原连年大面积蝗灾等生物灾害的发生,使草地生态系统步入“草场退化—害虫猖獗—草场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草原蝗虫的防治已成为草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化学防治一度作为防治蝗虫的首选措施。有机磷类、菊酯类农药虽然在蝗虫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环境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害虫抗药性、人畜中毒、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2-3]。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和生态调控为辅的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是草原治蝗的必然趋势[4-5]。近年来,不少学者及农药厂家在研究探索生物农药防治蝗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筛选出了许多生物防蝗农药[6-9],但其防治效果差别很大,田间应用研究支撑不足[10]。本研究通过对5种近些年应用较多的生物农药进行田间药效对比,以期筛选出实际应用效果更为理想、更易推广的生物农药,为草原蝗虫的绿色持续治理贡献力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县境内天然草原。该区域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积温高、日照长、降水少,年日照时数2 820 h,年平均气温为8.6℃,年平均无霜期为160 d,年平均降水量为400~480 mm。草原类型为温性灌草丛草原,土壤多为砾石质和沙壤土,主要植物品种为荆条、牛筋、白草、苦丁香等多种灌木和牧草。区内草原蝗虫种类主要有轮纹异痂蝗、笨蝗、黄胫小车蝗、亚洲小车蝗、中华剑角蝗、中华稻蝗、北方雏蝗、日本鸣蝗、毛足棒角蝗、蒙古束颈蝗等。虫口密度适宜,为20~40头/m2。
1.2 供试药剂 2%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5亿孢子/g绿僵菌粉剂;0.3%印楝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1.2%烟碱·苦参碱乳油。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每处理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20 m×20 m=400 m2,施药前,调查小区内虫口密度,作为虫口基数。小区间设围网隔离带5 m。另每小区内分别设3个笼罩,规格为2 m(长)×2 m(宽)×1 m(高),笼罩底部土埋密封,笼罩间隔1 m竖排。每笼罩放置50头蝗蝻(3龄),作为施药前虫口基数,每笼罩内设水杯2个,3 d补充加水1次。药剂处理(表1)。
表1 药剂处理
1.4 施药与调查 药剂施用时期选择3龄蝗蝻盛期。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进行施药。施药选择背负式超低容量喷雾喷粉器械,要求均匀喷雾,事先调节好喷药速度,保证每小区的施药时间和施药量,避免发生漏喷、重复喷施、误喷等现象。每小区施药液量18 L,每笼罩药液量180 mL。
田间小区防治前和防治后3、5、7、9、11、15、20 d分别对各处理区进行防前和防后样框调查,每个小区随机调查3次,记录虫口数量。取样方法:两人各持“L”形半框,平行行走快速合拢样框,样框面积1 m2,记录样框中蝗虫的数量。同样,施药后3、5、7、9、11、15、20 d调查笼罩内蝗虫残虫数。
1.5 数据统计 计算各处理虫口减退率,以校正死亡率作为防治效果评价,采用DPSv15.10数据处理软件Duncan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显著性差异比较。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笼罩试验结果 5种生物农药对3龄蝗蝻的笼罩试验效果(表2)。结果表明,25亿孢子/g绿僵菌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效果显著高于0.3%印楝素乳油和2%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施药后7 d绿僵菌和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0%,分别为92.96%和93.67%,烟碱·苦参碱防治效果为82.39%,略低于绿僵菌和阿维菌素;药后20 d,绿僵菌、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的防效达96.43%、96.43%和93.57%。而印楝素和阿维·苏云杆菌药后7 d,对蝗蝻防效仅为63.38%和52.11%,药后20 d防效为71.43%和67.86%,防效较差。从农药的速效性上来看,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要略优于绿僵菌,药后3~7 d内,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处理蝗虫死亡速度明显快于绿僵菌处理,这主要是由于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均属于神经毒剂,对染药虫体的中枢神经、胆碱能神经系统或运动神经系统产生干扰作用,而绿僵菌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其在寄主体内大量繁殖,通过机械穿透、消耗营养、产生毒素,而致虫体死亡。
表2 田间笼罩试验结果
2.2 小区试验结果 5种生物农药对3龄左右蝗蝻的小区试验效果(表3)。从表中可看出,5种生物农药的田间小区试验防治效果比笼罩试验的防效较差。施药后3 d,5种生物药剂防效很低,除阿维菌素(防效35.08%)外,4种药剂防效均不超过30%,其中阿维·苏云杆菌仅为3.32%。施药后7 d,各处理防治效果均有明显体现,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72.72%和70.92%,其次为绿僵菌、阿维·苏云杆菌和印楝素,分别为60.68%、47.67%和46.64%。药后10 d,绿僵菌杀蝗防治效果上升明显,防效达80.07%,其次为烟碱·苦参碱和阿维菌素,防效为78.11%和77.46%,与绿僵菌无显著差异。药后15 d,除印楝素处理防效低于60%外,其他各处理防效均>65%,防治效果尚佳。药后20 d,阿维菌素、绿僵菌和烟碱·苦参碱防效最佳,均超过85%,分别为88.16%,87.46%和87.17%。
表3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以3龄左右蝗虫若虫为施药对象,通过田间笼罩试验和小区试验对草原生产实践中常用阿维·苏云金杆菌、绿僵菌、印楝素、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5种生物农药进行药效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绿僵菌、阿维菌素和烟碱·苦参碱防治效果很好,20 d防效都达到>85%。5种生物农药防效顺序为1.8%阿维菌素乳油>25亿孢子/g绿僵菌粉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0.3%印楝素乳油>2%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并且,通过田间笼罩试验和小区试验的药效结果比较来看,笼罩试验的药效总体上要高于小区试验,这主要是由于,笼罩内试虫密度相对较大,其活动范围受限,其着药效果要明显好于小区试验蝗虫;再者笼罩试验相对于小区试验,试虫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虫体着药感病恢复能力较弱,且虫口数量相对稳定,不存在蝗虫流动补充情况。故从总体上来看,田间笼罩试验药效明显高于小区试验。
蝗虫是具有暴发性的迁飞性害虫,在防治策略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预警预报,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及保护利用天敌,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将蝗虫密度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上。2002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制定鼠虫害防治预案,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减轻草原鼠虫危害。要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以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为主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逐步被广泛推广与应用[2]。阿维菌素是一种抗生素类广谱杀虫剂,由灰色链霉菌发酵产生,烟碱、苦参碱是植物源杀虫剂,两者皆有很好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干扰害虫神经生理活动,对神经系统有兴奋、麻痹或抑制作用,药效较快。而绿僵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速效性差,着药后3~7 d蝗蝻表现出食欲减退,取食困难,行动迟缓等症状,7~10 d为集中大量死亡时间。它通过自身孢子在害虫体内萌发、生长发育吸取营养和水分,使其生理代谢紊乱而死亡,具有种群内传播的特点,并对下一代具有持效作用,对人畜无害,环境安全,且不产生抗药性[11]。所以,在非蝗虫大发生年份或地区,从害虫可持续防控战略出发,可考虑绿僵菌制剂为草原蝗虫防治的首选生物防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