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御门听政”的兴废

2024-01-12王志强

领导文萃 2024年1期
关键词:康熙政务皇帝

王志强

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方式。清朝朝会可分为大朝、常朝两类,大朝突出礼仪,主要是接受朝臣百官庆贺的朝会,不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常朝是皇帝听取百官奏事(听政)、朝议及处理国家政务的朝会,有御殿听政和御门听政两种。崇德元年,清朝始定常朝朝期,每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皇帝御殿听政。

“御门听政”原为明朝处理国家日常政务之旧制,其时皇帝每日亲临太和门听取朝臣奏事、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清初承明“御门听政”之制,在太和门听政、颁布诏令、赐宴等。《清朝会典》载:清朝“御门听政”始自顺治二年(1645)。但此时御门听政仅为临时之制,并未形成定制。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康熙皇帝“躬亲大政”,朝廷行庆贺大礼,礼毕,康熙皇帝御乾清门(由太和门转至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然而当时御门听政经常受到辅臣如鳌拜等人的肆意干扰,多流于形式。八年,康熙皇帝智除鳌拜集团,取消辅政大臣内廷议政,恢复大学士入内阁以备垂询之旧制,以皇权为核心的“御门听政”制度逐渐成为常朝之制。

其仪注亦渐次成形。每日清晨,乾清门首领太监等在乾清门正中设御座,座前置一奏案。部院官奏事位序:首为各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次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少卿等。早朝时,各奏事官员须慎守章制,对“失仪者”随时指名题参。各部院尚书、侍郎及陪奏官按位列跪,尚书捧奏章匣恭放于案上。皇帝御乾清门,升座,各衙门依序启函奏事。

康熙朝《大清会典》载启奏次序:吏、户、礼、兵、工五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轮班先后启奏。

“御门听政”因多在黎明时分举行,故又称早朝。康熙二十年(1681)之前,由于政事(以军务为多)繁忙,九卿及各部满汉大小官员“每日黎明齐集午门”,面奏政事。凌晨三四点间,部院衙门大小官员需要从家里赶到午门,每日遭受“早起风寒之累”,于是满汉部院官员怠惰规避齐集的情形日渐增多。为此,清廷又对官员齐集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官员无故不到者,皆罚俸一月;诈称上朝者,罚俸一年;捏供同上朝之官,罚俸两月”。有官员对此颇有怨言,主张减少御门次数,甚至有些高龄官员“不堪逐日趋走”而竞相“具疏乞休”。康熙二十一年之后,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天下渐次承平,民生日康,刑清政肃,朝臣对全班官员齐集之例提出异议,建议“分启奏之班,停齐集之例”,其原因是“诸臣每夜三更早起,朝气耗伤,未免日间办事反难精密”。此奏到后,先是被九卿驳回,但康熙皇帝却同意此议,随之对御门听政做了一些改变:齐集时间春夏为辰初刻(早七点)、秋冬为辰正初刻(早八点);年力衰迈及偶患疾病者可免齐集;九卿、詹事、科道等员每日参加齐集,各衙门及部院司属官员俱停每日齐集,改为每月参加三次齐集。

除遇有先辈帝后忌辰、祭祀日、庆典及生病、天气原因等外,康熙皇帝每日临朝,“盛暑祁寒未曾稍辍”。但这卻引来了部分朝臣的反对。“自古人君从未尝每日亲御听政,即定期视朝,亦未有甚早者。”康熙二十三年(1684)御史卫执蒲上疏建议:举行御门听政应以五日或二三日为期。康熙皇帝以“致治之道,务在精勤,历始图终,勿宜有间”为由驳回。二十九年,又以同样的理由驳回此类奏议。

康熙皇帝“日御门听政,临决万机,不逸夙夜”,成为清朝皇帝勤政的典范,以至雍正、乾隆皇帝都以“法祖”为政治口号。  “御门听政”也成为清朝皇权得以加强的标志,因为御门听政各部院大臣等只有奏议权,其对军政各式的票拟意见只是供皇帝咨询、参考而已,最终的决断权仍在皇帝之手。康熙时期,诸多重大朝政事务都是在御门听政后做出的决断,军政方面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抗沙俄入侵、抗击准噶尔叛乱、“驱准保藏”等,政务方面如官员任命、赈济灾民、河政、漕运、发展农工商业等无所不括。御门听政是公开讨论国家日常政务的一种方式,对完善皇帝决策、维护国家统治、发展经济等方面有很大助益。雍正时期,由于军机处的建立,“御门听政”频率大幅减少。乾隆时期,每年“御门听政”次数也仅保持在十二次以下,嘉道以降,诸皇帝行“御门听政”者更是寥寥,同光时期已完全废止不行。

(摘自《天地清风:图说清代》)

猜你喜欢

康熙政务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古代皇帝的称呼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