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陪伴提高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4-01-12宋立婷
宋立婷
(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秀水湾幼儿园 河北 沧州 061108)
常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在学前0~6 岁时期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不仅会影响孩子后续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所以,在学前0~6 岁阶段要重视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
1 “共情陪伴” 与“心理社会能力” 的基本概念
1.1 “共情陪伴”是从人本主义的创始人罗杰斯所提出的“共情”概念演变而来。“共情”是同感、同理心、投情的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感受他人、感同身受理解他人。在幼儿教育中,共情陪伴一方面是指幼儿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正确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设身处地的关怀与尊重。特别是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幼儿进行差异化的教育和培养,贴近幼儿实际,给幼儿以温暖和关怀,促使幼儿心情快乐、情绪积极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是指幼儿对老师和同伴也要感同身受,理解、尊重、和谐共处,既能够善于正确表达自己,又要善于理解他人,学会控制自我,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为人与处事关系,同伴一起学习、游戏、生活,快乐健康成长。
1.2 “心理社会能力”简称心力,是有效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一种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心理社会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
2 共情陪伴与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只关注了共情陪伴的时长问题,但对共情陪伴水平与效果研究不够。因此,需要加大共情陪伴对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研究,认真分析幼儿心力建设的各种情形。
2.2 存在教师说了算的倾向。幼儿管理一般是流程化,教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幼儿的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做手工等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幼儿教师安排,很少让幼儿自主选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的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学习和生活兴趣不高,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知的能力被限制。
2.3 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统一管理,不能关注到幼儿自身的个性,尊重差异与个别化教育做的不够好,不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
3 共情陪伴下提高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策略
3.1 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在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出发,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又要符合教学的要求。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幼儿的陪伴者,积极带动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幼儿活动,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分享游戏与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不断增强幼儿活动的体验感,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3.2 创设共情陪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是对幼儿园室内外墙壁进行彩绘,突出墙壁环境对幼儿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影响。轻松愉悦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彩绘、图画、标语更能使孩子产生愉悦的心情与和谐交往的动机。幼儿在愉悦、轻松的环境感染下,乐于交往、自由表达、善于沟通。二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愉悦轻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彩的世界、优美的环境、优雅的视听氛围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活幼儿心智,有助于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力。
3.3 注重共情陪伴中的差异化教育。由于幼儿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也不同,如有的幼儿阳光、积极,乐于与其他小朋友融为一体;有的则表现为内向、腼腆,不善于与其他幼儿交往;有的甚至性情暴躁。所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用统一的模式,要从差异化的角度去共情陪伴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耐心倾听,要善于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如对阳光、积极、乐观的幼儿多表扬“你真棒”;对内向、腼腆的多鼓励,多创造交往的时间与机会,鼓励多尝试与挑战;对性情暴躁,以自我为主的幼儿循循善诱,教育他要与同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