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路径研究

2024-01-12

贵州农机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三进贵州育人

赵 欢

(贵州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核心阵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领域的价值引领作用,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

1 高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意义

1.1 用好主阵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意识形态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进入新时代,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接班人,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高,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发挥意识形态主阵地作用,指引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表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断实践,提炼出要长期坚持的、最新的指导思想。高校要积极推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领会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思想,将理论自觉转换为行动自觉,通过提升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自身行动觉悟,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

1.2 加强引导,武装大学生头脑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是否拥有先进、正确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他们能否对人类社会有贡献,所以,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武装他们头脑,尤为重要。目前新形势下,面对网络舆情、网络水军和国外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群体逐渐显现出自身价值观不稳定、不确信、不认同的特点,不利于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只有让青年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思想,掌握并吸收,才能转化为巨大的实践力量。

1.3 强化协同,提高高校思政育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高校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合格接班人,是坚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始终为社会主义办学的主阵地。高校通过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加强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从行政部门到教学单位、从思政课堂到专业课堂的协同推进,积极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有为大学生,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思政育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2 高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教师作用发挥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越来越高,教学理念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但是,占据主要比例的仍然是最传统、最原始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高校课程思政仍处于形式大于内容,特别是思想的政治性掌握不精准,不能有效将思想融入到课程中,不能让新思想及时入脑入心,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思政课专任教师鉴于课程学时不足,内容较多,没有精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老师提供选题范围,学生自己实践,提交实践报告,教师指导不足,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2.2 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过对理论的高度凝练,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概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法治、民主等领域,内容博大精深。在校大学生往往只关注涉及自身的教育、民主,对外交、政治等关注度较低;大多数学生对新思想掌握度不高,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仅仅能把握小部分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对整个理论体系掌握不系统,呈现碎片化、模糊化;大学生学业任务较重,大部分同学只是通过课堂讲授,拿到必修学分,觉得新思想和个人学习、生活、未来工作没有太多关系,重视程度不够,从内心缺乏自觉学习和践行的动力,主观能动性不够。

2.3 高校协同育人效果不显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尤其是“入脑、入心”,需要全员(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所有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全过程(大学四年不间断)、全方位(线上+线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主讲+学生参与)开展。大部分高校的“三进”工作缺乏系统性、协作性,一般都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处推进课程思政,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几乎很少,教师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导致协同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3 高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视察贵州时强调,“贵州红色资源丰富。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3]。在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指导下,着力选好、讲好“贵州故事”,是贵州高校发挥本土众多优质红色资源,理论结合实际,传播并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路径。

3.1 选好“贵州故事”,提高针对性

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达4个多月,活动范围最广,足迹遍布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68个,占77%,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州故事”的选择是重要前提,首先,政治性要强。“贵州故事”涉及方方面面,数量众多,故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新思想,同时,故事的选择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其次,典型性要强。故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加强典型引领的针对性,通过先进事迹、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校园师生及自己家乡先进典型故事等,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最后,时代感要强。故事的选择切忌老生常谈,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主题,与时俱进,及时注入新动力。

3.2 讲好“贵州故事”,提高成效性

3.2.1 加强高校各部门协同育人,共同用好“贵州故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取决于高校领导、各行政部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配合协作,处理好分工与协作、主体和多元之间的关系,共同用好“贵州故事”,发挥协同育人功效。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金师”和“金课”。其次,高校大力鼓励、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师是关键一环,要善于把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奖励绩效与教师授课效果挂钩,特别是把“德育成效”作为重要指标,让教师发挥能动性,着重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最后,高校各部门围绕“贵州故事”,协同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开拓了第二课堂,又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3.2.2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讲好“贵州故事”,用好核心阵地主渠道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和重要渠道。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依托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政治性、理论性、宏观性的宣讲为主要方式,缺乏生动性和感染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新思想入脑入心陷入困境。因此,在选好“贵州故事”的前提下,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贵州故事”,打造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堂,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通过讲好“贵州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持续协同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贵阳正处于“筑人才·强省会”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规划强省会的征途上,贵阳持续围绕“四新”推进“四化”,讲好“贵州故事”,也是宣传贵州,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让人才落户贵阳、扎根贵阳、建设贵阳。

3.2.3 在日常教育中讲好“贵州故事”,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大学生每天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通过在日常教育中讲好“贵州故事”,补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时间不足的短板,协同日常教育共同打造“大思政”立体育人新格局。首先,课内+课外,通过课堂讲授,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讲授给同学们,课外利用主题班会、团课、红色社团活动、讲座等形式,将新思想以“讲故事”的方式融入到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学们的思想,并努力践行。其次,线上+线下,利用班级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实时推送“贵州故事”,特别是重点选取师生中典型故事,如教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驻村第一书记优秀代表,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学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师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让学生通过典型故事,加强对新思想的认同,切实领会新思想的先进性、凝聚力和引领力。最后,校内+校外,通过志愿者活动,三下乡实践活动,实习实践等校外活动,直观感受贵州脱贫攻坚前后的发展变化,潜移默化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充分和全面地传播、宣传、践行。

4 结语

高校推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在新时代大背景下高校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环节。贵州高校利用贵州红色资源丰富的地缘优势,各部门协同育人,共同选好、讲好“贵州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价值认同感,并努力践行。

猜你喜欢

三进贵州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棋乐
藏垢纳污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